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今天《北京晨报》的一则消息说,不少非京户籍员工最近都收到了一份“流动人员登记表”,表格的内容设计“让人哭笑不得”。比如在“基本情况”的姓名栏里,竟然设置了“绰号”栏,也就是在姓名后面要写上自己的外号。填写完“基本情况”后,还要选择填写“内容太气人了”的“高危人员信息”,当中的选项包括是否散发过小广告、兜售过盗版淫秽光盘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填写有哪些“违法可疑行为”,“被打击处理情况”。
一个散发过小广告但侥幸没有被抓到的人,他可能老老实实地填报自己“从业”的经历吗?恐怕不会。国家要求年薪超过12万元的纳税人要在3月31日前自行进行申报,还需三令五申地提醒,还需以不申报后果则如何来进行威慑呢,遑论处于高危状态的违法之徒。凭什么认为他们的境界就高过衣冠楚楚之士?但是,这样的表格设计其实超越了非常滑稽可笑的层面,而是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歧视表现在,它把所有非京户籍人员都当作了“假想敌”,认为他们具有潜在威胁首都秩序的可能,尽管表格的出发点可能是想更好地保证首都的治安。
不能否认,在任何地方,都有那么一部分流动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做过一些严重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但这并足以导致“原住民”们以偏概全,一棍子横扫过去,打翻所有非户籍人员。如此正规的表格尚不知是北京市哪个部门的“杰作”,但是显然抵触了北京市自己的努力方向。2005年3月,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废止了实行10年的《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有关法律界人士当时即认为,废止该《条例》意味着取消了外来人员务工歧视性规定,今后政府的管理和提供的服务对外来人员与北京市民都将是一视同仁。前两年,广东也启用了新版劳动用工合同,新文本消弭了在招工手续、福利待遇等方面,外来工与本地户口职工的用工歧视,体现了平等原则。看起来,“宏观”方面的指向,可能为“微观”方面的偏差毁于一旦。
填表时有个“绰号”栏,给人的感觉是要回到宋朝,那个时候才可能人人都有绰号。一百单八将我们都知道,呼保义、玉麒麟、智多星,或因为长相,或因为特长,或因为使用的兵器,都有绰号。就连忠义堂石碣上没列入名姓的也有,比如宋江之前的山寨之主晁盖叫做托塔天王,晁盖之前的山寨之主王伦叫做白衣秀士,连被鲁提辖三拳打死的猪肉佬郑屠,也响当当地叫做镇关西。但即便在当时,绰号除了聊博一笑,其实也没有什么功用。今天的有关方面要绰号干什么呢,敢是要从中发现什么线索?
如今,户籍所承载的实际价值已经越来越小,一个大都市的建设者,还以户籍不户籍来划分、来区分,非常狭隘。北京市的这个登记表,完全没有首善之区所应有的海纳百川的那种胸怀和气魄,早一点收回的好。
2007年3月2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