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模范卜式

(2011-10-23 18:03:43)
标签:

卜式

陈光标

道德模范

杂谈

分类: 史论杂说

道德模范卜式

《史记》、《汉书》记载了一个忠君爱民的道德模范,名叫卜式。在当时,乃至现代,卜式的所作所为都堪称另类。史书记载了几个故事。

卜式是河南人(今洛阳附近),以种田、畜牧为业,算是个庄园主家庭。年轻时父母双亡,他含辛茹苦把年幼的弟弟带大。弟弟长大成人,依法应自立门户。分家产时,卜式把住宅、田地、财物全都分给弟弟,自己只留了一百多只羊。十几年后,他的羊群已发展到上千只,还置办了田产,富甲一方。而他弟弟则败光了家业,沦为贫民。卜式只好用自家的家产,一次次接济弟弟。

当时,汉王朝与匈奴正在开战,国库空虚,财政紧张。卜式便向朝廷上书,表示愿意捐出一半家产支援前线。那时的富人们为了逃税避税,都在想方设法隐匿财产,卜式的做法让人无法理解。于是,汉武帝便派使者去问卜式:“你这样做,是想当官吗?”卜式回答:“臣自小种田放牧,不懂得做官的学问,不想当官。”使者又问:“难道是家里有什么冤屈,打算上告吗?”回答:“臣平生不与人争。对同乡的穷人,我借给他钱粮,帮他渡过难关;对行为不端的人,我尽力教导、矫正他,让他走正道。我居住的乡里,人们都追随我、尊敬我,怎么会有冤屈呢?”使者更奇怪了:“那你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卜式回答:“天子派兵出击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效命沙场,有钱的人应捐资助战。这样匈奴就可以被消灭了。”汉武帝听了使者的回话以后,问丞相公孙弘此事该如何处理。公孙弘说:“这不符合人之常情。朝廷不能因不守常理的人而乱了法度,请陛下不要答应。”此事便没了下文,卜式则继续在乡下放羊种地。

过了一年,匈奴浑邪王率众归顺汉朝。为了奖励和安置这些匈奴人,朝廷耗资巨大,府库为之一空。转年,赶上天灾,贫民流离失所,全靠政府救济生活。卜式主动拿出二十万钱(相当于1000户农民一年的租税)交给河南太守,用来赈济灾民。官府向朝廷上报富人资助贫民的名册,里面有卜式的名字。汉武帝看到名册,想起从前的事,说:“这就是打算捐出一半家产给朝廷的那个人。”于是重赏了卜式。卜式又把皇帝的赏赐悉数捐献给官府。汉武帝认为卜式是忠厚长者,把他召至京师,赐给爵位田地,拜为中郎。并诏告天下,让天下百姓都来学习他。

开始,卜式不愿进京为官。汉武帝就说:“我在上林苑里养了很多羊,请你去管理它们。”卜式这才答应进京。当了郎官的卜式,穿着布衣草鞋,整日在上林苑牧羊。一年过去,他饲养的羊不仅膘肥体壮,而且种群也繁衍增多了。武帝看了称赞不已,询问其中的窍门。卜式说:“不仅是放羊,治理百姓也是这样。按照天然习性管理他们,清除不良之徒,不让他祸害种群。”汉武帝觉得有道理,就尝试着让他做地方官。卜式竟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得到百姓赞誉。武帝觉得卜式质朴、忠厚的品德很难得,就拜他为齐王太傅,后又提拔他做了齐国相。

不久,南粤吕嘉造反,朝廷准备发兵平叛。卜式主动上书请战,要求带领儿子和齐国训练的善射、习船的健儿到军前效力。武帝非常高兴,封他为关内侯,赐黄金田地,并布告天下,欲使天下之人效仿。元鼎五年(前112年),任命卜式为御史大夫(副宰相)。

卜式在中央任职期间,发现朝廷施行的盐铁官营、(向商人)征收车船税、均输等财政措施存在种种弊端,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便大胆提出反对意见。因这些政策都是汉武帝首肯的,卜式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引起了汉武帝的不满。原封元年(前110年),朝廷议封泰山,卜式不擅长文章典故,态度不积极,被贬为太子太傅,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史料对卜式的记载就这么几件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卜式的为人。

根据历史记载分析,卜式虽父母早亡,但家有田宅牲畜,羊至百数,是个小康之家。由此推断,他应该受过比较正规的教育,至少算得上半个读书人。从出身背景看,早期的卜姓大都出自卜人(卜筮官)世家,而卜人本身就是通晓历史典故的知识分子。卜式家居河南,地处三晋,或许他是孔子弟子卜商(子夏,曾居西河)之后?班固著《汉书》,将卜式与同期的大儒公孙弘、倪宽合传。公孙弘通《春秋》,倪宽治《尚书》,二人均以儒学知名。卜式的行事风格和价值取向应属儒家无疑。

汉武帝是把卜式作为忠君爱国的道德模范来树立的。所以,卜式的善举总是被“布告天下”,希望天下百姓乃至王侯将相、达官贵人都来效仿。但是,汉武帝的正面引导总是得不到他所期望的回应,因而他不得不使出一些阴损招数来聚敛财富,推行新政。如发行皮币向诸侯王圈钱,借酎金事件废黜106个诸侯,颁布告缗令打击偷税避税的商贾大户和中产阶级。卜式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国家有难,身为臣子理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但是,这种质朴、率真的品性在社会上是难得一见的。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用现在的说法是“无利不起早”。没有好处的事情,谁干?付出不图回报,谁信?这种建立在追名逐利基础之上的思维方式,从遥远的古代一直流传至今。所以,一心行善的陈光标总是被人们误解、质疑!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走入官场的卜式,并没有染上绝大多数官僚都无法避免的官场病:对上阿谀逢迎,处事明哲保身。他不仅在治理地方时,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才干。更是在进入国家最高领导层后(位列三公),依然保持着质朴、率真的秉性。对盐铁官营、车船税、均输等财政措施存在的弊端,别的大臣未始不知。然是,这些措施是当朝炙手可热的宠臣张汤、桑弘羊等倡导实施的,汉武帝是他们最大的后台。卜式对这些措施公开异议(某些观点今天看来,仍不无道理),明摆着会引火上身。封禅泰山耗资靡费,导致天下骚动,本是好大喜功的汉武帝的旨意。多少人期望借泰山之力得到好处,太史令司马谈竟因不能参与封禅大典,忧愤而亡。卜式即使“不习文章”,以他位列三公的地位,随便找个“经学博士”代拟一份“锦绣文章”,说不定能带来诺大好处。卜式“不习文章”,其意自明。

我曾经设想,卜式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当下之中国,那将是怎样一种情形?假如他是有钱人,一定会是个慈善家。以他的秉性作为,是否会被指为作秀,遭到诸般刁难、质疑?假如他阴差阳错地做了政府高官,当此“到处莺歌燕舞”之际,他会不会发出“路有冻死骨”的不谐之音?倘如此,他的太平官究竟能做多久?

然而不管怎么说,我总是坚定地认为:好人卜式,多多益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