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1日:2017年高考诗歌阅读解析㈣
(2017-07-01 17:11:57)
标签:
高考诗歌语文 |
分类: 教育 |
2017年
高考诗歌阅读解析㈣
【2017年北京卷】
晓行巴峡
[唐]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树杪:树梢。
[诗作解析]《晓行巴峡》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排律(五言十二句)。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春,王维赴川任职,由襄阳溯长江西上,此诗即为巴峡途中所作。
起首两句“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点明时间地点。暮春黎明,诗人途经巴峡,心中还忆念牵挂着已经远离的京城。这一年,王维时年四十,可以说是人生“馀春”;正值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的暴发还有十四个年头。诗作“馀春”般雍容平和,又有着“际晓”的生机朝气,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三到六句“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描写沿江见闻。晴朗天空,清澈江水,浣衣少女。少女拨弄江水,荡漾了倒映的晴空白云和她自己的身影。朝日初升,众鸡合鸣;江船聚拢,水市熙攘;江岸陡峭,山桥横跨,行人仿佛在树梢行走。宁静的水乡,满满的生活气息。
七到十句“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描写登岸见闻。山桥吸引着诗人,忍不住登上高处。近看眼前,千万条涓涓细泉涌出;眺望远方,两条江流分外明亮:那条宽的是长江,另一条是嘉陵江么?乡民交谈,全是异乡的语音方言;只有那些莺鸟的啼啭还是故国的声音。
结末两句“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抒写途中感情。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浓浓生活情趣;水国舟市、桥树杪行,新奇异域风情;登高万井、眺迥流明;秀丽山川景色。诗人一一体味。但异乡方言、莺啼乡音,蓦然间引发乡愁,可见“别离情”一直萦挂心头,只是被“山水趣”稍解而已。
这首五言排律视野恢弘,角度独特,异乡风情,尽收眼底;遣词构句流畅自然,端雅清丽,淡淡离愁,发自心头。轻声吟诵之际,仿佛行船在巴峡之上,品味着优雅情愁。
拂晓之际船向巴峡西行,暮春时节心中忆念帝京。
江色晴明一位女子浣衣,朝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
水岸为市船上做起生意,山间架桥人踩树梢穿行。
登上高处千万溪泉呈现,眺望远方两条江流分明。
人们都讲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发出故乡的鸣声。
亏得这里富有山水情趣,略可排解一片浓浓离情。
[题目解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答:C(C项“万亩良田,井然有序”,对诗句“登高万井出”的理解不正确;“巴峡”山区峡谷,不会有“万亩良田”。)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答:B(A项“伤心玉镜台”,是借“黄鹂”之声传递女子“伤心”之情;C项是借“苍鸠”之声传递情人“相思”之情;D项是借“莺”声传递“春”来之讯。B项是借“雁”声传递远客“思乡”之情。)
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晓行巴峡》描写了巴峡周边的自然景色和异乡风情。运用晴江浣女、水国舟市、桥树杪行,登高万井、眺迥流明等意象,表达诗人体味中的喜爱和新奇情感;但异乡方言、莺啼乡音这些意象,还是在蓦然间触发乡愁。可见“别离情”一直萦挂心头,只是被“山水趣”稍解而已。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运用深秋霜露、凋伤枫林、巫山巫峡、萧森气象等意象,秋寒露湿,枫树凋残,巫山险峭,巫峡幽深,气象萧条,景象肃杀败落,气氛阴暗沉重,表达出诗人低沉压抑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