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奔竞之风 

(2005-11-07 15:43:52)
分类: 野史新说
 作者:潮白

  《榆巢杂识》载,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有官员提议:“上司、钦差所过地方,止许佐贰杂职于城外驿亭迎送,其正印各员非有公事传询,不得轻迎出城。”与此同时,“禁止教官率领文武生员迎送道左,以杜奔竞之风”。这就是说,当时若是有一定级别的人物路过哪里,不管有没有事,那里的地方官员都是亲自出城迎送的,甚至还要把文武生员拉出去

 
以壮声势。从禁止的目的在于“以杜奔竞之风”来看,这种迎送活动未必是那些上司、钦差的颐指气使,而是地方官员为自身利益拨拉的小算盘。

  在官本位的社会里,当官对一些人是不小的诱惑。“眼前何日赤?腰下甚时黄?”“眼赤何时两?腰金甚日重?”这些话听起来似乎有些莫名其妙,但却是流行于宋代的人们见面相戏的用语。据《倦游杂录》载,宋朝翰林学士“得服金带”,有“朱衣吏一人前导”;而到了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地位呢,则“朱衣吏两人,金笏头带佩金鱼”。所以前面那一句意味着什么时候当官呀?后面那一句则是什么时候升官呀?人们这么喜欢当官升官,一旦被坏了好事,当然是不答应的。《玉壶清话》载谢泌负责考校,因为“黜落甚众,群言沸摇”,有一些人甚至“怀甓以伺其出”,揣上砖头等着拍他。吓得谢泌猫在衙门里几天没敢出来,最后宋太宗给他换了个职位,主要目的是让他“避掷甓之患”。《玉堂丛语》里还有一件事,明朝有一次“诏汰在京诸司冗官”,大的原则是由“两坊长官简贤者留之,庸者汰之”。而即便贤庸泾渭分明,左坊长邹缉还是“执笔畏缩不敢下”,说得容易,汰谁呀!最后干脆“称疾不出”。谢泌断了准官员们的美梦,等着他的这个结果不算意外;邹缉知道必然会有类似结果,所以怕得不得了。

  喜欢当官升官,而自己掂量斤两不足的,奔竞便成为一种本能。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方《治世余闻》里有个松江推官王纶,“欲求为京官,乃托人延誉于朝”。这王纶“为人谲诈务名”,根本不是什么好东西,但他有本事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又懂得奔竞,“遂破例荐为职方主事”。如愿之后,王纶“其志洋洋矣”,那个得意的样子就别提了。唐朝有个太仆韦觐,似乎不大明白其中的道理。据《东观奏记》记载,他想当夏州节度使,居然傻呼呼地寄托于巫师。夜深人静,家中备好酒宴,巫师要韦觐把想当什么官写在纸上,他来打醮。韦觐正静等好事呢,巫师忽然仰天大叫曰:“韦觐有异志,令我祭天!”这不是说韦觐要造反吗?吓得韦觐全家立即跪倒,央求他“无以此言,百口之幸也”。这巫师纯粹是个骗子,但有了拿捏韦觐的把柄,什么要求还都得满足他。后来巫师的同伙犯了事,把巫师供了出来,巫师干脆把韦觐也给供了出来,弄得韦觐差点连现职也保不住。为了当官,寄托于神怪,也让人见识了某种官员的素质。

  如韦觐般低能的毕竟不多,多数人懂得把握现实。周密《齐东野语》载,宋朝奸相贾似道当国时,“每岁八月八日生辰,四方善颂者以数千计”。对擅长奔竞的人来说,这是个不可多得的良机。贾似道高兴得很,把这些贺寿文“悉俾翘馆誊考”,由专家来品评,“以第甲乙”。这一下更令大家找准了脉门,“一时传诵,为之纸贵”。然而用周密的话说,这些文字“皆谄词呓语耳”。为了佐证,周密还选了其中几首,奇文共欣赏。寥群玉的《木兰花慢》说,“一时几多人物,只我公,只手护山川”;奚倬然的《齐天乐》说:“万宝功成,无人解得,秋入天机深处。闲中自数,几心酌乾坤,手斟霜露。护了山河,共看元影在银兔。”陆景思的《甘州》简直就是喊口号了:“千千岁,上天将相,平地神仙。”而尤以郭居安的《声声慢》令贾似道垂青,里面那句“比周公,多个彩衣”听起来格外受用,但贾似道佯装责怪道:“此词固佳,然失之太,安得有著彩衣之周公乎?”奔竞之风在当时是怎样地大行其道,这些“谄词呓语”本身是个最好的说明。

  奔竞的手段五花八门。可以说,如果一个官员肯动奔竞的脑筋,就一定产生相应的方式方法。地方官员平素接触不到上面的头头脑脑,路过了,那不是绝佳的奔竞机会?所以,尽管杜绝这种做法的建议有可能形诸条文,但人们有理由相信它根本不会得到实施;一定要极端地推行,那提建议的官员倒可能要提防“掷甓之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