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州二手楼市投资客比例不到2成

(2005-06-30 12:34:36)
分类: 2005房地产


5月11日中央七部委出台《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其中包括禁止楼花以及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商品房转让、充分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大对投机性和投资性购房等房地产交易行为的调控力度等政策,充分显示了国家抑制“炒楼”、稳定房价的意图,在二手房投资市场掀起了一轮“调控风暴”。

针对这一状况,在全市拥有逾110间分行的满堂红(中国)置业有限公司广州公司研究部对380位到访中介地铺的潜在购房者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广州二手楼市潜在购房者中绝大部分为自住用途,比例为81.3%;有少部分为投资性(购房出租)用途,比例为11.6%;只有极少部分为投机性(购房炒卖)用途,比例为7.1%,投资客比例总共不超过2成。另外,根据调查结果与之前该研究部的实地深入访问调查的结果对比,显示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之后广州二手楼市的投资、投机性需求受到很大的抑制,其中尤其在天河北等传统投资热门地段表现更为明显,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只有极少部分需求为投机性购房
调查显示,在受访的潜在购房者当中表示为自住用途的有81.3%,仅仅7.1%的潜在购房者为投机性购房,由此可以判断目前市场上关于广州二手楼市总体健康的论调所言不虚。业内人士认为,广州楼市在经历了1994年、1998年两轮比较大的楼价波动之后,市场已经相当理性,其中二手住宅成交均价一直下跌到2003年的2631元/平方米后才开始有所上涨,而且涨幅有限,直到今年前5个月的二手住宅均价也不过为2945元/平方米,不存在大规模“炒楼”的空间。有人士认为,在广州经济持续发展、市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一定比例的投资客是对楼市的良性刺激,是楼市健康、向上发展的必然表现,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就没有必要“一棍子打死”。
 
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在所有的投机性需求当中,选择购买40~60平方米和60~80平方米的物业的人最多,两者的比例分别为33.3%和37.0%;总价方面,表示可以接受的房屋总价为20~30万元的人最多,比例为40.7%,其次是10~20万元的房屋,比例为29.6%。综合结果显示,中小户型和中低总价的物业是“炒家”的最爱。


过半自住购房者选择60~80平方米物业
近年来广州楼市新增商品房供应当中大面积物业的供应量大增,不过,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在自住用途的潜在购房者当中超过100平方米的大户型的需求并不多。调查中,有55.3%的人明确表示将准备购买60~80平方米的物业,有23.9%的人表示将选择80~100平方米的物业,列所有选项的前两位,而表示将购买100平方米以上的物业的人所占的比例总共只有7.4%,显示二房一厅、三房一厅的户型仍然是二手置业者的主要选择。
 
根据最新的标准,6月1日起建筑面积在144平方米以上的房屋将被列入非普通住宅范畴,市民购买时将被征收3%的契税。究竟这一政策对二手楼市的影响如何呢?调查结果显示,在二手自住购房者当中选择购买120平方米以上的物业的人所占的比例仅有1.6%,由此可见,新政策中有关非普通住宅的规定对二手楼市的影响非常有限。

20~40万元二手房最受自住购房者欢迎
对于购房者来说,在确定了自己想购买的房屋的面积是在哪个范围之后,接下来应该考虑的就是房价的问题了。在这方面,很多人第一时间会联想到单价能否接受,其实总价同样重要,因为购房者的购房预算是固定的,同样30万元的价格,有人选择在天河北买一套40多平方米的小户型,有人选择在老城区买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改房,两者的单价明显不同。
 
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的自住潜在购房者当中,有35.9%的人表示可以接受的房屋总价是20~30万元,有23.9%的人选择将购买30~40万元的房屋,有19.4%的人选择购买10~20万元的房屋,分别列前三位,而选择购买50~60万元和60万元以上的房屋的比例分别只有7.1%和2.6%。如果将其与一手楼市的购房者相比,可以明显感觉到二手购房者的购房预算普遍要低。由此可见,价格便宜仍然是购房者选择二手房的重要因素。(肖文晓)

附调查方式:
5月中旬中央七部委出台《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之后,满堂红地产研究部针对宏观调控政策对抑制投机性和投资性购房需求的影响,6月份在全市(不含花都区)范围内进行了定点抽样问卷调查,通过满堂红地产在全市22个二手热门地段的分行工作人员进行了385份问卷调查,得到有效样本380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