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语文高考诗歌杜甫 |
分类: 教育 |
2016年
高考诗歌阅读解析㈢
【2016年上海卷】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解析]《野望》格律高耸,意气悲壮,是杜甫七律名篇。这首诗作于诗人定居成都草堂第二年(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野望所见西山与锦江。“西山”在成都西面,主峰终年积雪。“三城”指蜀地卫戍重镇松州、维州和保州,此时驻军防御吐蕃。“南浦”指成都南郊水滨,“清江”指锦江。“万里桥”成都城南古桥。野望成为家国情怀的触发点。
颔联“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野望触发的第一层家国情怀,先由国事到家事。“风尘”代指安史之乱引发的连年战火,海内震荡。杜甫有四位弟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离散各地。诗人孤身蜀地,遥若天涯,怀家思国,涕泪纵横。
颈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野望触发的又一层家国情怀,再由身事到国事。由天涯引出多病。诗人独居蜀地,无所作为,只能将迟暮晚年,托付给病弱残躯。竟然不能有涓埃贡献报答圣朝。“涓埃”,滴水微尘;“圣朝”,神圣朝廷,对照鲜明,惶恐惭愧。
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扣回野望表达忧思。由草堂出发跨马到成都南郊,野望本想求得心情稍解。但由“三城戍”到“海内风尘”,家国之忧,身世之悲,郁结方寸,由此发出“不堪人事日萧条”的深沉喟叹。“极目”既有具象之意,也含抽象之怀。
雪峰戍城,万里桥头,海内动荡,家人离乱。流落蜀地的诗圣杜甫,始终秉持着报效国家的赤子情怀。
[古诗今译]
西山上白雪皑皑,映衬着三城的堡垒,
成都郊外万里桥,横跨南浦清江之上。
海内的战乱风尘,隔断诸兄弟的音讯,
彼此间远离天涯,我孤身常涕泪满裳。
惟将多病的身躯,打发给迟暮的年光;
至今无些须功绩,报答到圣明的朝堂。
独自骑马到郊外,时不时做极目远望,
世事一天天萧条,真是让人不堪揣想。
[题目解答]
1. 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答:D(一般而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必须押韵的;七言律诗首句不押韵时,首联往往也要押韵;尾联一般不作要求。D项“极目”是偏正结构,“萧条”是叠韵的并列结构,也不符合对仗要求。)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答:D(A.“西山”“南浦”引出“戍”“桥”,不是在切合“野”字。B.“海内”“天涯”表明“诸弟”“一身”的“隔”“遥”,不是在切合“野望”二字。C.“迟暮”“涓埃”引出“多炳”“圣朝”,不是在切合“望”字。D.“出郊”切合“野”字,“极目”切合“望”字,在一句之中,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多病,无从报效的忧愁与愧疚。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的凄清景色,怀古思今,融情于景。颔联颈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家国情怀:忧思战乱,怀想诸弟,自伤流落,暮年多病,愧对圣朝。尾联写出作者为民负沉重和国事不堪的深沉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