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锡恩的“无行”

(2006-07-26 16:06:50)
分类: 野史新说

周锡恩的“无行”

 

田东江

 

  无行,谓作风不好或品行不端。《汉书》云:韩信当初“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这是说那个时代选拔人才应用察举制,而韩信“无善行可推举选择也”,品行不好,便无人举荐,也就谋不到差事。韩信之流是武夫,我们听得最多的还是文人无行,知书能文的人理应具备相应的道德修养,品行出了问题更令人瞩目吧。唐朝诗人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文字多漂亮,可惜“有才无行”,并因而“卒不登第”;另一位宋之问,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品行也是不堪一提,人们甚至恨恨地称他为“畜吐人言”。

 

  《世载堂杂忆》载有周锡恩的无行。周是湖北黄冈人,清末的名翰林。他在家乡“纳族女为妾”,引起轩然大波,而“周氏宗族多人控告”,却治不了他的罪。无他,这个文人早已依附了权贵。当知县杨寿昌发誓说“我必办你”的时候,周锡恩毫不客气地回敬道:“你不配。”杨寿昌抬出自己的上级:“我上省禀督抚,参捉你到案。”不料周锡恩更干脆:“我上省禀老师,调走你出黄州。”要让杨寿昌连官都当不成。本来人们可以欣赏一次权力的对撼,看看公法与私情如何较量,不过凑巧的是,杨寿昌说的督抚与周锡恩说的老师正是同一个人:湖广总督张之洞。

 

  张之洞非常器重周锡恩。光绪十五年(1889年),他刚调任湖广总督,马上派人召集在湖北的旧时门生。周锡恩得知后,认为机会来了,特地“由翰林请假回籍”,掌教黄州经古书院,因之成为首选。周锡恩很懂得投其所好,张之洞不是提倡洋务吗?他的时务课就开《拿破仑汉武帝合论》、《唐律与西律比较》等等,即便作诗题咏也不是风花雪月,而让学生们对着“显微镜、千里镜、气球、蚊子船(即英国的小炮艇)”去感慨。张之洞非常满意,“每游宴,必延锡恩为上客”,还曾当面夸奖道:“予老门生只汝一人提倡时务,举省官吏士大夫对于中国时局,皆瞶瞶无所知,而汝何独醒也?”

 

  对门生有这样高的评价,出了事,无论是非曲直,当然都要加以庇护。所以当周锡恩“急用重金,雇快船”,赶在杨寿昌之前对他大哭的时候,官司的天平已然倾斜。上司叫了停,杨寿昌自然不敢继续,但是惩办的誓言已经讲出去了,如果不能兑现,用他自己的话说,“卑职何以临民?”不料这一层张之洞也早为他考虑到了:“可与某缺对调。”就这样,这个头顶“保护伞”的文人,戏弄了一回习惯法,也戏弄了一回朝廷命官。

 

  有权贵作靠山,则恬然不知廉耻为何物,此乃周锡恩的无行。然而张之洞认识到这一点,却是因为后来的事。张之洞五十五岁大寿,收到了不少贺词,其中周的那篇“通体用骈文,典丽皇,渊渊乎汉魏寓骈于散之至文也”,令张之洞“大为激赏”,推为第一。不仅如此,“名辈来,之洞必引观此屏”。谁知这件好事却被一位机要文案看出了破绽,说那篇东西眼熟,很像龚自珍的文字。张之洞翻检龚自珍集,果然找到一篇《阮元年谱序》,“两两比对,则全抄龚文者三分之二,改易龚文者三分之一,而格调句法,与龚文无以异也”。张之洞感慨道:“周伯晋(锡恩字)欺我不读书,我广为延誉,使天下学人,同观此文者,皆讥我不读书,伯晋负我矣,文人无行奈何。”从此与他疏远,“几至不见”。因为这个前科,后来周锡恩为备升迁而进行的考试中,“实则写作冠场”,但是“阅卷大臣不敢列于一等”,大家都有了戒心,不知他又是从哪抄来的,当然,主要还是怕张之洞怪罪。

 

  周锡恩的无行,也是一些文人的缩影。不是说文人不能结交权贵,二者还不至于水火不容,而是说文人一旦以依附权贵为能事,拉大旗作虎皮,就不同了,彼此就成了相互利用的关系:一方利用学识为另一方提高“品位”,一方利用职权对另一方进行“关照”。如此的官员很可能涉嫌腐败,如此的文人则必然丧失其独立人格,所谓学问,就可以肆意揉捏,变得无非迎合而已、诠释而已,无行,可以说是时间早晚、顺理成章之事。周锡恩们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不以为耻,反而自鸣得意罢了。

 

                      20011021

 

           出自拙著《意外或偶然》,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