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11月19日:构建联想想象的桥梁(二)

(2015-11-19 18:05:59)
标签:

高考

作文

分类: 教育

构建联想想象的桥梁(二)

 

再看两篇“别辟蹊径”的作文是怎么构建联想想象的桥梁的——这将使我们更好的认识“一枝一叶一盆土”的真正涵义。构建缜密思维与语言的桥梁,推倒应试作文“柏林墙”才可以成为现实。

[例文1]          北京的符号

[京华社200941日讯]记者韩乔乔报道:

2015年北京世博会标志性主题纪念碑设计引发激烈争论。

众所周知,2015年世界博览会已决定由北京承办,这是继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中国再次承办这一世界盛会,也是世博会有史以来首次由一个国家连续承办。北京市获此殊荣,显然受益于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空前成功。

[作文在这里构建了第一座展开想象的“桥梁”:“北京 = 世博会”。为此,作者采用了“新闻报道”的体裁,并且在时间、缘由上做了精心构思。]

昨天,世博会标志性主题纪念碑设计的征集、评选中,出现了巨大分歧和争论。

先是,北京市时代先锋建筑设计院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引起广泛关注。

这则纪念碑设计总高度54米,纪念碑主体是一只青铜浇铸的巨大而稚拙的小板凳。花岗石基座正面是“北京世博会”五个苍劲的古体篆字。基座背面白色大理石材上镌刻着这样一段铭文

现代物理学创始人爱因斯坦读小学时,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来一只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虽然您那一只还不能令人满意,但比起这两只强一些。”

国际著名建筑大师、北京时代先锋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邓鸿对这一创意做出如下解释:

这一创意以爱因斯坦著名的第三只小板凳为主体。因为这只小板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浓缩造型,与世博会展示科学进步成果的主题高度吻合。

首先,与泥鸭、布娃娃相比,第三只小板凳体现出的创新务实和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是爱因斯坦成为爱因斯坦的杰出品质。更重要的是,面对课堂权威——教师的指责,爱因斯坦表现出高度的自信,这更是爱因斯坦成为爱因斯坦的伟大品质。试想,当他对经典物理发起挑战,发表狭义相对论时,面对来自物理界权威的严厉指责,承受来自传统的巨大压力,这位25岁的青年科学家,表现出非凡的自信,进而在36岁发表广义相对论,一举奠定了现代物理科学的基础。可以说,第三只小板凳所体现的,创新和自信的精神,是人类一切科学成果与社会进步的两大柱石。

[作文在这里构建了第二座展开想象的“桥梁”:“世博会 = 爱因斯坦”。构建这一座“桥梁”,一靠细节:爱因斯坦著名的“第三个小板凳”的故事,故事包含的两层对比(爱因斯坦和他的同学,爱因斯坦和课堂教师);二靠感悟:作者“以小见大”,由爱因斯坦童年劳作课作业,一只“小板凳”里,找到了“相对论”的渊源,进而又拓展到“创新和自信的精神,是人类一切科学成果与社会进步的两大柱石”。具有雄辩的论说力量。]

小板凳用青铜铸造,碑文用古篆书写,体现着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的结合。爱因斯坦是中国人民真挚的朋友。他同情中国人民的贫穷与苦难,声援中国人民的抗争与觉醒。爱因斯坦“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的社会理想,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中国、和谐世界,有无以估量的现实意义。

[作文在这里构建了第三座展开想象的“桥梁”:“爱因斯坦 = 北京”。构建这一座“桥梁”,同样一靠细节:“爱因斯坦中国人民真挚的朋友”,爱因斯坦的“社会理想”;二靠感悟:“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中国、和谐世界,有无以估量的现实意义”。其实,经由上文“北京 = 世博会”“世博会 = 爱因斯坦”两座桥梁,“爱因斯坦”已经与“北京”建立了联系。但是,毕竟“北京 = 世博会”这座桥梁是虚构而成,这里有构建了一座更坚实的桥梁。]

我们相信,以第三只小板凳为主体形象的纪念碑,矗立在北京世博园内,必将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北京面向世界的经典符号。

[作文在这里将三座“桥梁”贯通:“北京 = 世博会 = 爱因斯坦”。可以说是一锤定音,雄辩有力。]

反对者主要是北京古建筑协会和中国传统艺术家协会。这些专家认为北京世博会的标志建筑理应突出北京传统——天坛、故宫、长城、北京猿人头盖骨、天桥大碗茶是更适合的形象。还有些新奇的建议,如设置声音雕塑,用京剧唱腔、小贩吆喝制作无形标志性建筑碑。

