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马英九写过一部武侠小说我们向他郑重约稿杂谈 |
分类: 如实写作 |
我已经过了那种做粉丝的年龄,但是整整四年来,如果我还有时间打开电视,就必定是选择凤凰卫视的资讯台;如果有电视画面吸引我的注意,必定是台湾的政治活动的画面,我为整个台湾的民主政治而情绪化,为它喜为它忧为它愤怒为它无奈。我扪心自问,为什么台湾选举让我这样牵肠挂肚,以致饭不思茶不想,那是因为我们身体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胤,从全局着想,台湾的一切其实是与大陆同呼吸共命运的。
我并不是想把台湾和大陆生搬硬扯到一块儿,我相信我的话有一定的预见性,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几年来,我一直最关注的台湾的政治人物就是马英九先生,那个时候他还是在台北市长的任上,后来他参加台北市的马拉松赛跑,其形象便在我心目中定格。围绕马英九先生有许多花絮,传闻最多的就是他有些刻板的作息时间表。比如说到了时间一定要做运动,他就会不分场合的坚持下来,有一次在飞机上,到了他运动的时间,尽管不能跑步,便改成仰卧起坐,让飞机上的人多少有些侧目。他给人的印象一向是温和、从容、喜怒不形于色的政治人物,对他的评价是双重的:一种评价是,马英九一个好人却是一个傻瓜、一个政治上的低能儿;另一种评价是,马英九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坚忍不拔,官运亨通。我一向是被评价他的各种杂音弄得摇摆不定。
在最近的半年中,他的形象才慢慢地在我的心目中清晰起来。
南台湾的一些县市是民进党的票仓,他能深入进去,刻苦地学习各种方言达十几种之多,并用这些方言与当地居民对话;他深入乡镇、民间地头甚至是挽起袖子到水田里插秧;他住在农户家中,了解民间疾苦,与他们沟通,取得台湾人民的信任。他因为卷入“特别费案”辞去国民党主席,几上法庭,在媒体面前,显得有些落寞,但依然能够从容应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关于他的美国绿卡身份,一时间,整个台湾谣言四起。民进党之所以能够胜利,就是大打族群牌,马英九先生在这点上是非常得不利,因为他是外省籍人,后绿卡案又出,使马英九先生一时成为众矢之的,使马英九先生的忠信度在台湾人心目中几乎毁于一旦。这些都似乎左右不了他的情绪,从他与谢长廷两次面对面的电视辩论来看,他表现出的风范一如既往。当最后赢得选举的胜利,马英九先生和谢长廷感言都是听到了台湾人民的心声,坦诚地接受和面对选举的输赢,台湾的选举日趋成熟。
我不是政治人物,台湾的选举却能使我热心关注,不断跟踪,它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就是那种跌宕起伏的场面、一波三折的政治角力、出人意料之外的结尾,看得人紧张刺激以至于喘不过气来。当尘埃落定,所有的镜头拼接回放,在我的大脑里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剧情。马英九先生在台湾长大,幼时也是极淘气的,据说有次他居然想坐牛车,并终能如愿以偿,但因为急于上牛车,没有注意到自己需要方便,而后只好在牛车上当众小便。然后这个惫懒小孩慢慢成长,在各种势力的漩涡中搏杀,成为今天的政治明星。其实这很像一部武侠作品中最经典的成长史的桥段。
他的外表、言谈举止给人以温和得体、文雅潇洒的印象,但他内心是热血澎湃的,当王金平拒绝出任他的副手时,他几请萧万长出山,萧万长事后告知媒体,他已经退出政坛,不想出山,是马英九先生一句话打动了他:台湾已经搞到今天这步田地,我们要救台湾。
他已经处在人生的壮年,学习语言的年龄已经过去了,为了他的坚强的信念,他坚持学习台湾的各种方言,他的语言老师说,他教过很多政治人物学习语言,只有马英九先生学得最认真,也最慢,但他锲而不舍的坚持下来了。一个洁身自好的谦谦君子,一个反贪腐的民主斗士,却陷入“特别费案”的贪腐中不能自拔,其尴尬可想而知。
面对连环起诉,这不仅需要智慧,而且最需要的是克制,马英九先生没有自乱阵脚。
大选临近,不利于他的谣言满天飞,但只要他出现在公众场合,都依然从容淡定,那种心有风雷而面如平湖的大将气度,稳定了他的团队,使他在这种险象环生中,积小胜为大胜,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与金庸笔下的大侠难道不是如出一辙吗?
