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言:风水轮流转。楼市里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事情也不少见,而且周期还要短得多。
就在去年,被脱疆野马般的楼市宠坏了的卖家还得意洋洋地翘着二郎腿鼻孔朝天地出气,开发商卖一手楼是想提就提的海鲜价,业主卖二手楼也是越长越高的竹笋价,买家只能楚楚可怜、心急火燎地跟在后面追涨,生怕一不留神一觉醒来又要多掏几万块钱。卖方市场的结果,是让广州楼市的词典从此多了两个值得铭记的新名词,一个是“实收”,一个是“反价”。
物极必反。既然大家都承认市场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买卖双方的平衡被打破之后,就必然会有力量出来纠正这个过于偏袒卖方的市场。这股力量,可能来自忧心忡忡的行政,可能来自拨乱反正的市场,也有可能是双管齐下。
于是,连续出招的宏观调控终于在9.27房贷新政后开始奏效了;于是,一路高升的楼价终于在把市场的购买力透支得差不多的时候难以为续了。狂热到让人害怕的楼市,居然突然间又冷得让人害怕。
还好,这个时候曾经一直被外界盛赞在近两年又渐渐销声匿迹的“理性”的广州楼市回来了。说理性,当然不能说等同于广州的买房人比别的城市的买房人聪明,而是庆幸这还是一个很有吸引力、适合安家的城市。用句行内一点的话说,就是非投资性质的刚性需求多。
这些一度不得不无奈退出的需求要靠什么来激活呢,答案当然要从根源上去找,那就是降价。有专家说,广州楼市不缺乏购买力而是缺乏信心,言下之意楼价其实并不算高。这个道理似是而非。没错,广州是有很多有钱人,可是这些已经有房的有钱人是不是会不停地把钱继续投进楼市买房呢?事实证明,一旦看到无利可图,这些以买房子投资(保值升值)、可买可不买的需求是跑得最快的,真正靠得住的还是还没买房或者住房条件需要改善的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最喜欢什么?——实惠!
对于这一点,卖方当然也是清楚的很。再笨的开发商和业主,在碰了一鼻子灰之后也会明白卖不出去的原因是什么,只是眼看着价格下跌心里总不是滋味。大开发商还好,多少有战略思维,销售压力也逼得他们不得不或快或慢地顺应民意。小业主的心里就不好受了,好不容易才买了一套房,好不容易才看到房子的价值涨到多少多少(有的还是高位入市的),怎么一眨眼就不能卖以前的价格了呢。
眼见那卖家发愁,买家的心里就乐了:你就涨吧,你现在怎么就不敢涨了?看你竹笋长得高,还是我锄头锄得快?摩拳擦掌,二话不说就从门后面拿出了祖传的法宝——锄头,擦得比八月十五的月亮还亮。你可千万别小看了这锄头,那可是老祖宗活命的宝贝,别看有些衣着光鲜的人恨不得把“素质低下”的农民工、乡下人赶到火星,等到没钱买米下锅的时候就会羡慕他们的一亩三分地还有他们那一双把锄头舞得虎虎生风的手了。
锄头擦亮了干什么呢?在城里当然不是拿来种地。买房的人没事鼓捣这玩意儿,当然是自己动手或者交给中介“锄价”。提请注意,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楼市新名词——“锄价”。这楼价该怎么锄呢,这就像用锄头挖地取水,得一下一下来。第一下锄头下去:没有水。好,再来一下:还是没有水。又来一下:水终于出来了。举案说法:
第一次锄价:“什么,100万太贵,买家才出80万?最便宜也要95万,不然我留来养‘小强’。”第二次锄价:“啊,95万还嫌贵,上次那客人居然不要我的房子去买了一手楼!算了,现在‘小强’的口粮太贵养不起,我亏一点,你帮我90万卖出去吧。”第三次锄价:“不是吧,你努力了那么久客户也只能出85万,还要各付各税。哎,这楼价看来一时半会是不可能升回去了,经济又那么差,我还是卖给他吧。”
终于,世界和谐了——业主有钱收,客户有房住,中介有粮出。
各位看官,用键盘码字也像种地,你看我这“锄头”舞得如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