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国的领地上冒出了曾国
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巨型青铜编钟,震惊中外。此墓为战国中期时代曾侯
“乙”的墓葬。其级别之高,随葬品之多,既令人振奋又令人困惑。战争时期,许多小国多亡于楚。小国被灭,楚国将县于封地,迁其宗庙,比如蔡国,就是多次被迁,由上蔡迁于下蔡,再转至高蔡。冒出的这个曾国,在历史上默默无闻,就算小有名气,也不至于有这么高的墓葬规格。于是,大令人费解,引发学术上多种争论。
战国时代楚国北面,有一个随国,关于楚随之战多见于史籍。
相传在女娲开天辟地之时,就有名叫随之人,他的后代便以随而姓之。至周代,周王朝中有一支王族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姬姓随国,侯爵,为周朝诸侯国之一。在周王朝所封的汉东诸侯国中,随国最为强盛。据史籍记载:“周初建国千八百,见于春秋经传者,六十有五而随称为大。”
随国的疆域,涵盖汉水经东,桐柏以南,广水以西,钟祥、京山以北地区。随国一旦时间活跃于历史舞台上,与楚国息息相关;而楚国又以楚武王熊通时期最为引人注目。
楚武王苦心经营楚国三十五年后,国力大增。此时,各诸侯国战乱频繁。熊通发现这是楚国问鼎中原的最佳时期,他认为:“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但因为“楚子”的身份太低,尽管兵强马壮,只会给人暴发户之感,不足以令诸侯。接受大夫斗伯比的建议,唯随国是问,因它在姬姓诸侯国中为大,如随国受到震撼,其作用不可小看。楚武王便第一次兵发随国,而行至随都附近时,采取迫使随侯讲和的策略,命其侄子熊章入随都见随侯。
随侯闻讯,急忙召集季梁和少师两个大夫商议对策。
这里要介绍一下随国这位著名的人物——季梁,他针对当时诸侯重神轻民的思想,明确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民为神主”是季梁思想的精髓。另外,“亲兄弟之国”的小国外交方针是季梁又一重要思想。所谓“兄弟之国”,虚指楚国周边的众多诸侯国。这些小国,或为姬姓,或为异姓;在齐楚晋等强国间,摇摆不定,朝晋暮楚,实指随国与楚国的外交策略。即使楚国达到了如《淮南子·兵略训》记载“南卷沅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颖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大地计众,中分天下”的地步,但对随国一直采取不迁亦不灭的政策。
另一人,则是随国的宠臣少师,少师乃一官名,好像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这位宠臣何许人也,史无记载。随侯便与他俩商量其对策。
季梁认为,现在的局面是楚强随弱。今楚派使臣来和谈,的确居心叵测。要一边表面上去应付,一边防御,两手准备。少师请求请去与楚国和谈,以探听楚之虚实。
楚大夫斗伯比听说少师要来,当即向楚武王使计。他认为随少师是随侯宠臣,没有太大的本领,且眼光短浅,小人得意的那种骄狂。让楚王藏其精锐,露出老弱的士卒。在楚军达到目的后撤时,诱其上钩,让随师追赶,然后大破随军,使我们更有话语权。楚王当即采纳之。
随国少师进入楚营,见楚军散漫,多是些老弱兵士,脸色渐渐红润,也气粗胆壮了。便问楚王,敝国一直尊称贵国为上国,并未冒犯贵国,何故楚国大兵压境?楚王表现得很是谦逊,告知太师,敝国一向遵循着国不分大小,亦不分强弱,一律平等对待。何况随楚两国,有着传统友谊,又世代友好。吾们怎么会兵戈相向呢?吾们这次北向进军,实乃因为中国地区诸侯之间,互相掠夺,礼乐崩坏,混战不堪,造成生灵涂炭。吾们亦为周天子解忧,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先贵吾签订盟约。
这个开场白着实漂亮,说得太师连连点头。
