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值得敬重的“叛国者”

(2013-08-30 08:42:33)
标签:

王思政

钓鱼城

祖大寿

袁崇焕

王立

分类: 史论杂说

英雄有时很无奈

近日看了一篇有关“衡阳保卫战”的文章,军长方先觉为了数千伤员及无辜百姓免遭日寇屠戮,毅然放弃独自突围的机会,不惜牺牲个人名节与日军签署停火协议。其人其战其事,壮烈与悲情,常令人感慨万千。

我们中国人特别看重个人名节和民族气节,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死是最容易不过的事。很多英雄无法“了却君王天下事”,却能拼得一死来“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样的英雄固然值得我们尊敬,然而类似方先觉这样的悲情英雄又何尝不值得我们敬仰呢!中国历史上,类似的英雄不乏其人。

王思政是北魏时期西魏名将,据说是东汉司徒王允的后人。其人足智多谋,能征惯战,为人谨慎,做官廉洁,深为魏孝武帝和丞相宇文泰所敬重。魏大统十三年(547年),东魏大将侯景与丞相高澄不和,叛投西魏,献河南之地。王思政受命率步骑万人入守颍川,拜大将军,负责指挥淮河以南的战事。十四年九月,东魏太尉高岳、大将慕容绍宗等率步骑十万来攻颍川。王思政以一敌十,沉着指挥,多次击败东魏军进攻,杀死敌军大将慕容绍宗刘丰生、慕容永珍等人。于是,东魏丞相高澄亲率精兵十一万来攻,颍川孤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高澄本意一定要活捉王思政为己所用,因而对外声称:"有能生致王大将军者,封侯,重赏。若大将军身有损伤,亲近左右,皆从大戮"(罗贯中《三国演义》写曹操必欲生擒赵云,或是受此启发)。东魏军队在付出重大代价的情况下,最终以水攻破城。王思政知道大势已去,对左右说:"吾受国重任,本望平难立功。精诚无感,遂辱王命。今力屈道穷,计无所出。唯当效死,以谢朝恩。"于是仰天大哭,拔剑欲自刎以报国恩。这时骆训对王思政说:"公常语训等,但将我头降,非但得富贵,亦是活一城人。今高相(高澄)既有此言,公岂不哀城中士卒也!" 因高澄有言,如王思政阵亡,左右亲信一概诛杀,故大家一起阻止他自尽。为保部下和城中百姓性命,王思政只得违心归降。史书记载,王思政见到高澄以后不肯跪拜,“辞气慷慨,无挠屈之容。”高澄敬重他是忠臣,对他很是礼遇。

 王立是北宋末年钓鱼城(即合州城,在今重庆)守将,其人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史上曾经很有名,但正史中却没有他的传记。宋德佑元年(1275年)5月,守卫钓鱼城多年的名将张钰升任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由王立接接替他的职务,任合州安抚使,守卫钓鱼城的重任落到了王立肩上。

钓鱼城坐落于重庆合川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上,是经过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兴元都统制王坚、合州知州张钰四任守将不断修建、改造,依山傍水建成的山城防御体系,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宋嘉熙二年(1240年)初建以来,钓鱼城巍然屹立40年,挫败了蒙古军队一次又一次的大举进攻,是南宋政府防御蒙古入侵的西部屏障。宋宝佑六年(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亲率4万大军入川,意图先取四川,然后顺流直下平定江南,灭亡南宋政权。这年秋天,历经近一年的苦战,元军打到钓鱼城下。当时守城主将是兴元都统制兼合州知州王坚和副将张钰。钓鱼城坚如磐石,横扫欧亚的蒙古军队久攻不破,死伤惨重。蒙哥汗亲自上阵督战,身重炮石,竟至忧愤而亡(12597)。史书记载,蒙哥临终前留下遗诏:我之婴疾,为此城也。不违之后,若克此城,当赭城剖赤,而尽诛之。(我的固疾都是这座城池造成的。我死了以后,如果攻陷此城,一定要杀尽城中之人)

王立接任合州安抚使时,南宋经过元军多年打击,已经是山河破碎,政权摇摇欲坠了。宋德佑二年(1276年)初,南宋政府向元军投降,6岁的宋恭帝与谢太后被掳北去。到了景炎三年(1278年),重庆陷落,川中城池尽失,名将张钰自杀殉国(1278年兵败被俘,1280年自尽),钓鱼城已为一座孤城。景炎二年(1277年),元军开始大举围困钓鱼城。重庆陷落后,元军加强攻势,意欲清除钓鱼城这个最后堡垒。偏偏连续两年大旱歉收,钓鱼城内开始断粮,十万军民龟缩于狭小的城内,弹尽粮绝,处境非常困难。王立作为沙场武将,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十几万生灵怎么办?是拼得一死以全个人名节?还是留下骂名保万千生灵?经过反复协商,宋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王立在元世祖忽必烈放弃蒙哥汗遗训,保证城内军民安全的前提下,率全体军民放下武器。3月,南宋流亡小朝廷军队在崖山全军覆没,大宋朝社稷不再。

