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古齐观:下围棋(续)

(2006-08-01 15:18:49)
分类: 今古齐观

 下围棋(续)

 

田东江

 

    129日,第九届三星火灾杯世界围棋公开赛冠军再次旁落,我国的王檄以02完败给韩国的李世石。用中国棋院院长王汝南的话说,“输得无话可讲”。李世石也在接受韩国媒体采访时,直言赛前赛后都丝毫没把王檄放在眼里。这样,在“中韩四大决战”中,中方先失一阵。接下来,常昊将在应氏杯、丰田杯决赛中分别与李世石和崔哲瀚、周鹤洋将春兰杯决赛与李昌镐一决雌雄。在一些人看来,胜负如何将涉及到中国围棋的尊严问题。

 

    以前——古代的人下棋有没有这么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真不大清楚。唐朝设立的“棋待诏”算是当时的专业人士。那时,不仅文词经学之士,而且医卜技术之流,亦供直于内廷别院,以待诏命,因此就有了棋待诏以及医待诏、画待诏等等。欧阳修《归田录》载,宋太宗时棋待诏贾玄,号为国手,“以棋供奉”。但在贾玄之后几十年,“未有继者”,好不容易出了个李憨子,棋艺是“举世无敌手”,但因为“状貌昏浊,垢秽不可近”,失去了“置之罇俎间”的机会。这就可见,那时要当国手光有本领还不行;但棋待诏的“专业”水准会不会因此打个折扣呢?宋朝的状元胡旦这样说过:“以棋为易解,则如旦聪明尚或不能;以为难解,则愚下小人往往造于精绝。”话虽然有一点居高临下,却说出了一些道理。

 

    据说曾国藩每天饭后都要下一盘棋,叫做“养心棋”。从前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官场上,围棋都是很流行的,其时睥睨天下大约正得益于群众基础。《南部新书》载,唐朝的李讷性子特别急,但是一坐到棋盘边上就能安详下来,“极于宽缓”。所以每当他“躁怒作”的时候,家人“则密以弈具陈于前,讷睹便忻然改容”,至于“以取其子布弄,都忘其恚矣”。但棋迷李讷却不是一个好官。《新唐书》有一则他的小传,记载了一公一私两件事。私事是:他的房子和宰相杨收的挨着,杨收“欲市讷冗舍以广第”,搞扩建,惹得李讷大怒:“先人旧庐,为权贵优笑地邪?”公事是:他当河南尹的时候,“时久雨,洛(水)暴涨,讷行水魏王堤,惧漂汨,疾驰去,水遂大毁民庐。议者薄其材。”唐时李远曾以“长日唯销一局棋”的诗句受到宣宗质疑,虽然证据不足,但李讷确有坐实李远“诗人之言”的意味。

 

    《浪迹三谈》转引魏瑛《耕蓝杂录》载,乾隆年间福州有位围棋高手薛师丹,把围棋划分为“士大夫之棋”与“市井之棋”。薛师丹的名字即与围棋有关,其自解曰:“尧以围棋教丹朱,余岂敢言师尧,但窃愿师丹而已。”魏瑛小的时候想学下围棋,薛师丹告诉他:“若有志学棋,但务学士大夫之棋,不可学市井之棋。”什么叫市井之棋呢?“偶有一知半解,即自是甚高,一局未终,而鄙倍嚣陵,令人不可向迩”。这就是说,在薛师丹眼里,市井之棋是那种井蛙之棋、山中无老虎时的猴子之棋。可惜什么叫士大夫之棋,他没有接着说,只有借助一点旁证。魏瑛说有个福州官府里的皂役叫做王登碧的,“人颇粗俗”,又好喝酒,像李讷一样,一下起棋来,人就完全变了,“甚觉温雅”。有一天魏瑛跟他下棋,他一边打瞌睡一边落子,魏瑛问他怎么那么困,他说:“昨夜伺候本官坐堂,彻晓未睡。”但睡归睡,魏瑛未尝“得其一着之差也”。于是,魏瑛想起了上面那个李憨子,他与人对弈,也是一副昏睡的模样,“但随手应之,多出人意表”。魏瑛讨教他下围棋的秘诀,王登碧说:“士大夫之棋,自有根器,不可如我之下流,但须处处出人头地,不被人笼罩,即得之矣。”用这番话去逆向推理,大约就能窥见一点士大夫之棋的影子了。

 

    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经常说自己:“世间事皆能之,惟不能担粪与著棋耳。”当时即有人认为这话说得太过分,下围棋那么高雅的行为怎么能与挑大粪的粗俗不堪相提并论呢?这话要是由别人别人说,肯定会招来一顿臭骂,而林和靖说的则不同,因为他不是寻常人物。林和靖一生不娶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因而有“梅妻鹤子”之说。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成了咏梅的千古绝唱。人们猜度,可能是林和靖“自嫌其棋力之不高,故为此谰语以自解耳”。据说,后来管棋下得不好的人称为臭棋,即发源于此。齐白石有一幅《竹院围棋图》,题诗曰:“阖群纵横万竹间,且消日月雨转闲,笑侬尤胜林和靖,除却能棋粪可担。”这是老先生诙谐地赞美竹子尚强过林和靖,虽不会下棋毕竟还能挑粪,而林和靖却两样都不行。

 

赛前被普遍看好,同时也自信十足的王檄,还是暴露了与对手在棋力和心理上的差距。不知道,这是不是暗合了整个中国围棋的差距。

 

           20041217

 

     选自拙著《意外或偶然》,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