楚王故意停顿一刻,随太师见他口若悬河突止。“欲观中国之政?”太师惊道?看来楚国野心不小。楚王叹息,吾们乃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楚王见随太师注意力高度集中,便从历史说起。吾之先祖,也是周文武两王之师,为周之天下立过汗马功劳的。分封之时,给个“子”的级别,弹丸之都,行不过五十里。这也罢了,其它异姓诸侯,赐名份分封高位,而对于楚,连个鼎也不赐,名不正言不顺。楚人尚能自争,“僻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桃弧棘矢供奉周王。”
楚王继续叹息,时值今日,诸侯相争,弄得各国民不聊生;周室式微,顾此失彼,秩序混乱,好在楚人奋发图强,可以为当今天子解厄。但因楚子级别太低,号令天下恐被人嘲弄。故请随侯敬言于周天子,对吾等给予提升爵号。
少师听后认为,楚人尽管虎视眈眈,其要求并无损于随国。他心里暗笑,楚国你这个大暴发户也有求人之时么?脸上倒不露声色。以这种要求立盟,倒也不难,便代表随国签定盟约。
2.主战派死于马下
少师返回特别兴奋地告知随侯,即向随侯谏言,楚军阵容混乱,耍酒逗乐,毫无提防,且戈甲朽敝,将老兵弱,实乃不堪一击。他们只为盟约而来,轻视吾等,吾虽与楚人盟约,楚即撤军时。吾侯何不趁此,给楚一个迎头痛击,使楚人从今往后再也不敢轻视吾等。
季梁及时劝阻,他看得十分清楚。楚国如此强大,欲问鼎中原,何至率弱兵压境?乃一虚招,分明是诱敌之计。吾若追击,必遭埋伏。依臣之见,遵其盟约,请天子加封楚之爵号。若周室准封,楚必恩于随;若周室不封,也于随无罪!随侯采纳,避免了楚随兵戈相见。楚王见随师便不追赶,认定乃随季梁之功。
随侯慑于楚之兵威,亦也遵守盟约,亲自去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对周桓王敬言,今楚之强壮,雄居南方,声名震赫,已与臣下盟会,愿为天子效劳,请加封楚子。加封可以抑制其狼子野心,为我所用;如不加封,楚必如洪水猛兽,先灭臣国,再突破中原,使天下更为不安。周桓王一听,大发雷霆,历数楚子“不服周”的恶行,他声嘶力竭地吼道,小小楚子,蛮夷之地,何以封侯?
公元前704年(熊通伐随的次年),随侯通报楚人,告知周王朝断然拒绝,提升楚国的地位。熊通闻讯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本想被封一个侯爵,为了报复周王室,当即自立为“楚武王”。熊通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
楚人僭越称王,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这使楚王大为不解,以为是诸侯蔑视他的权威。召见足智多谋的斗伯比商量对策。斗伯比认为,这亦是各大小诸侯对楚王权威的轻视,应该找一个诸侯下手,杀鸡给猴看,迫使各诸侯承认其王权。
楚王点头称诺,派使者遍告周边诸国,定于次年春上在楚国的沈鹿(今湖北钟祥县西)召开诸侯盟会。巴、庸、濮、邓、绞、罗、轸、申、贰、郧、江等诸侯小国不敢不从,国君亲自应召前往赴会。只有黄、随两国的国君逾期未至。楚王便派大夫蒍章责备黄国,黄国认错态度较好,即刻派出使臣来楚国告罪;派莫敖屈瑕去责备随国,随国太师极度受宠,影响着随侯的决定。于是,楚随免不了要兵戈相见。
这是一次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战争,《左传·桓公八年》记载:“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季梁请下之:‘弗许而后战,所以怒我而怠寇也。'”面对楚国的强大攻势,季梁建议不亦急于应战,主张先委屈求和,如楚骄狂不许,必激怒于国人,随军没有退路,必定决一死战置死地而后生。
少师亲眼见过楚军的衰弱,上次力战机会让季梁这种投降派给耽误了。这次机遇是上天赐予他的,对于他这个主战派是不会放弃的。他根本不会相信季梁“弗许而后战”、“怒我而怠寇”鬼话了,力主与楚决一死战。他甚至痛心疾首起来,几个世纪以降,被楚人所欺凌,几没有翻身的机会。如今,在英明领袖随侯的领导下,励精图治,丰衣足食,兵强马壮,趁此机会,与楚决一死战,必灭楚人的骄狂之气。一席慷慨陈词,说得随侯热血沸腾。
