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卖地还是卖灵魂?广州大学城不能承受房地产之商(伤)

(2009-09-17 00:00:00)
标签:

广州大学城

土地拍卖

地王

文化大省

灵魂

房产

分类: 房地产(新)

卖地还是卖灵魂?广州大学城不能承受房地产之商(伤)

    广州大学城又要卖地了。继7月16日大学城DS1102及DS1601地块分别被城建以7296元/平方米、7149元/平方米的“地王楼面地价”拿下后,政府在本月20号又要推出DS1604 地块和DS1703 地块,用地面积一块在一万平方米左右,一块在八千平方米左右,不知这一次会花落谁家?此次交易完成后,大学城将已卖出7个地块,但据了解这可能才是大学城“噩梦”的开始。不过,今天我想说的话题与“地王”无关。

 

人人都在关心地王,有谁关心这是大学城?

    2007年方圆地产在大学城拿下第一块地的时候,我心里曾经嘀咕一声:“不是大学城吗,怎么还卖地给开发商建楼的?”只不过,当时2500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在地王频出的2007年就像是投入大海的小石子,兴起的浪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媒体们也没有炒作的兴趣。而我,从小到大读书的学费都要靠家里东拼西凑,教育的神圣感早已被产业化后的铜臭味掩盖,对于大学城里发生什么商业事件已经见惯不怪,在当时也没有特别留意。

    一直到7月16日大学城两块地王的诞生,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大学城拍地有什么不对劲。可能我和很多人一样,早已在心底接受了大学城就是一笔生意、政府建大学城的目的之一就是带动当地的房地产开发之类的“鬼话”。

    但是到8月份的某一天,当我的一位老公在大学城教书的朋友在MSN上问我:“大学城的事情你怎么不评论评论?”,我才突然间醒悟过来:“是哦,这可是大学城,怎么就成了地方财政的聚宝盆?怎么就成了开发商的乐土?”大学城的绿地才刚刚有点样子,小树还没长成,人们就已经等不及来瓜分这块肥肉了吗?

    当人们已经习惯了不合理成为合理,甚至还麻木不仁地乐在其中或坐观其成,这个社会的悲哀已经不是言语可表了。

 

大学城,建设文化大省的标杆还是圈钱工具?

    何谓大学?

    在古代,《大学》是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在现代,人们对大学的定义是大学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它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现在的大学一般包括一个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和数个专业学院,以及能授予学士学位的一个本科生院。大学还包括高等专科(高职)学校。

   如此可见,从古到今大学的定义都是人们学习知识、研究学问的场所。大学培养的人才或者科研的成果制造的社会效益可能很大,但是回到校园它应该是没有什么功利色彩的,所以才有“象牙塔”之说。

    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大学城在中国成为了地方政府圈地造城、拉动GDP的工具,成为了开发商牟取高利润的乐园,增添了很多的功利色彩。到头来,等到高楼林立、世贾如云,大学的氛围被冲刷得荡然无存,又有谁会觉得小谷围是一个大学城?在云集了多家高校之余,如果不在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上下工夫,大学城与那些在老城区被钢筋水泥包围的旧校区又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广东提出要打造成文化大省,广州作为省会城市责无旁贷,而文化标杆大学城无论怎么阐释,其气质都是和商业利益格格不入的。在广州,像样的大学已经不多了,比如曾经很有大学氛围的中大,也是车流日渐滚滚。可是,广州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曾经的文化名城。

 

卖掉23块地,卖掉大学城的灵魂?

    迄今为止,大学城已经卖掉了5块地,加上20号出让的两块地,一共是7块。但这还并不是结束。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大学城共有住宅用地23块“待售”,规划建筑面积670000平方米。

    这23块地,位于11所高校之间,据称原来的规划是绿地或者兴建大学城的相关配套,如今却被拿来拍卖给开发商盖楼,性质已有天壤之别。而笔者在网上查到的2004年的大学城规划图,也确实没有发现大学城还有大学以及相关配套之外的商业建筑。当初上报上的大学城规划究竟有没有这些商品楼项目,有关部门能否对此进行释疑呢?

    OK,假设这些商品房用地早在规划之内的。关于这23个商品楼项目,我的那位朋友有个比喻:就像是一个面包,上面插上23枚长长的、大小不一的木棍。个人以为,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大学城里的高校都是低密度、低高度的建筑,不同的大学有着不同的外立面颜色和不同的建筑风格,每一个都承载着该学校的历史沉淀以及文化精神,风格既独立、又统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一起,是一种和谐的共存,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样本。但如今,在这个和谐的环境里突然冒出了23个高容积率的商品楼盘,是何等的突兀。更加不能设想将有浩浩荡荡的车流载着携眷入住的市民们,将会给这一方小岛上安静读书的莘莘学子带来怎样的喧哗市声?!

    在大学城里建楼盘,增加的不仅仅是几栋建筑,还有商品楼居民不同于大学师生的生活方式。关于这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火车东站广场与中大校园的区别。这种由衣食住行所衍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很难保证不会变成将来大学城协调管理的难题。

    而在房地产商高歌猛进蚕食高校资源的同时,也有政协委员连年上书,为大学城十几万师生至今还没着落的一些必须生活配套(比如教师宿舍以及教职工子女幼儿园等,该问题笔者将另文讨论)而奔走呼告。在这些空闲的地块都被盖成商品楼盘之后,那些本该属于大学城的配套是不是只能去更远、更荒凉的地方设法解决,并且借着现代交通的来来往往,制造新的拥堵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今天我们如此见缝插针地在大学城里大兴土木,有没有想过为将来大学城的发展预留一些必要的空间呢?

    有时候,走得太远了,或许会忘了为什么出发。

    卖的是地,还是一个城市和社会的灵魂?

 

注:本文为个人观点,与所在公司以及职务无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