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以避免的恶果

(2006-07-27 15:03:21)
分类: 野史新说

可以避免的恶果

 

田东江

 

  官吏的任免、升迁,是国家政府行使职能的一个常态。虽然在不同的时代,选拔官吏的准则各有不同,但只要那个时代还算得上正常的话,奖优罚劣,或者新陈代谢,总是有章可循的。提拔什么样的人,该人将来为官一任,对一方造福还是贻害,可能无法预料;但在提拔之前,该人的现有品质如何却是可以考察到的。作为相对客观的标准,提拔准则较之单纯的长官意志,毕竟“保险”得多。但是,如我们从历史中所窥见的,许多原本可以避免的恶果,却恰恰因为长官意志而由人民吞咽苦果。唐德宗提拔严砺,是为一例。

 

    唐德宗是把严砺由州刺史、兼监察御史“超授”为兴元尹兼御史大夫。超授,也就是越等授官,而非“按部就班”。兴元尹不是个小官,德宗曾避难于兴元,那里起过“陪都”的作用,所以他“将还京师”时下诏此地升格,“官名品制同京兆”。但是严砺的问题不在官大官小,是否破格,也不在于他是否“资历甚浅”,而在于其人“人望素轻”,“多奸谋,以便佞在军”,完全是个德行俱差的人物。声誉先已不堪,又焉能委以重任?所以拾遗李繁带头向皇帝直陈:“昨除拜严砺,众官以为不当。”某官云何,又有谁人在场,一一列举。皇帝与大臣的意见不统一,甚至遭到强烈的反对,这种情况下,皇帝当然可以继续贯彻自己的意志,可怕的倒是作出一副民主的样子,假惺惺地要听取民意。德宗遣三司核实李繁的汇报,实际上是去抠李繁的字眼,转移问题的焦点。比如李繁说谏议大夫苗拯“云已三度表论,未见听允”,他们就在苗拯究竟说了几次上做文章;调查结果苗拯承认“未言三度”,许孟容等作证“实言两度”。但连苗拯本人都认为问题不在于他说了“几度”,而在于自己的观点是不该提拔严砺,所以他坚持“请依众状”。

 

    严砺最终还是被提拔了。《旧唐书》载,他“在位贪残,士民不堪其苦”;别说百姓了,即使为官者与之不睦,亦诬奏贬之,十足暴露了本性。而这些,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后果。在他死后,御史元稹奉使按察,“纠劾砺在任日赃罪数十万”。而严砺在任,不过才10年时间。

 

    严砺这样的小人物能够青云直上,得到皇帝直接提拔,其本人显然力有不逮,全仗着他的宗人严震充当“保护伞”。严震于德宗立有大功,他死的时候,德宗曾“令百官以次赴宅吊哭”。这样一个号称“纯臣”的人物,却起了非常不好的作用,“遗表荐砺才堪委任”。一纸“遗表”,准则的大厦轰然倾塌。严砺事发,“诏徵其赃,以死恕其罪”。死了,倒成了好事,不用为什么负责了。

 

    客观地看,严砺的提拔亦与封建国家本身的阶级意志相违背。谏臣之设,在于直言,触动“龙颜”,实不可免,但维护的仍是本集团的利益。然而苗拯、李繁等因为直言,第二天即被贬出京师,此种事实,足以助长后来者曲意阿从,尸位素餐。不过,从封建国家“人治”的本质来分析,像提拔严砺这种貌似可以避免的恶果,实际上无可避免。

 

 1998119

 

出自拙著《意外或偶然》,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