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今古齐观 |
田东江
如今一些地方的新任领导干部走马上任,流行宣誓,誓词大抵为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等等。古代的人也喜欢设誓,当然不仅仅是上任之时,比方春秋时期郑庄公的“掘地见母”就很典型。母亲一定要偏向弟弟,弟弟因此胆子越来越大,最后起兵反叛,要与哥哥分庭抗礼。庄公乃气愤得对母亲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那是说,生前不想再见到母亲了。也许后来意识到自己缺了人性,手下人便出主意来个“掘地及泉,隧而见母”。逻辑上虽然说通了,但是后人因此讥讽庄公的行为“太浅陋”。
《水窗春呓》载,清朝道光年间秀水令江某办灾赈,那里的工作开展不下去,他就把当地的乡绅领去了城隍庙,掏出准备好的一纸誓文,一同跪下对神宣誓。江“朗声诵誓文一遍,令绅董各诵一遍,词意森严,闻者无不懔栗”。以此为开端,秀水的赈灾工作顺顺当当。上任之初便发誓要当好官的也不少见。《四友斋丛说》载明朝有个叫郑九石的,“始事之日,即率公正良民人等至城隍庙设誓”。但记载此事的何良俊当时对这种做法就看不起,他“闻而笑曰”:“信不由衷,质无益也,况要盟者无信乎此。”他“笑”得有道理:“朝廷大事,苟一心持正而峻法以行之,谁敢不肃,乃必假之盟誓耶?”接着,何良俊又进一步指出:“夫朝廷赫然显著之法,彼不知畏,犯者接踵;若但怖之以冥漠无据之神,彼亦何惧哉!”这就更戳到了问题的实质。和朝廷明确的法律条文约束比起来,城隍神算是什么呢?它自己本身还是虚无缥缈的。事实上,在江令那里,也并非单纯的誓言在起作用,而是有强硬的后续手段作支撑。他制作了两种匾,一种写着“乐善好施”,一种写着“为富不仁”,然后视乡绅捐不捐钱、捐多捐少来选择一种挂在人家大门上,这一来谁不怕他?
另据清代石成金的《笑得好》记载,从前有个官员到任后,立即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声称自己“若受暮夜钱财,天诛地灭”。人们以为这回可来了清官了,其实不然。原来凡是对他行贿的,都要在白天进行,不许在夜晚。这故事似乎是个笑话。在今天,誓言之类更为慕绥新们践踏了,有这些前提,对所谓毒誓也不必当回事,更没必要事后较真,至多改动孔夫子的一句名言送过去:“汝谁欺?欺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