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横渡珠江,建个永久码头吧

(2007-07-09 14:30:34)
分类: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昨天早晨经过珠江南岸,遥见对面星海音乐厅码头有人在施工,心里想,不会又开始拆码头了吧。今天上午再过,果然那码头已经荡然无存。明年还要游珠江,据说以后年年都要游,看起来是打定主意年年都修个临时码头了。在许多人看来,反正不麻烦——还提供了工作机会,也花不了多少钱,但可能很少有人琢磨一下这个钱该不该花。广州申办亚运会的时候,滨江东路挖沟铺电线,每棵路树的脖子上都勒了一盏灯。记得成功的那天晚上,央视的白岩松和广州台的张小莉在珠江的游船上主持庆祝,两岸火树银花,确实耀眼。然而也就耀眼了那么几天吧,树上的灯就开始不断被人偷去,后来索性全部摘掉了,但路上留下的疤痕却今天依然。对了,有人说,中国人那么喜欢挖马路,其实是因为可以从中渔利。不知真假。总之,中国的钱在该用的地方总是缺,在不该用的地方总是大把。7月20日)
 
潮 

    本周日,7月15日,广州市将再度组织市民横渡珠江。3600人的规模超过了去年,而且,珠江广州河段5、6两月的总体水质情况也优于去年同期。如果说,横渡珠江原本显示的还只是地方政府治理江河污染的决心和信心,那么,在经历了无锡、沭阳水危机之后,横渡这种实际上是在检验江河水质的做法,同时具有了全国性的示范意义。

    对连续两次的年度横渡珠江,本人双手赞成;对有关人士许诺的“天天游”,更表示衷心期望。珠江曾经水清,对于我这个“新客家”来说,尽管已经“落户”20多年了,却也完全不存在记忆,昔日的热闹情景,只能通过电视台正在播出的“岭南星空下”之“影像广东”这个话旧栏目,领略些许旧时风貌。记忆中倒是有这么一件事,1986年入学(中山大学)的一位师弟,未几就走出北门跳进珠江游了一回,到了对面的二沙岛然后折返。那个时候水道是航行各种船只的,游泳要冒一定的风险,因而游罢归来,颇有些志得意满。然而没多久,师弟全身就开始出现红疙瘩,吓得够呛。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再加上横渡前几天的种种突击治污行动,也才能做到“游一次马上冲应该没问题”,更别说那个只污不治(后来不知谁总结出叫做“先污染后治理”)的时候了。

    再次横渡,以及揣摩有关人士讲话的语意,横渡珠江很有可能成为今后的年度“保留节目”,一如当年全国各地的“7·16”。果真如此的话,作为市民中的一员,就每日的耳目所及,因此有一个建议:在横渡的到达地——二沙岛星海音乐厅那里修个永久码头吧。

    去年的横渡,就是从中大码头下水,从星海音乐厅码头上岸;今年将遵循同一游路。中大码头是历史遗留,早已存在,不久前又成为水上巴士的起点,日益勃兴;星海音乐厅码头却是临时搭建的,横渡结束时就拆了,今年显然又要重建,建完之后还拆吗?既然横渡已有作为长久之计的打算,码头也就没有必要建了拆拆了建吧,即使这种工程属于小兴土木,毕竟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这是从逻辑关系上说。

    从现实需要来说,中山大学与二沙岛虽然只是区区一江之隔,踏上去却要“两翼包抄”,哪一路都要费些周折。虽然开发并没有多少年的二沙岛很遗憾地没有成为省会城市的文化中心所在,但岛上毕竟拥有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这两大王牌文化设施。借助横渡,在星海音乐厅那里顺势修建永久码头,接着再来个“直航”,把两岸的两个著名“文化点”用“一线”贯穿,使人们能够在饱揽江景之余,自然而然到达而不是专门前往,想来对增大一厅一馆的影响力和魅力,能够取得双赢的效果。

    发展下去,横渡珠江很有可能成为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的一个新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因为密切关联着人们深切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因之比哗众取宠的一类更有实际意义一些。但是如何避免为了横渡而横渡,显然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2007年7月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