季梁无法遏止,便提出了对楚的作战方案。《左传·桓公八年》记载先攻击楚军的弱点。“季梁曰:‘楚人尚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
楚乃蛮夷之国,靠点蛮劲,整两小钱,其实是整个
“苕货”(傻瓜)国家。楚人亦是如此,比如楚人南辕北辙、楚人刻舟求剑、楚人买椟还珠、楚人画蛇添足……战国时代,无不拿楚人说事。比如,季粱敏锐地发现,中国军队右师乃是精锐之师,君王在右。而南蛮子军队,则是左师为大,君王在左。楚人许多反常的做法,使人贻笑大方。他们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敢声称“不与中国谥号”。鉴于此,季梁建议攻其楚国右军,可以一举击破。诸侯各国一旦得知随国破了楚之右军,必定以为吾国不可小视。
少师很不以为然,认为某些人看起来足智多谋,其实是外强中干。他信誓旦旦说,擒贼擒王,攻击楚左军,直捣敌之巢穴。随侯被少师想像描绘得冲昏了头脑,当即同意了少师的作战方案。
战争的结果不以随侯和少师的意志为转移。少师被楚将斗丹斩于马上,季梁保护随侯死战。楚兵紧追不退,随侯不得不弃了戎车,微服混迹于小兵士之中,侍从杀出一条血路脱险。
季梁不得不到楚营求和,楚武王发誓灭其国迁其宗庙,但大夫斗伯比认为:“天去其疾矣,随未可克也。”这意思是说“上天让随国少了个祸害(少师死),随国暂时还不至于攻克。”再次签订盟约而返。
3.一代天骄驾崩于征伐途中
这期间,楚国致力于征伐一些周边的小国。
楚随相安无事十余年,楚武王决定第三次亲征“伐随”。伐随的理由,一说是随国暗中联合几个小国,对楚国进行颠覆性破坏活动;另一说则是周天子对随国奉楚为上国,每年进贡称臣大为不满,严厉警告随侯。随侯回国,左右为难,既不敢违抗周天子,又不敢开罪于楚国,只好派使臣去向楚国说明原由,恳请废除其盟约。
楚武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本来这种战事应该由其子莫敖屈瑕去完成,伐罗之战他却自谥而死,伤子之痛,忧困于心。他只得像从前一样,躬临战场。出征前斋戒、祭祀之时,楚王感到自己心率不齐,行动迟缓。便告知夫人邓曼。邓曼料事如神地说,心跳不齐,乃是盈满亦荡,大王的福禄怕是要到尽头。如果此战将士没有损失,即使大王不幸途中辞世,国家社稷也是有福的。过汉水东岸不久,楚王心脏病猝发,坐在一棵樠树下驾崩。
与武王伐随的楚令尹斗祁,莫敖屈重(屈瑕之子)决定秘不发丧,率楚军仍按原计划东进。楚军兵临随都城下,随侯惊恐不安,只得与楚人签订城下之盟,从此臣服于楚。
楚人会盟后,回到汉水西,正式为武王发丧。
随国立国灭国史无明确记载。但是在战国时代,兼并战争空前绝后的情形下,却一直可以自保到不灭不迁,这原本就是一种生存策略,甚至是一种创举。我们注意到楚武王驾崩后,堵敖当政的几年,追杀政敌熊恽集团,因为避难,他们也逃至随国避难。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楚文王,他掌权后,想必对随必生感激之情。
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蔡国、唐国,以孙武为大将军为统帅,向楚发起强大的攻势。五战五捷,直捣楚国郢城。楚昭王和他的妹妹“季芈畀我”、公子结等在少数侍卫的保护下,仓惶出逃至随国。
吴王追至随国。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吴王劝随国人,凡姬姓的周朝子孙,在楚周边的封国,全被楚灭掉了。我们追杀楚王,是上天旨意。你们报仇还来不及,居然还会暗中相助于楚?随人对吴王说,我们随楚两国间世代都有盟约,受它的庇护,至今没有改变。如果吾们有了危难就抛弃别人,又怎么去侍奉好君王;如果强国对楚国进行仁德的统治,随国又怎敢不听其命令。吴王认为随人不至于私藏楚王,便撤兵了。
楚昭王复国后,感激于随国的救命之恩,便和随国盟誓,以诸侯之礼对待随国。曾侯乙编钟中,有一件楚昭王之子惠王送给曾侯乙的“鎛钟”。从这点判断,曾侯享受的是楚国准予最高的墓葬礼遇。
从这点推测,曾随应为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