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闲云野鸦
闲云野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4,381
  • 关注人气:2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丈夫子路的悲壮人生

(2011-02-22 11:48:01)
标签:

子路

鲁国

孔子

卫国

论语.公冶长

文化

分类: 感悟诸子

大丈夫子路的悲壮人生

孔门弟子中,率真可爱、勇于担当者首推子路。有关子路的记载,《论语》中出现了四十多次,是众弟子中最多的。子路在儒家思想的创立、阐述、传播等方面成就甚微,对后世的影响远不及曾参、子夏、颜回、子贡、子游等人。然观子路一生,其追随孔子鞍前马后四十年(左右),随侍、求食、探路、拒战,甚至孔门家事亦由子路负责打理,俨然是后辈学子之领袖,深受众师弟的敬重。

关于子路的为人,《论语》及相关典籍记载甚众,读来感触颇多。

子路性情耿直,又是个急脾气,说话做事总是抢在前面,故经常说错话,被人笑话。一次,孔子问身旁的颜回和子路:“说说你们的志向?”子路马上回答:“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裘皮大衣与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相比而言,颜渊的回答则巧妙得多:“我愿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彰显自己的功劳。”(“愿无伐善,无施劳”)有点顾左右而言他。对比两人的回答,我看到了子路的率真、质朴。按《史记》载,子路少孔子九岁,颜回少孔子三十岁。子路是个粗人,按说年纪不小了(推算此时大概应为五十岁左右),追随先生也有几十年了,说起话来还是那样胸无城府,实实在在。不谈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是希望把自己所拥有的好处与穷朋友们分享。虽然没有相关事实记载予以佐证,但从子路为人处世的风格看,与朋友分享荣华富贵,他是完全做得到的。性格粗鲁的子路,带给人们的是脉脉温情。

孔子曾说:“穿着破棉袍子,与穿着裘皮大衣的富人们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耻的,只有子路吧!”(《论语.子罕》: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对老师的评价,子路深以为荣,“终身诵之”。子路在孔门弟子中,以善于处理政事知名。前498年,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时,子路为季氏宰,负责治理三桓中势力最强的季氏的封邑,曾积极协助孔子堕三都,是较早出仕的孔门弟子之一。但是子路身上并没有沾染多少官场恶习,对荣华富贵并不在意。前497年孔子去职,子路毅然离开季氏,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其忠肝义胆,令人钦佩。我常想,我们这些读了几十年圣贤书的现代人类,有多少人会为了正义放弃已经到手的荣华?如果穿着普通或者略显寒酸的衣着,与那些衣冠楚楚、珠光宝气的达官贵人们在一起时,会不会感到羞耻呢?

虽然对子路的批评、指摘最多,但孔子对子路性格的理解也是最深刻的。孔子深知,在那个剧烈动荡的社会里,子路刚强、正直、见义勇为的性格很容易导致其个人的悲剧,常常担心其不得寿终(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为此,孔子在施教的时候,总是有意压制子路的气势。(《论语.先进》“由也兼人,故退之。”)然而对这位屡屡顶撞甚至教训自己的大弟子,孔子内心是十分敬重的。孔子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我的主张行不通了,就乘竹筏漂流到海外去。跟随我的,大概只有子路吧。”(《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足见孔子对子路的看重。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初见孔子之时,言语轻狂,好勇斗狠,“冠雄鸡,佩暇豚”,有点类似当代嬉皮士的形象。然而经过长期的磨练,后期的子路已经颇有些政治家的眼光,对许多问题自有其独到的见解,这与那些只会唯唯诺诺的弟子截然不同。在卫国时(前485年,即鲁哀公十年,孔子自楚反乎卫),子路曾经问孔子:“如果卫君有意请先生主政,您将从哪里着手?”孔子答曰:“一定要先正名吧。”子路说:“先生真是迂腐到这样吗?这名可怎么正啊!”(《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路的说法确是有所指的。当时,卫国国君为卫出公姬輒。姬輒之父蒯聩原为太子,因得罪卫灵公宠姬南子而逃亡在外。此刻, 蒯聩在晋国赵氏的支持下,正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找机会回国抢夺王位。如果按照孔子所说“必也正名”,也就是要正“君臣父子”之名,卫国势必要迎回先太子蒯聩回国,那么作为儿子的国君姬輒将何以自处?不难想象,结果必然是父子骨肉相残,使国家陷于动荡。对此微妙局面,子路看得非常清楚,故觉得老师的观点很迂腐可笑,根本行不通。

果然,几年后(前481年)子路预见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卫国执政大臣孔悝的母亲伯姬是蒯聩的姐姐,私下助其返回卫国,胁迫孔悝与蒯聩盟誓,立蒯聩为君(卫庄公),并派兵企图弑杀卫出公,卫出公出逃鲁国,卫国大乱(其后卫国陷入内乱,六年之内四易其君)。当时,子路作为孔悝的邑宰,本可以有多种选择:或者回到鲁国孔子身边,凭自己的才华到任何国家都不愁混个一官半职;或者干脆投靠蒯聩,说不定还会因拥戴有功而连升三级。然而,正直的子路偏偏选择了一条死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欲凭一己之力阻止这场内乱,终因寡不敌众而殉难。要知道,此时的子路已年逾花甲。可以想象,一个六十二岁的老人手持宝剑与一群如狼似虎的武士殊死搏斗,那场面是何等悲壮!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说的大概就是子路这样的人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