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古齐观:纪晓岚

(2006-08-04 11:04:57)
分类: 今古齐观

 

田东江

 

荧屏又在热播纪晓岚,这一回是续集,但续到什么程度了,之二还是之三搞不大清楚。对历史剧,早有人劝告不要较真。百姓看着高兴,主创者也十分兴起,纪晓岚故乡的人们早就开始向世人推介这位乡贤,不是远不如电视剧的功效吗?因此,不需要所谓真相来败坏大家的兴致。因为偶尔一瞥,也常常被逗笑,于是在野史的阅读中,对清代的便格外留意,总想自己发现一点纪晓岚与和矊斗嘴的原始记载。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如愿。但零零星星的关于纪晓岚的若干轶闻,觉得有趣,不拎出来,心里怪痒痒的。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载,纪晓岚“酷嗜淡巴菰,顷刻不能离,其烟房最大,人称‘纪大烟袋’”。淡巴菰就是烟草,初入国门的时候按读音就给它定了这个名字。梁章钜《归田琐记》记载了纪晓岚的烟袋锅大到什么程度,“能装烟三四两,每装一次,可自家至圆明园吸之不尽也”。纪晓岚在北京的家———“阅微草堂”在珠市口,珠市口在城南,属于今天的宣武区;而圆明园在城的北郊,已是今天的四环路开外。纪晓岚那年头去趟圆明园应该是坐轿子什么的,起码得走几个钟头吧。那么,他的烟量大到什么程度也由此可知了。因为过于出奇,有一回烟袋丢了,纪晓岚都不在乎,让人“但至东小市觅之自得”,果然第二天以“微值购回”。纪晓岚心里有谱,“此物他人得之无用,又京中无第二枝”,捡到的人只会拿到市场上卖掉它。相比之下,“张国立”的烟袋总觉得不够分量。

 

《庸闲斋笔记》说,有一天轮到纪晓岚当值,正抽着呢,忽然乾隆召见。看那纪晓岚,“亟将烟袋插入靴筒中,趋入”。因为“奏对良久”,没掐灭的烟惹了祸,在靴子里烧将起来,连袜子也烧着了,痛得纪晓岚有苦难言,只得“呜咽流涕”。乾隆不知内情,吓了一跳,“惊问”之,纪晓岚才懦懦地说:“臣靴内走水(即着火)。”等得到命令赶紧跑到门外脱靴,发现“烟焰蓬勃,肌肤焦灼矣”。因为来觐见的时候,纪晓岚走得特快,有同僚就戏称之“神行太保”;经过这一番折腾,“不良于行者累日”,那同僚又改口叫他“李铁拐”。这说明,纪晓岚平素里叼着大烟袋洋洋自得固然不假,但在乾隆面前可得收将起来,半点儿不敢“放肆”。

 

纪晓岚这人当然并非只会抽烟。陈康祺《朗潜纪闻初笔》云,纪晓岚曾说自己“自四岁至老,未尝一日离笔砚”。他还给自己预写过一副挽联:“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刘镛刘罗锅当时开玩笑说,第一句一点不像你,如果用来挽陆耳山还差不多。谁知过了三天,陆耳山的讣告真的来了,纪晓岚还因此认为凡事皆有先兆。因为好笔墨,纪晓岚也喜欢集砚。《朗潜纪闻三笔》云,他的一个书斋名就叫“九十九砚”,而且砚必有铭。比方“挈瓶砚”铭云:“守口如瓶,郑公八十之所铭,我今七十有八龄,其循先正之典型,毋高论以惊听。”由这个砚铭似乎看出,纪晓岚未必是个敢于直谏的人,要么就是老来才明哲保身吧。他那个时候是终身制,屁股始终指挥脑袋,既然没退下来,说话的胆子也就始终大不起来。

 

应该说,纪晓岚在乾隆面前是底气不足的,那么潇潇洒洒地在皇帝面前与和矊似演小品一般地逗笑,是不大可能的。剧集的一位主要编剧同时承认,纪晓岚并非极其清廉之辈,但也没有记载说他是贪官。那么,纪晓岚其实就是一个身上文化气息浓一点、尚存一丝正义感的封建官员吧。瞧,说着说着还有跟电视剧较真的味道,无聊。

                                                                                                

 

            2003411

 

      选自拙著《意外或偶然》,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