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年明月亦新星

(2009-02-09 07:05:26)
标签: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

小沈阳

新星

文化

当年明月亦新星

 

    “上帝给了每个人公平的每天三个8小时,第一个8小时大家都在工作,第二个8小时大家都在睡觉,人与人的区别都是第三个8小时产生的。……”——摘自某杂志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许多人期待着央视的元宵晚会,因为“新星”小沈阳,又要有新节目上演了。

    在这个迎接月圆的日子,我却想到了另一位与小沈阳年龄相仿的“新星”----当年明月

    年龄越大,看书越挑剔,去年上半年,我也曾注意到《明朝那些事儿》渐渐火起来,可因为太忙,顾不上读一读,直到残奥会结束后的一天,当这套书都出到第六册时,我总算有了点儿功夫,看了它的第一册《朱元璋卷》,就再也没放下,一口气读下去,读完“一”到“六”,又上网找当年明月的博客(好家伙,访问量都一亿多了),读到了“七”的一部分,然后跟随着当年明月博客的更新,每个工作日接着看(因为节假日他都休息,不更新。)这些年来,除了郑渊洁的书让我如此手不释卷,《明朝那些事儿》难得地抓住了我……

    后来上网搜了搜,得知当年明月并非专业作家,他是一位年轻的、低调的、不愿透露详细身份和真实姓名的公务员,一直在用业余时间写作。他的写作习惯,是先用几个小时精读古文,直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游刃有余地讲述,才动笔,本着“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的大原则,讲他的故事。

    简单说,读《明朝那些事儿》让你有两个体验:

    1、不累,因为语言幽默、现代,时不常还能看到一句半句时尚歌词,但加得很恰当,让你会心一笑,比起传统的历史读物,确实看得轻松;

    2、正史,因为基本都有依据,不是戏说、更不是杜撰。有人替你去读那些浩如烟海、没有标点、几百年前的古文,过滤后讲给你的是仍保留真意的正史,保证阅读的效果,不是浪费时间的瞎看。还能使你在以小时计的阅读过程中,走过数十年的历史,人物命运的起伏,时空的交替,事件的跌宕……浓缩于眼前,令人深思与感慨……

    记得有人说过:“上帝给了每个人公平的每天三个8小时,第一个8小时大家都在工作,第二个8小时大家都在睡觉,人与人的区别都是第三个8小时产的。……”这句话我只同意一半,大家都工作,但效果不同,大家都睡觉,但收获不同,且这句话不适用于很多人,如自由职业者,但,很恰当地适用于当年明月,因为从各种迹象表明,当年明月目前不想放弃第一个8小时的工作,最初写《明朝那些事儿》只是为挑战自己,看看能不能坚持到底,现在不坚持到底是不行的,数百万读者不答应。

    评价一套书是否写得好,除了发行量、知名度,还有一个评价指标,就是模仿的书和盗版的书多不多,在这一点上《明朝那些事儿》当之无愧,稍一留意图书市场上那些《清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就可见一斑……

    我看书,还有个习惯,就是同一主题,看多本书,比如看《明朝那些事儿》时,同时重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再看看易中天先生《品人录》里对海瑞的分析,满有意思。


    回到正月十五的话题,总觉得小沈阳成为新星,给人一种“爆发力”的感觉;而当年明月,却彰显一种韧性和耐力,对追求成功的人而言,都是难能可贵的。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独到,别人难以复制的独到!

    最后,祝所有光临这里的博友牛年元宵节快乐!牛年每天都有新收获!

 

    照片拍摄于08年北京残奥会期间,2008年9月14日,今天来看,也算“当年明月”了。拍摄地点:鸟巢。

 

当年明月亦新星

大师之作 ---- 如诗如画的董氏中国菜(实拍组图)

 

当年明月亦新星

当年明月亦新星    当年明月亦新星    当年明月亦新星

            西部的灿烂星空     那个金色大厅       小朴视角看都灵 
 

 当年明月亦新星    当年明月亦新星   当年明月亦新星

     感受希腊         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庞贝难有故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