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武帝的生财之道

(2007-12-28 13:23:50)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汉武帝

盐铁官营

算缗

均输

酎金

算赋

文化

分类: 史论杂说

汉武帝是如何搜刮民财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富民丰的时期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史称“文景之治”。史载,汉景帝末年,地方政府仓里装满了粮食,长期堆存甚至造成粮食腐烂。朝廷府库内堆满了铜钱,数量达好几百亿。许多钱串子烂了,数量无法计算。刘彻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太平,经济实力雄厚,且已经休养生息多年(七十六年)的帝国。然而这个帝国在刘彻手中仅五十余年,就迅速地衰退了。

正是有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作后盾,汉武帝一改汉初与民休息的国策,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更是穷奢极欲。频繁的征战、出巡、封禅、求仙问药、祭嵩山、封泰山、祀天地之神。这些活动开支都十分巨大,花费的钱财难以计算。花样百出、名目繁多、耗资巨大的活动,以至到了“目不暇给,人无聊生”的程度。其结果是,政府多年积攒下来的财富被消耗殆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弥补拥度的不足,汉武帝想方设法搜刮民财。据记载,汉武朝先后推出的敛财手段包括盐铁官营、算缗、均输、酎金、算赋、卖官鬻爵、赎死赎罪等等。

盐铁官营西汉初年对盐铁业采取自由经营政策。元狩五年,汉武帝为增加财政收入,在桑弘羊等人的支持下开始对盐铁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在大司农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地方设盐官铁官经营盐铁产销。通过盐铁官吏,政府控制了盐铁生产和流通的全部过程。盐铁官营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带有官商垄断的色彩,普通百姓深受其害。

算缗。这是西汉政府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汉武帝时期,因国库日渐空虚,元狩四年颁布算缗令,加重对商贾财产税的征收。“缗”为货币和计税单位。1缗为1贯,1贯为1000钱,1算为120钱。按照法律,商人财产每二千钱,抽税一算(6%);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每四千钱,抽税一算;平民有车者,每辆抽税一算,商人的车征收二算;船五丈以上者,每只船抽税一算。对隐瞒不报者,凡揭发属实(称“告缗”),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被没收财产的一半。

均输。各郡国的贡品,除质量特别优者仍应直接运送外,一般贡品不必再送京师,而由均输官吏就近高价出售;或干脆将贡品折收现金用于商业经营,低买高卖赚取差价。均输措施使得贡物商品化,减少了以往贡品输送中所产生的损失。但均输官利用手中职权“坐实列肆,贩物求利”,强买强卖,民愤极大。

酎金。指每年八月皇帝祭祀宗庙时,各诸侯在参加助祭时所献的金钱。酎金具有摊派的性质,汉文帝制定《酎金律》,规定皇帝亲率群臣祠祭宗庙时,诸侯必须献金助祭。交纳的数额,诸侯、列侯各以其辖区人口数计算,每千人献金四两,人口不足千人的也交四两。汉代黄金四两为二千五百钱。然而这笔钱的真正负担者并不是诸侯,而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而诸侯在收取酎金以后,往往还想方设法从中盘剥。元鼎五年,因诸侯所献酎金成色不好、重量不足,汉武帝命令“王削县,侯免国”,被夺爵者达一百零六人,史称“酎金事件”。

算赋和口赋。算赋,就是向成人征收的人头税,秦时已实行。前203年刘邦下令,凡年1556岁的人出赋钱,一年每人120钱为一算,算赋从此成为定制。口赋,是政府向十四岁以下儿童征收的人头税。西汉初年征收额是每人20钱,起征年龄是7岁。到汉武帝时,提前到3岁起征。算赋和口赋征收的是货币,虽然数量不是很大,但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卖官鬻爵。所谓鬻爵是政府指用爵位来换取粮食,秦时已有之,目的是助军、救灾。而卖官则纯粹是赤裸裸的“钱权”交易,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汉武帝时,国库开销甚大,用鬻爵的做法已不足以解决当时的问题,于是便公开出卖官位,以增加收入,遂致“吏道杂而多端,则官职耗废。”

赎死赎罪。即花钱免除刑罚。根据当时的律法,除了皇帝钦点的死刑犯之外,任何有罪的人都可以用钱赎罪。有钱的人甚至可以在没有犯罪前,预缴罚款以免将来之罪。而正直的司马迁则因“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为了完成宏愿,只得屈辱地接受宫刑。

应该说,上述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力,暂时缓决了由于战争和汉武帝穷奢极欲所造成的资金紧张局面,但由此造成的负面效应也是非常严重的。司马光痛斥这些敛财手段“其害甚于加赋”。《汉书》言汉武帝“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社会矛盾已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