我是《今古传奇·武侠版》的主编,职业习惯使然,当马英九先生在我心中定格之时,我便认定他就是那种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人物,他是21世纪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侠者之一。中华民族有一个非常强的国民心理,就是人人都有一个侠客梦,我相信,马英九先生也不例外。好像一个大侠的形象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我们的刊物是中国最大的原创文学基地,月发行量高达72万册,影响数千万人。武侠大家金庸先生、梁羽生先生为我们提词,温端安先生是我们的专栏作家,连载过黄易先生的长篇,刊发过古龙早期的作品。刊物创办短短的七年来,在我们周围便云集了很多优秀的写手,我们按照其风格划分了很多流派,最值得称道的是在七年里涌现出了很多女子武侠写手,表现得空前活跃;还有海外武侠写手,多出身北大、清华等名校,且多是留学的博士和硕士;港台也涌现出一批如郑丰、孙晓、九把刀等武侠名家,比如郑丰就是麻省理工的博士,她还是台湾前领导人陈诚的孙女。这帮武侠作家大都学历很高,心中澎湃着民族主义热血、爱国主义激情。有这样一批人支撑我们的刊物,使我们的刊物表现出一种极强的历史继承性、时代包容性和跨文化的延展性。
武侠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世界各地的华人,不管生活习惯、教育程度、政治见解上有什么分歧,只要对汉语不至于太疏离,都会对武侠文学略知一些。如果海峡两岸的两个普通人见面,他们可能在别的问题上都谈不到一起去,但他们肯定能在武侠上找到共同语言。这就是武侠的作用——消弭同一文化系统里因历史、地域的分野而生成的鸿沟!为什么会这样呢?武侠小说仅仅是靠一番打斗、几场恩怨来抓住人的眼球而提起共同的兴趣吗?不是的。武侠最重要功能在于,它涵盖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传统,举凡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族烙印最深的一些元素,都能在武侠小说中找到。大到道德和理想,如为国为民的精神,小到生活中的情趣,如琴棋书画。共同的语言产生一个民族,共同的想象凝聚一个民族。只有华人,才能理解武侠。所以说,武侠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代表,武侠是全球华人的文化“奥林匹克”。
在旧武侠时代(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结束之后,武侠文学的创作基地由梁羽生、金庸等人的勤奋创作而转移到了香港,其时台湾的文禁尚在。但很快武侠文学创作在台湾蔚然成风,一时间,简直有全台湾人民都来写武侠的壮观场景,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武侠作家。并最终以港台为武侠文学基地,扩展到东南亚乃至整个华人圈,终于成就武侠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港台大武侠时代。
台湾的优秀武侠作家,如古龙、上官鼎、司马翎、卧龙生、柳残阳、诸葛青云等数十人,都曾大放光彩,而列名于上的诸位贤达,更是成为武侠文学史上的一座座丰碑。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的熏染之下,青年时代的马英九先生自然免不了大受武侠小说的影响,我们妄自揣测,青年马英九先生当时也一定是被武侠小说中的故事、人物感动得热血澎湃,为那些侠客而慨叹不已,从而要试笔一二,写出他心中的侠情侠义。台湾2008年选战打响时,马英九先生请来了古龙之子做保镖,电视画面上,我看到古龙之子的形象时,感到他的武侠情结可见一斑。
我突然萌发出向马英九先生约稿的念头,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行为具有大侠的风范,而是他曾尝试创作武侠小说,并有存稿。这一点经过港台的媒体证明,不是捏造。我们坚定地认为马英九先生笔下绝对有着那种凛冽的风骨和豪情,他写的侠客,一定是真正热血大气的侠客。
也许,在两岸交流中,因为各自表述不同,我们还会有些隔膜和误会,对这种隔膜和误会,我们尚需足够的时间来互相了解和认同,但是如果我们把武侠文学作为两岸交流的一种纽带,定会无比快畅!
所以,我郑重其事的向马英九先生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