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臣为何“以货事君”

(2006-09-12 15:05:49)
分类: 野史新说

下臣为何“以货事君”

 

田东江

 

  《巢林笔谈》载,董子云:“上臣以人事君,中臣以身事君,下臣以货事君。”此中董子,不知为何许人,书中没交代,子的含义又太广。比如先秦百家,每一家都为子,孔子、庄子、墨子等等;但又可以尊称老师甚至男子,更可以泛称人,《诗经》里有句“招招舟子”,舟子指的就是个艄公。其实董子为谁,不甚紧要,关键是他那个划分很有意思。他把臣子在官场上的表现归纳成了公式,什么人怎么样,就请参照这一二三等。

 

  下臣,是最差的一等。这种人无论干什么,晋爵啦、表现政绩啦,凡事“以货”,首先或可说惟一想到的就是用钱开路,买到目的。这里的臣与君,完全可以置换为下级与上级或官员与权贵。“以货”者,下臣,可鄙;但他们是否生来就是一副贱骨头呢?有,但不可能都是。“以货”能够被人归纳成一种社会现象,其根源十分值得探讨,不能只盯住问题的一面。

 

  有一种应该是握有决定权力的人喜欢如此。像北魏的元修义主管选拔官吏,“唯专货贿”,把这个职务看成是捞一把的好机会,于是“授官大小,皆有定价”。有个叫高居的人好不容易等到一个缺,皇帝也早已关照优先安排了,但元修义因为收了别人的钱,就没有睬他,气得高居当众大骂他是“京师劫贼”,跟抢钱没什么两样。在这种情况下,有钱想当官或者冀望当了官再狠赚回来的人当然要考虑“以货”了。

 

  另一种应该是“以货”事人绝对有它的好处。明余继登《典故纪闻》载,南京科道官李钧指出当时有种不正常现象,就是“大臣无耻者多与内官交结,或馈以金银珠宝,或加以奴颜婢膝”,于是乎,无论该人实际的品质如何,“心意”到了,“内臣便以为贤,朝夕称美之”;反过来,“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朝夕谗谤之”。因为“内官朝夕在陛下左右”,足以影响皇帝的视听,这种情况下,“识时务”的人当然要把“以货”的工作做在前面。

 

  还有一种应该是不得不如此,官场风气已经败坏得不成样子。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中谈及于此,云其时“属员以夤缘为能,上司以逢迎为喜”,至于“势不容不交权贵以为护身之符”。夤缘,意谓攀附权要,以求仕进。这就是说,官员如果没有靠山就不要再做升迁的美梦了,甚至在官场中立足都难,要层层庇护,形成自己的一张网。如何“交权贵”呢?当然必不可少的、最有效的就是“以货”。

 

  明代宗景泰年间,御史张鹏曾提出过整治“以货”者。概因为一到年节,地方便来朝廷送礼,“交错殿廷”。张鹏的观点和董子很一致:“怀利事君,人臣所戒。”于是他建议“宜一切停罢,塞谄谀奔竞之途”。大家都意识得到,地方官们是借送礼的幌子,来上面疏通门路、建立感情的。张鹏还有董子未及的一点,他认为那些“货”,一定出自“贪贿”。其实即便是集体作出的决定,动用的是堂堂正正的款项,也同样不足为训,用《四朝闻见录》里所载人言南宋张浚的一句话来说,那叫做“专把国家名器钱物作人情”。景泰皇帝对张鹏的建议“颇采用”,但是具体执行得怎么样不得而知。不过我们相信,倘若视而不见“以货”的背景,单纯地禁绝,不可能收到预期的功效。

 

当然,表面的功夫还是可以做足的。明焦竑《玉堂丛语》透露出这么一个信息,弘治皇帝以“白金二笏”赐兵部尚书刘大夏等二人,要他们“将去买茶果用”。他说:“朕闻朝觐日,文官避嫌,有闭户不与人接者。如卿等,虽开门延客,谁复有以贿赂通也?朕知卿等,故有是赐。”他同时“命二人不必朝谢,恐公卿知之,未免各怀愧耻也”。谁是假惺惺的,谁是发自内心的,弘治心里很明白,上朝那天才避嫌,好像一副公正无私的模样,不是十足掩耳盗铃的把戏吗?

 

所以说张鹏的嫉恨之心可以理解,想法却未免单纯。杜绝年节时的“以货”,既然皇上都点头了,肯定要施行,过后总结起来还肯定会有相当可观的“成效”。但姚元之还有句话说得同样令人难忘:“除弊者不搜其作弊之由,则弊终不可除。”施行得多了,恐怕连施行本身也成了走过场。

 

2001114

 

选自拙著《意外或偶然》,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