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草原野马奔腾
(2009-03-24 12:21:47)
标签:
普氏野马始祖马李岩中国杂谈 |
分类: 传媒时代 |
期待草原野马奔腾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张一诺
普氏野马唯一仅存
马科动物曾是一个兴旺的大家族,它们拥有共同的祖先——起源于北美的始祖马。
在6000万年的时间长河中,马科动物不断适应环境、演化繁衍,最终遍布全球,形成约200种野马。
19世纪后期,随着牧业文明的兴起,野马的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加之人类的过度捕杀,野马纷纷在野外消亡。
1876年,最后一匹欧洲野马死亡于乌克兰原野,人们预言野马在世界上彻底消失了。然而,1879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中国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发现仍有野马存活,这就是普氏野马。
此后,沙俄多次派队进入中国捕捉野马并贩卖世界各国,普氏野马自此开始了长达百余年的流亡生涯。现在的1300多匹野马即分布在世界各国的100多个动物园内。
故土迎来“马祖宗”
由于普氏野马现已成为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马,国际上对其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组织(IUCN)将其定为濒危级物种,还成立了国际野马协会。
为使普氏野马更好地保持繁衍下去,全球野马管理规划提出两大目标:一是保存野马90%以上的遗传基因,二是将野马再次引入原生环境。中国作为普氏野马的故乡,在普氏野马保护方面负有至关重要的责任,1986年,原林业部开始实施野马返乡计划,从国外引入野马进行繁殖保护。
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兽医师李岩告诉记者,从1989年开始,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陆续从国外引进了18匹普氏野马,经过20年的精心饲养繁育,目前种群数量已发展到60匹。2008年,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成功繁育幼仔3匹,再过两个月,又将有5匹幼驹出生。
放野条件已成熟
几年前曾有人预言,10年之后世上将再无普氏野马。李岩说,普氏野马在半个多世纪前已在野外绝迹,现存野马均饲养在动物园或人工繁育中心,因此将野马放归野外为恢复、保存普氏野马野生种群的唯一途径,只要放归成功就不存在绝迹之说。
据了解,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着手野马放归的准备工作已达十年之久,目前已将放归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好,放归地点确定为辽阔丰茂的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
李岩说,对于放归后的野马群,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也要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并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进行人工干预,从而确保野放成功。
李岩解释,一百多年人工监禁条件下的饲养繁育,使野马的形态、行为发生了很大改变,例如公马之间缺乏竞争,体能下降以及过于依赖人类等。因此放归绝不是一放了之,而是要随时监测、及时管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将普氏野马保护工作进行到底。
野马放野非易事
大草原上野马奔腾的壮阔场景固然令人神往,但也须知野马放归绝非易事,从已经实施野马放归的驯养场来看,这是一个繁杂、长期的系统工程。
据报道,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的野放野马曾在20多天时间里被撞死4匹,其中一匹是头马,因此影响了其他十多匹野马的活动。除此之外,人工喂养普氏野马开销较大,可放归后野马生存能力有时甚至低于家马,因此最后往往“投诚”,跑到牧民家里充当家马了。
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保护普氏野马不能仅仅从技术方面下功夫,如果草原栖息地不断退化、沙化,那么人类再高明的手段也无法阻止普氏野马走向灭绝之路。
普氏野马性情刚烈,有人靠近时常常嘶叫踢咬,不像“国宝”大熊猫那样憨态可掬,惹人怜爱,因此很多人对普氏野马的了解和关心都有很大欠缺。但正如李岩所说,普氏野马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中的旗舰种,血管里流淌着6000万年的血液,骨子里回响着6000万年的声音,普氏野马的保护工作,是全社会都应予以关注的事业。让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