激烈的争论还在继续,请关注本社后续报道。组委会委托本社征集市民意见。希望广大市民踊跃来稿来电。是保留以往的符号,还是创造新的符号?我们希望听到您的高见。

[考虑到作文选材是“出格”的,作文又做了一番实实虚虚的“争辩-反衬-叩问”。可以说,在牢固的桥梁上又架上了稳妥的栏杆]

作者熟悉爱因斯坦,但不是靠死背得来的僵硬的“死土”,而是细节丰富、感悟深刻的“活土”。他不但认识爱因斯坦“创新与自信精神”的历史渊源,传统价值、现实地位,而且洞察爱因斯坦“尊重而不崇拜个人”理念的现实地位、时尚意义和对未来的深远影响。

和前面那篇以老舍先生为素材的作文一样,我们照样可以援引杜牧的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爱因斯坦逝世半个多世纪了,但“铁未销”,精神、风骨犹存,作者把熟悉的素材(例如爱因斯坦),放到生活的长河中涤洗;以熟悉的素材(例如爱因斯坦)为窗口,认识、感悟生活。这不只是写出精彩作文的根本,也是构建联想想象桥梁的基础。

[例文2]              北京的符号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题记

[从题记看,作者是以苏东坡为素材。]

接了胡三儿的电话我就开上嘎新的宝来直奔眉州东坡酒楼。肥而不腻的东坡肘子、东坡肉,汤浓肉鲜的东坡鲫鱼,……甭说了,“闻肉辄喜”的我忒爱这口儿了。何况,今日非同平常,胡三儿他舅舅手里那个让我惦记了半年,花了不少钱上下打点的工程能不能拿下就要揭晓了。我琢磨着,胡三儿既然能约我吃饭,这事儿应该就是把儿攥了。

艳阳高照,万里无云。好天儿!好兆头儿!

[没有什么“符号”啊?这是微型小说,自有点睛之笔。]

停车地界的树底下有俩老头儿,正下棋呢,我这新车不想在太阳底下暴晒,我轻轻按了按喇叭。嘿,要不说顺呢,俩老头真给面儿,二话没说,端着棋盘往旁边挪了挪,我那车就停在了树阴下。

[这俩老头儿可不是凡人,苏东坡灵魂附体,豁达大度,给汽车让个地儿怎么了?很正常。]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胡三儿说正经的了:“那工程黄了。”

他拿他那烟酒过度的大哑嗓冲我叫唤:“下回!下回三哥我一定玩儿了命替兄弟你争!下回!”我说什么?您说我能说什么?胡三儿结了帐,搂着我的肩膀往外走。我这心里那叫一个郁闷!

[遭遇生活中的“风雨”。]

从东北闯到北京,小二十年了。在北京落了地儿,生了根儿,发了点小财,一路顺畅让我洋洋得意。我爱上了这个城市,娶了北京姑娘,生了大胖小子,熟了圈儿套圈儿的环线,当然也习惯了夏天晚上趿拉着拖拉板儿,光着膀子遛弯儿。瞅着儿子长成壮小伙子,我觉得自己个儿已经融入这个城市,从情感到骨血。我扫荡了东北人身上的豪性和野气,像北京人那样和和气气的,嘻嘻哈哈的,称兄道弟的……未成想,今儿,竟在北京栽了一个大跟头。

[插叙。这篇作文能够以四十来岁的老爷们的身份写,我们怎么就不能是两岁多的小女孩儿?]

出了酒楼,觉得有点儿冷,满地经湿,抬头看天,还是艳阳高照。“嗬,泼了街了!”胡三儿挠着脑袋冲我嘻嘻哈哈,“下回!下回哥哥我一准……”他满脸通红。

[开始渗透苏词意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谁说泼街了?”我还没缓过神来。

“您没瞅见那树窠儿里还有雹子粒儿呢?瞅瞅您那车去吧,别砸坏了,怪可惜了的。”

我一回头,说话的是刚才下棋的那俩老头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挪到屋檐儿底下了。

下雹子?我不敢信。看看四周,真有不少蚕豆大的冰疙瘩。车没事儿,有树叶儿挡一下,雹子泄了劲儿。

看着屋檐下走棋的老二位,我忽然怔住了,胡三儿也不说话了。在酒楼里呆了一个多钟头,外面发生了什么?雷电交加,暴雨如注,应该是吧?我们竟不觉中躲了过去。别人呢?那些在街上走着的人、跑着的车,该是怎样的仓皇失措?

[街上走着的人、跑着的车,就像苏东坡的同伴们一样,遇雨都很“狼狈”吧?“我”在酒楼里,幸运地躲过了雨,但一单生意泡汤,内心也很郁闷,这些形成了传统。两位老人却超越了传统,他们像苏东坡一样从容淡定。]

“大爷,您老哥儿俩真是这个!”胡三儿挑起大拇指。

“呵呵,它下它的雨,咱走咱的棋——”

[可惜两位老人没有学过诗词歌赋。如果此时此地换成苏东坡,它应该吟上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吧!两位老人的话,不就是苏词的当代通俗版本吗?两位老人不就是当下“山寨”版的苏东坡吗?]

