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一诺
张一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88
  • 关注人气:10,7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何时能够不再残害青春

(2010-11-01 15:34:17)
标签:

蒋勋

后花园

楷体

gb2312

头发

校园

分类: 满纸流香

http://s16/middle/474d230ct93f8d995ebbf&690

 

周末的晚上,不怎么喜欢看电视的我,看到了一则新闻:某初中女生因发型不符合学校规定,在剪发3次后,仍然被老师劝学回家,选择喝农药走上不归路。

该新闻调查栏目立足客观之境,分析调查一番,并未得出孰对孰错的结果。类似这样的案例,确实也不是什么“新”闻了。特别是,还有很多学生,虽然并未因头发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也常常因为头发,感受到成长的伤痛与对人生的迷茫。

记得我读初中那会儿,也切身体会到很多关于头发的悲喜。当时最崇拜的一个人,是一个在教务处宣称“动我头发我就从楼上跳下去”的男生。最后,好像是学校妥协了。

但学校不总是会妥协的。学校一般都选择欺软怕硬。要么学生不怕死,要么学生家庭有背景。还有很多学生,特别是女生,常常因为发型“怪异”、戴了条项链、化了点淡妆被从课堂上轰回家去。

那时候学生也有对付的办法。首先是鞋子,因为鞋子不统一,所以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款式。其次是内衣。这里的内衣是指穿在校服里面的衣服。女生一般喜欢把帽衫后面那个帽子从校服领子外面甩出来,再把胸前拉链拉得低一点,露出一点花色——这个动作,总我想起传说中父母一代人的白领子。还有比较大的动作,就是自己回去改校服。有的女生把油桶似的夏季校服长裙改成收腰式……

总以为这是所谓叛逆的80后的秘密。那天看蒋勋的书,才知道原来43年出生的他,也曾因为一头天生的卷发而遭到军训教官的刁难。他说,他不明白,为什么头发那么重要?《红楼梦》里的晴雯,就是因为松散慵惰的发型,而使王夫人对其印象评价降到最低,终于丧命。

青春期时期的教育,何时能够不再如此虚伪而空洞。能够让春意初萌的青少年,学会审美,懂得审美。有人说,是这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就算是,教育,在做什么?!

“容颜是种罪,青春如流水,命薄如纸世人才说美。”对于尚未长成的美女与美少年,我们好像深怕提及关于美的话题。似乎美的背后,就是逃学、恋爱、私奔、堕落……我们从来不敢从正面告诉孩子们,该怎样穿衣戴帽,该如何取长补短,该怎样从一个人整洁而不是豪华的妆容,去判断TA是否值得交往……学校(一般是初中)对待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就是把他们的头发全部管理成一个样子:男孩子发长不能超过一寸,女孩子留着类似于男人的发型。

升入初中第一事,与罪犯服刑第一事一样,把头发剪成一样长短、一个模式。

可是,青春是无罪的啊!多么美好的年华,带露含苞只开这一次。美,有错吗?

如果说,头发会影响学习,那么头发就可以干一切事,可以偷盗、抢劫、杀人……我们是否可以把一切的问题,都归结于头发。

在我的同学中,很多女生有一头漂亮的头发。她们或者学习成绩很好,或者一般,或者不太好。但当我25岁时,我回头再看,那些当时因为特立独行而被老师辱骂、判决为毫无前途的不良少女,很多考上了研究生,很多走上社会自食其力,很多拥有了属于自己幸福的小家……

周国平认为,女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灵性。当然,灵性这个东西,也是不好界定的,但我想,一定不是毫无自己的观点、想法、意见,唯唯诺诺、平庸刻板的人。其实无论男女,我们都需要灵性。

但灵与肉是可以分开的吗?如果不能在正式萌发审美意识的青春期,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正确欣赏异性的美,才是最大的悲哀。这个悲哀,或许到了适婚年龄时将恶魔般的发作。

看了蒋勋的书,越来越觉得青春就是和美联系在一起的。曾经的禁书,现在的古典文学,那些“小姐丫鬟后花园,落魄公子中状元”的桥段,其实就是年少时对于美的爱慕。这里的美,包括异性的身体之美,包括花园里的自然之美,包括诗词歌赋中的语言音韵之美……

学校、老师,包括曾经叛逆而后来成长为父母的人,是否依然会觉得,在现实残酷的竞争下,谈及美的培育,素质的培育,是一种空想?遗憾的是,一代代年轻人,都必将经历这样一个蜕变的过程,无法逃脱。化为蝴蝶的,远走高飞了;没能挣扎出束缚的茧壳,痛苦的死去了……

以前有首歌,叫《不想长大》。这首歌我一点感觉没有。因为对我来说,长大后世界才开满了花。现在,你的胡思乱想叫有想法,你捯饬一下自己是对各种生命的尊重,你在经历了很丰富的事情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才知道所谓孝敬、尊重、谦让,更多的是一种感情的珍惜……

对于目前的国民教育,我一直持有批判的看法。因为好虚伪。

现行体制下,学校、领导、老师,很多都是政海、商海中的弄潮儿,却要说一切为了学生。——是的,这样的好老师确实是存在的,也许数量并不少。但仍然有太多的老师,上一秒还在讲台上义正辞严,下一秒就争名夺利,收红包回扣,甚至以顺利毕业威胁女生人身……如果坚持这样做,那也没有什么,我们不能仅以道德和自己的好恶强制于人。但请不要说:“老师什么都不图,就是希望你们成才……”——也许是的,每一个成才学生的背后,是对老师丰厚的奖励。

教育何时可以让青春更美?这不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教育,是贯穿一生的事。至少,我们还将会与后代一起面临这一问题。而且,即便是吃过娘的肉,当娘有了问题时,作为孩子,更有责任为她指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时代应该已经过去了。监督与建议,有时也是一种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