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虎口逃命的车金霞

(2010-10-25 15:07:08)
标签:

李永祥

珲春

楷体

gb2312

东北虎

杂谈

分类: 传媒时代

虎口逃命的车金霞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2007年5月19日,虎口逃命那天算起,到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前去采访的那一天,已经过了3年多。但提起老虎,被咬伤过的车金霞眼神闪烁、表情紧张,不知是因为不习惯接受采访,还是那一场猛虎扑面而来的“噩梦”依然未醒……

吉林珲春马滴达乡五道沟村。夏末秋初的午后,阳光金黄灿烂。村落里零零散散的摆着些院子,看上去像童话里的小木屋,安详而敞亮。每家的院子里都有一两只忠实的看家狗,房檐底下筑着几窝小燕子,显示出人与自然的接近。晾在院子里的干菜,挂在墙上的辣椒、玉米,让这农家院更添了喜气。

如果不经历那一场“虎劫”,车金霞将和村里的每一位年轻农妇一样,照顾公婆、抚养孩子、帮助丈夫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然而,如今的车金霞和她的家人,却在平静生活的下面,掩饰着深深的无奈。

2007年5月19日,车金霞和丈夫李永祥上山去采牛毛广(一种野菜)。为了快些把活干完,车金霞和丈夫分开来,她在山上高一点的位置,丈夫比她稍低一些。

车金霞干得十分投入。她躬身低背,沉浸在忙碌的农活里。就这样干了约1个小时后,她无意间抬头,却看见一只老虎正对她目视耽耽!车金霞吓呆了,她只记得自己刚抬手护住了脸,老虎就扑了上来。在她的胳膊上狠狠咬了几下后,老虎转身逃走了。

山下的李永祥听到妻子凄厉恐怖的喊声,连忙冲了上来。此时老虎已不见踪影,只有昏迷过去的妻子躺在地上,手腕处汩汩地流着血……

记者采访时,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家郎建民主任补充了一些细节。他告诉记者,这只东北虎约有200斤,据分析应该不是为了偷袭人而来,可能是车金霞弯腰的样子比较接近老虎眼中的某种动物,才导致它扑了过来。郎建民说,老虎扑过来时,车金霞下意识的反抗也让老虎吃了一惊,因此,它只是在难以控制的情况下,在车金霞的腕部咬了几口。

被虎咬伤后,车金霞住进了医院。前去陪同的,是她的丈夫李永祥。回忆起车金霞住院的日子,李永祥说:“别说她了,前40天我就没睡过一天安稳觉。”车金霞在医院住了两三个月,几乎每天晚上都遭遇可怕的梦魇。“刚住进去时,每晚睡觉都大喊大叫。后来缓过来一些,但时不时号啕大哭。再后来平静了一些,但几乎天天做噩梦。”

那段日子,李永祥至今记忆犹新。倒是车金霞,一再强调事发前后的很多事情,她都毫无印象、一片空白了。记者猜测,这或许和心理因素有关,选择性地忘却了一些东西,因此并没有让车金霞一再回忆当时的情景,只是希望她可以早些走出阴冷的回忆,感受到午后灿烂的阳光。

治愈后的车金霞,拿到了国家给予的补偿。但车金霞的公公却认为,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健全的生活能力。老人对记者说:“我们农村人,吃穿住都靠着两只手。现在她什么重活都干不了,孩子抱不得、衣服洗不了,连端盆水都需要用两只胳膊夹着,手腕使不上劲。”

文静、腼腆的车金霞,在经历了虎口逃命的一幕后,她说自己真的有些害怕老虎了。作为“东北虎之乡”的村民,她现在的“害怕”,更多的是不愿提及。但即使如此,车金霞也一再辩白说:“我对老虎并没有恶意。”

李永祥是个典型的东北汉子,干脆、利落、有血性。但他对于东北虎的态度,让人感到“胆寒”。他明确告诉记者,事情发生后,他开始“恨老虎”。

车金霞和李永祥有个5岁的小女儿,看上去乖巧可爱。然而,懵懵懂懂、稚气未脱的孩子,却会在《动物世界》播出时,指着出现的老虎说,“打死它!”

珲春是东北虎生活的地方。记者走访了珲春几个乡镇的村民,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对此感到骄傲和自豪。甚至,还有十几位农民自发组成了“反盗猎巡护队”,为保护东北虎义务巡山。那里面的队员,也都是干脆、利落、有血性的东北汉子。

对于东北虎,爱与恨的转换,到底需要什么因缘?值得社会深思。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车金霞一家和记者已经十分熟悉。李永祥说:“我也知道人不能随便打动物,特别是东北虎,是保护动物,我们应该爱护。但是动物就可以随便吃人吗?这样的惨剧,让我们这辈子的生活都成问题。”

在珲春,车金霞的经历并不是特例。据郎建民介绍,多位村民都曾被老虎咬伤过。还有的,则是圈里的家畜被老虎当了食物。

因为没有照相机,车金霞一家想让记者给拍一张全家福。从取景器里看出去:干净宽阔的农家小院,紧紧站在一起的一家人,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平静的微笑。这安宁的一幕,趁着远处青青的山林、近处缤纷的野花,一派“青山绿水生态好、勤劳致富赛蜜糖”的好光景。只是,车金霞手臂上深深浅浅的伤痕,有些晃眼的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