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路过人间 |
4.我们的地球应该多一个洲——火洲
中华民族的创举坎儿井(1)
还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本人就来过吐鲁番了。当时正是西部歌王再度满誉神州大地的时候,我一边哼唱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一边找这些西部城市加以对号入座。
我全然忘记了当时怎么乘坐一辆吉普车去吐鲁番的,是谁安排的,这真有点对朋友的不敬。只是记得到了达板城时,我恳请让我看看达板城一眼,那时的确心痒难熬。
车内的同行者齐声笑了,像某种意会,又像某种理解,在这般默契中,我快速下了车。我记得那个达板城,四周都是围墙,围墙上画满了民族风情的画,色泽鲜艳,画作又极写实。走进城内,跑了半条街道,什么也见不到。我甚至连一个维族老人都没有见到,更不用说自己企盼的梳着多个辫子的维族小姑娘。上得车来,大家纷纷问我,看到什么新鲜的事情没,我垂头丧气不肯作答,其实也是一种答复,车内又哄笑开来。
到了吐鲁番,是当时办公在地委大院《吐鲁番文学》的朋友们接待的。我告诉他们去达板城的经历,他们爽朗地笑了,便说:“歌里头唱的毕竟是唱的呀。”
在吐鲁番市,当时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看到街头巷口,用钢材扎成棚顶,在葡萄成熟的季节,便伸手可摘的葡萄。返回后的多年里,我谈到吐鲁番这一情景,朋友们无不流露出向往的神色来。
我记住了吐鲁番盆地,它是中国一个最有特色的地方。我觉得写吐鲁番,不可一景一物地写,这样会把她弄得支离破碎的。几年前,我在媒体上,看到一位摄影家辞去公职,专门去吐鲁番盆地摄影,使我感动;就像西部歌王,不是长久地生活在新疆,怎么可能写出许多优美的歌曲呢。我们处在信息社会,接受了大量信息,使我们一知半解生活着。而那些有勇气的人才会沉进谷地,做好显著成绩。
这次重返吐鲁番,之于我来说,其实也是走马观花,但把回忆与之结合,也许比较初游者显得稍胜一筹吧。进入吐鲁番市后,上得车来的是吐鲁番市职业学院的一位女教师,她自豪的说,带了许多学生,都活跃在这块土地上的旅游景点中。如她所说,在交河故城,我见几位导游很亲热地叫她老师。
她上了我们的大巴,便把关于吐鲁番的介绍带了过来。
(把吐鲁番盆地分割成南北两道的火焰山脉)
吐鲁番之所以为世界所瞩目,首先因为她奇特的地形地貌,她的北面倚着冰雪皑皑的博格达峰,多达180条道雪沟暗流而下,南被荒漠般的库鲁克塔格山所阻,而形成盆地四周是一圈戈壁砾石带。由于内部地势下沉,盆地中部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两年前,国家测绘总局测量,建议采用低于海平面155米对外公布,这就是导游归纳吐鲁番“四最”之一的“最低”。
由于地势下陷,地形底部岩系发生褶皱,红色的岩石裸露而出,隆成火焰山。火焰山西起吐鲁番,东止于鄯善,把盆地切割成南北两半。
有了如此地形地貌,她的奇特之处便显露而出。
因为长年干燥少雨,这里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古城——车师、高昌、楼兰,因为干燥,出土3800年的楼兰女尸依然面带微笑,所以亦这里盛产干尸。因为多风,在我们经过的路途,导游介绍说,你们看我们种植的树丛生长得很密集,那是为了抵挡长年狂风侵蚀。尽管树们挨得很近,你们注意到它们长势依然是朝一边倒的。导游晒说,在长年不断风之县,连七十岁老人的胡子也是随风倒向一边的。
这个地区在唐代前以葡萄干和哈密瓜而盛名于世了,就是瓜果之甜,其他地区难以比较。
因为是盆地,与海洋性气候相隔,它又低于海平面154米,这里自然最热了。38-40度以上的气温持续四十余天是经常的,有时竟然气温高达59.6度。它的热据说还有火焰山脉红岩返光的作用,而火焰山的地表温度则高达80度。这应该是全球最为出名的火洲。
我在与她闲谈中,得知她父母是支边而来的,女导游生在江苏老家,长在吐鲁番。她说吐鲁番地势低洼,所以紫外线并不强烈,她长年于斯,肤色却不怎么黑。
我突然想到,我们在纬度很高的德国柏林的处住采光很好,有次妻子周未睡在窗下的阳光里,露在阳光里的半截胳膊色泽一下深了许多,让曾我啧啧称奇。她来到西部晒了几天,却没有明显变深的痕迹,于是她深有同感的点点头。
我们参观的顺序,先地下——坎儿井;又地上——葡萄沟;然后山上——火焰山。
坎儿井,在我记忆中,一直以为是林则徐发配新疆的发明。前段时间看了温总理在南京河海大学一个演讲,他最为敬佩的历史名人就是林则徐,“他还发明了著名的坎儿井,也就是‘林公井’,现在在新疆还有。”可见总理也趋同这一看法。导游说林公日记写得清楚楚,她背了几句林公的日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坎儿井能造福于人民,林公大力推广之,由他主持的坎儿井,以“林公井”命名,以资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这是在暗渠挖掘者)
前几天,我查看资料,得知在支河故城出土文物中,就有坎儿井示意图,就是说坎儿井的存在至少早于唐代以前了,所以清末学者王国维考证,坎儿井应该成型汉代前,是当地人发明的产物。另一种说法,因为伊朗伊拉克也有类似的坎儿井,是由伊斯兰地区传来的。
现存的坎儿井在吐鲁番地区有2300多道,年龄最大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维语烽火台之意,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1520年挖成,已有 473岁了。最长的坎儿井是鄯善县红土坎儿孜。全长25公里。坎儿井总长度为4400-5000公里,比母亲之河黄河还要长。
这些坎儿井命令方式多种多样的,有用植物命名,有动物命名的,也有用职务命名的,更多的是用人名命名,应该是记念那些开发者。“这些人富有牺牲精神。”我判断。导游不以为然地摇摇头。开发坎儿井是当地有钱的老爷所为,多以赢利为目的。
我们来到了坎儿井博物馆,博物馆大厅里有一个模拟图,整个吐鲁番的地形地貌尽收眼底。吐鲁番整个地势是北高南低,雪山融化便顺水脉流入盆地中。这就是坎儿井形成的天然因素,加上盆地的土壤粘性大不易坍塌等特点,才使坎儿井一举成为世界奇迹。
(吐鲁番盆地水脉图,会看水脉的人,就像内地看风水的人一样重要。)
导游指着一段文字十分专业地介绍:“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部分组成。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即地下水河道,一般高约1.7米,宽约1.2米,掏捞工程十分艰巨。竖井是出运井下泥沙石砾的通道,也是通风送气口。井深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竖井就越深,最深的井可达90米以上。竖井与竖井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是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越是水源上头,间距越短,反之,间距则越长。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十多个,多则上百个。竖井井口呈长方形,长1米左右,宽0.7米。暗渠的出水口叫着‘龙口’,和地面的明渠相联接。坎儿井水注入涝坝,然后引入渠道灌溉农田……”
(吐鲁番市教育局举行的欢迎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