祖大寿是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出身辽东望族,弟兄三人皆为当世名将。其骁勇善战,善抚士卒,多次击败后金军队,辽东铁骑名闻天下。经略熊廷弼、大学士孙承宗、督师袁崇焕都很欣赏其才略,是袁崇焕的心腹爱将。

天启三年(1623年)春,孙承宗命祖大寿修筑宁远城,九月又令袁崇焕和总兵满桂率军前往驻守。袁崇焕令祖大寿继续加固城墙,增加城防设施。到了天启四年(1624年),宁远城竣工,成为关外抵御后金军队的军事重镇。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统13万大军(号称30万,袁崇焕认为13万)进攻宁远。二十六日,努尔哈赤督率大军攻打宁远城。祖大寿时任参将,他命将士以红衣大炮(葡萄牙造,又称红夷大炮)猛轰敌军,努尔哈赤中炮后不治身亡,后金军大败而归,这就是著名的宁远大捷。次年,祖大寿因功升任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扎锦州。

崇祯二年(1628)十月,皇太极见在辽东难以得手,遂亲率十万精锐绕道蒙古方向进逼北京。驻守关外的袁崇焕急率祖大寿等辽东主力驰援京城,并在广渠门外与皇太极激战,皇太极兵败。谁知猜忌多疑的崇祯皇帝借故将袁崇焕下狱问罪,祖大寿愤而率部出关而去。崇祯无奈,命袁崇焕写信招其回军,孙承宗也遣使抚慰祖大寿,要其以国事为重,立功以赎袁崇焕之罪。祖大寿阵前大哭应允回军,并率军收复永平。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最终被崇祯凌迟处死,此后祖大寿心灰意懒,仍回锦州前线驻防。

崇祯四年(1631) 七月,重新启用的孙承宗命祖大寿于大凌河筑城以拱卫锦州。城池还没有修完,皇太极5万大军便已将大凌河城团团包围。皇太极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对大凌河城围而不打,集中兵力击退明朝四路援军。祖大寿突围不成,困守大凌河城三个多月,城内缺衣少食,最后到了杀马、杀人相食的地步。皇太极深知祖大寿部是明军中的精锐,此前曾多次向祖大寿劝降,甚至抓了他的两个儿子为人质,均被其严词拒绝。祖大寿亲历过觉华岛军民一万多人被屠戮的惨状,此时孤悬在外,一万多人奄奄待毙,只得与皇太极盟誓以后率军归降。据《清史》记载,“军士、工役、商贾都三万余人,至是存万一千六百八十二人,马三十有二。”祖大寿的部队以骑兵为主,此时战马被吃得仅剩32匹,战况之惨烈可想而知。

皇太极一心要招降祖大寿,但祖大寿的归降却是缓兵之计。降清之前,祖大寿就向皇太极进言,称妻子儿女均在锦州城内,“言降后欲率从者诈逃入锦州,伺隙以城献”(归降以后率人假装逃回锦州,伺机献城)。皇太极大喜,同意放祖大寿去锦州,并命贝勒阿巴泰率四千精兵跟随他去攻取锦州。祖大寿摆脱清军,率二十六人成功回到锦州后,马上组织守军抵抗清军,这一守就又是10年。

祖大寿的反复令皇太极极为恼怒,于是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均无功而返。十年之间,祖大寿也曾经多次率军南下,从背后进攻侵入内地的清军。但是,朝中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势如风火。崇祯残酷处死袁崇焕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朝廷的猜忌常令祖大寿不寒而栗,他对皇帝、对朝廷已经失去了信任。崇祯十四年四月,皇太极再次率倾国之师围困锦州城,这一次围困了一年。七月,明清军队松山决战,洪承畴13万大军全军覆没,明朝精锐丧失殆尽。祖大寿困守孤城,城中又现人吃马、人吃人的惨状。皇太极爱惜祖大寿忠勇,始终不放弃招抚。山穷水尽,进退无门之际,祖大寿只得率军民再次出降。这一次,祖大寿是真的降了!祖大寿降清后活了15年,清廷任命他为正黄旗总兵,但是他不肯与明军作战。乾隆诏书写道:“祖大寿以镇将惧祸,带城来投”,看来还是满清皇帝了解他的处境。

这三位降将都得到了相当高的礼遇,但是他们都不肯为新朝效力,从此湮没无闻。清朝顺治13年(公元1656年),祖大寿病逝于北京。清世祖福临为他颁发的谕祭碑文共81字,内容只字未提祖大寿生前功绩与得失。看来千秋功罪,只能让后人来评说了!

个人、国家、君主、百姓,当各种利益关系纠结在一起时,如何取舍?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个人的荣辱得失更不值一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