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沙面带给我们的一悲一喜

(2007-07-09 21:50:54)
分类: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潮 

    本报记者从广州市荔湾区获悉,明年春节前,沙面将有三分之一的住户迁出;从明天起,沙面辖区内16幢直管房将启动置换保护,工作人员会陆续上门到涉及的413户住户办理动迁有关事宜。与此同时,位于荔湾北路平安大厦的200多套安置房也已经准备好,安置那些符合公房租住条件的租户。这意味着,酝酿了多年的沙面文物建筑置换计划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此举完全从沙面文物建筑保护的角度出发,显然是一件好事。搬迁那么多的住户,投入之大、牵涉的问题之多——诸如居民子女的入学等,是我等寻常百姓很难想象的,而广州市政府保护沙面文物建筑的魄力和决心则是不难想象的。可惜不久前,沙面那里发生了“一起相当恶劣的破坏文物事件”。有着“沙面第一楼”之称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在施工单位没有办理文物手续的情况下,内部被拆得面目全非,要改建成一间什么高级酒店。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沙面给了我们一悲一喜,然而喜不掩悲。沙面住户搬迁,是早在2004年即由市长办公会议决定了的,此时有水到渠成的意味;而“沙面第一楼”的内部结构被破坏,是在其早已明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施工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这正是现实的可悲之处!

    前些天有机会到新疆的火焰山走了一趟,对文物保护又生出若干感慨。相信到过火焰山近前的人大都会大失所望,因为那实在是当地连绵山脉中极其寻常的一段,颜色红得像火吗?也不见得,实在不觉得有什么出奇。然而,因了《西游记》赋予的子虚乌有的美丽传说,一段寻常山脉就成了蕴涵文化成分的所在,人们不远数千里赶去,夏日里还要冒着摄氏40多度的高温,不过为的是要瞧上一眼,在那里留个影。文化的魅力就是能如此撩人。那么,我们的许多城市,包括号称是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在内,为什么对真正凝聚着历史内涵的文物建筑却没有丝毫的崇敬之感、拆起来没有丝毫的惋惜之情呢?洋鬼子火劫之后的圆明园,大抵还保存了风貌;国人其后再来个石劫、木劫,圆明园才彻底沦为了今天的残败模样。文革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人所共知,而我以为,近年来刻意要抹平城市乃至乡村历史记忆的所谓开发,才是对中国文化更加致命的一击。再举北京而言,城墙的消失只不过是这个历史文化古城沦为寻常都市的开始。

    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也许永远不会意识到,堂皇建筑产生的所谓经济价值,远远抵不上“破烂”文物建筑的文化价值。“沙面第一楼”只有一个,而高级酒店全国到处都多的是,广州更不缺;即便缺,也不必打沙面那些洋溢着历史信息的文物建筑的主意。当“沙面第一楼”被打了主意,而且破坏乃是既成事实之后,如何合理利用文物建筑成为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在笔者看来,不管怎样利用,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应该是文化利用,而不是商业利用。
 
                          2007年7月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