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广余冤不冤?
(2011-05-04 21:41:35)
标签:
天价酒鲁广余中石化杂谈 |
分类: 杂谈时评 |
鲁广余冤不冤?
判断鲁广余冤不冤,关键是搞清楚他为什么要购买“天价酒”,以及价值13.11万元的红酒是如何消费的。笔者认为,按照中石化目前的调查结果,鲁广余实在是冤!
我们先来分析13.11万元红酒是如何消费掉的。根据中石化调查结论,这613瓶红酒全都用于“业务接待”了。其中包括38元/瓶的478瓶,338元/瓶的120瓶,3200元的10瓶,3880元的3瓶,11380元/瓶的2瓶。我发现有个最大的漏洞,即消费掉的红酒以38元/瓶的低档酒为主(478瓶,占78%)。我们知道,法国“拉菲”虽然是个不错的品牌,但38元一瓶差不多应该算是“垃圾酒”了,连我这个工薪阶层都不屑去喝。那么,财大气粗的中石化和鲁广余会用这种垃圾酒招待哪些贵客呢?我分析的结果,这些酒(也许还包括那120瓶338元/瓶的中档酒)最大的可能,是发给下属做节日福利了(购酒时间为九月份,时值中秋、国庆双节)。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何低价红酒会消耗得如此之快的原因。
按照鲁广余的职位和消费水平,只有几千、几万元一瓶的酒水才能和他的身份相匹。鲁广余参与的宴会,大概很少需要他(或者公司)掏钱买单,毕竟中石化是“油老大”,想请他喝酒的人可以从广州一直排到北京。那么,鲁广余“业务接待”活动接待的对象,也就是那些高档酒的实际消费者是谁?莫非是比他还要牛的上层人物?我想这大概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机密。但是可以肯定,在这种“业务接待”活动中,上万元一瓶的酒水是必需的,几万元一席的盛宴也是必要的,茅台拉菲鱼翅鲍鱼不亦乐乎!因此,即便有人举报,即便要应付上级部门的整改,鲁广余还是留下了价值不菲的高档酒(如幸存的81瓶红酒,每瓶均价达6167元)。毕竟这是“业务接待”的需要,只是个中缘由无论如何不能让网民们知道。
很明显,“天价酒”不是被鲁广余个人消费了。那些认为鲁广余挪用公款(158.9万元)或者贪污公款(13.11万元)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中石化是国企而不是个体户,断不会明目张胆,对贪污分子令其“退回赃款”就万事大吉。那么,为什么中石化要将“鲁广余降职使用,对已消费的13.11万元红酒费用由其个人承担”呢?原因很简单,中石化是要让鲁广余背起整个事件的“黑锅”,挽回事件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君不见,中石化集团对“天价酒”事件,始终定性为“鲁广余违规购买高档酒事件”。以企业的名义,动用企业的资金,购买企业使用的消耗品,难道这是个人行为吗?
许多人心里清楚,所谓“天价酒”事件,本身就不是个孤立的超标、违规、乱花钱事件。中石化以及其他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和资金优势,大肆铺张浪费、损公肥私、穷奢极欲,耗费国有资产,有关实例不胜枚举。动用大笔公款购买高档烟酒及其他消费品用于公务消费,这在一定层面上讲是个公开的“潜规则”,也是中石化管理费用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之一。换个角度来说,能从厂家以出厂价格购买到原厂产品,即降低了购货成本,又能保证货真价实,没有实力的企业还真做不到这一点。有人不信,可以到茅台、五粮液、上海烟草、红塔集团等企业去查一查,看看国有大佬们究竟在那里花了多少银子。
由此,我们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表面上明显违法了,却仅仅做降职处理;为什么明明是中石化“公务消费”,却要鲁广余个人买单。问题的实质是,中石化把企业内普遍存在、长期存在的违规(潜规则)行为,转化成了鲁广余个人的违规行为,所有的问题要由他一人来扛。有领导声称鲁广余损害了中石化的形象,我说此言差矣!是鲁广余牺牲(应该是“被牺牲”)了个人利益和形象,掩盖了中石化在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鲁广余咎由自取,但是“死非其罪”!
据说中石化制定有许多决策制度和企业内控制度,连食堂吃萝卜大葱都要精打细算。据说早在去年10月份,中石化就对“小金库”问题进行过专项治理。这次,中石化又要在全系统开展内部大检查,对存在的“超标准、超规定”事项自查自纠。结果能是怎样?中石化,我们还能相信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