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斑石以自然

(2005-11-03 04:02:10)
分类: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潮白

  5月3日,本埠一家媒体报道了封开县斑石“有难”的消息,说是斑石上面弄了10几条线道供攀岩爱好者去“征服”,并修建了平台、阿望等附属设施。一位地质界老专家据此认为,这无疑是在对这块“天下第一石”千刀万剐。在5月6日的后续报道中,封开县领导登门向老专家说明情况,强调他们在景区建设时实行的是“三不”原则:不破坏草木设施,不在 
石上建任何建筑,不在石上刻字。

  看起来,不管“有难”真切与否,在斑石头上“动土”已是既成事实,这就有让人忧心忡忡的理由。笔者相信封开县能够恪守住开发斑石景区的原则,但谁都不愿意承认但却不能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在今天,不少地方对景区的开发往往意味着竭泽而渔,要极大地损害景区的原生态。14年前,笔者在封开生活过一年,所在的镇就与斑石相邻。当地人很自豪他们这块大石头,天下第二、亚洲第一———这是当时的说法,开始时笔者老大地不相信,一如不相信两广总计18个科举状元中的首个也出在封开一样。然而,了解得多了,就不能不对封开这个地方刮目相看。而每每路过斑石,都要不由得赞叹它的雄浑。旷野之中,远远地即可瞥见,一石成山;正面光秃秃的,瓮一般地向前隆起,自然的造化在瓮肚上留下了条条“泪痕”,状似斑马的纹路;除了农田,周遭并无半点人工的痕迹……这就是斑石。这也就足够了。它不需要任何人为的雕琢。斑石震撼世人的,正是它这种纯粹出于自然的力量。

  封开县开发斑石景区的宗旨是:“保护景区风貌,增加文化内涵。”但我认为,封开不应当开发斑石景区。斑石乃纯粹的自然遗产,无须“文化”在这里增色。另一方面,封开可以开掘的文化内涵实在很多,不必打斑石的主意。早几年专家就论证过,它算得上是岭南文化古都,这里不仅出土了岭南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而且在两汉时期,还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东、广州的得名基于此;一种观点甚至认为,粤语的发源地也在封开。总而言之,封开堪称岭南文化在西江流域的一个典型代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令任嚣、赵佗“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彻底征服了岭南。秦的大军过灵渠,沿珠江而下,封开是一个必经之地。我甚至觉得,流经斑石面前的古广信河,就曾经浮载过秦的千军万马,见证过岭南归入中原版图的惨烈一幕。如此等等,当地的人们当然比我知道得更清楚。几年前封开不是沸沸扬扬地宣称要建设“岭南文化走廊”吗?不知道现在进展得怎么样了。动斑石的脑筋,敢是属于计划的一部分?但愿不是。

  退一万步说,幸喜封开还有个“不在石上刻字”的原则。植被破坏了还可以恢复起来,房子建成了还可以拆———张家界等地都是明证,刻上字可就麻烦大了。别说在这块举世无双的石头上抡凿动斧,明朝的袁宏道在几百年前对所谓权要或名人题刻就非常反感,他把这种做法称作在美人的脸上“黥劓”。封开要推介斑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提高其知名度的方法有很多,还轮不到借助攀岩这个时髦的玩意。实际上,开不开发事小,对自然的赐予,倒是格外要有珍重之心。在当下,还斑石以自然,就是对它的最好关爱。存在了1亿多年的自然造化,可别在这个讲“文化”的时代失去本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