回去路上我把车窗摇下来,让雨后清凉的风吹着脸。醉醺醺的胡三儿在后座上眯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胡三儿拿腔作调地念白。

“嗬,还真有点儿文化,能诌苏东坡!”我调侃他。我的心情不知怎么已没有了半点儿失落。“嘁——小瞧人!”他鼻子哼着气,“不吝不怵,想得开,看得高,这是北京人不一样的地儿!一句话,心路儿宽!”他是越说越洋洋自得了,“那个苏东坡,不是咱北京人,可我觉得啊,咱北京人啊,个个都是苏东坡!”

[逐渐入题,揭示“文化特征”和“传承价值”。]

“哈哈,我看你就是那东坡肘子!”我的心敞敞亮亮的,“哎,三哥,这一场雹子过后,我怎么觉得丢了一单生意这事儿跟没发生一样?”

“行,你这北京姑爷合格了!让你老婆赶紧给你办北京户口本儿吧!”胡三儿从后面拍着我肩膀,大声咋呼。

在我眼前,那两个走棋老人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切近。东坡酒楼檐下,两位普普通通的老头儿,“也无风雨也无晴”——他们,不就是我心里标注北京人风貌的符号吗?

[画龙点睛,扣住作文题目。]

这篇微型小说,“北京的符号”戴在“两位普普通通的老头儿”头上,里面装的却是苏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精神境界。苏东坡同行者遇雨的狼狈和“我”初时面对挫折的郁闷,是一种传统的精神境界;苏东坡的吟啸、徐行和“我”后来内心的敞亮、开阔,更符合时尚和未来的社会观念。二者在文中交融、碰撞。我们熟悉苏东坡,以苏东坡作为作文素材,并不是只读读他的生平,背背他的诗歌,重要的是认识、感悟他的思想与情怀。而苏东坡的豁达大度、从容淡定,一定不仅能体现北京的“文化特征”,更具有“传承价值”。

那么,这篇作文是怎么构建联想想象的桥梁,展示“卓越思维”的呢?

总的构想:用两位北京老人展示苏东坡的情怀——“移花接木”的构想;

具体钩连:脑子里想的是,苏轼同伴遇雨都很狼狈,苏轼却在雨中吟啸徐行;写到纸上变了,“我”遇到挫折郁闷,而下棋老人从容淡定——“移花接木”的落实。

作文可以写得更洒脱些。不一定出现苏东坡的名字或诗句吧。设想一下。某日下着大雨(不下雨也无所谓),买了一张门票,登上天安门城楼。眼前大雨滂沱,蒙蒙雨雾中,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屹立。它面对自然风雨,社会风云,撑起共和国的天空……人民英雄纪念碑当然是北京的符号,我们能把它塑造好,也很可能因为胸中自有苏东坡吧?通过熟悉生活的“一盆土”,感悟生活,扩展自己的胸襟,提升自己的品味,这才是我们所说的“一枝一叶一盆土”真正涵义。我在北京的一次讲座中说明了这番意思。一位同学随即循此写了一篇作文,发到我的邮箱。

[例文3]             北京的符号

雨,来得突然,来得猛烈,方才还是晴朗的天,霎时暗了下来,雨水肆无忌惮地泼洒。我强撑着伞,在皇城根儿的小路上疾走,噼啪的雨声和着我屈辱的泪水。“淘汰,淘汰”,这两个字像恶魔一样纠缠着我,狞笑,怪舞,“淘汰,淘汰”……雨还在下,哗哗,哗哗,水珠四溅……  

忽然,我的脚步慢下来,一组青铜雕像吸引住了我。这无非是一组城市雕塑小品:两位下棋老人,四目注视着膝下的棋局。雨线在铜像上迸溅嬉戏,那般顽皮恣肆。我不由停下脚步,细看那两位老人。右边这一位,长袍马褂,一种学究模样,彬彬有礼地徐伸右手,请对方出着;对面那一位,短衣宽裤,劳动者打扮,眉飞目炯,动作张扬,正高举一枚棋子,敲向棋局。整个雕塑,呈现出苍凉的青铜本色,只是膝头臂肘,被人们长期摩挲,变得光亮。雨水是如此放纵,向老人的头顶项背泼洒,形成一股股湍流飞瀑,在棋局上漫流。而这两位老人,犹如置身于另个世界,享受着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的那份愉悦,任凭风雨喧嚣,毫不在乎。“好一份豁达!”我感慨,油然生出一丝歆羡,从心底涌出深长的喟叹……

路上跑过几个年轻人,有的裹着雨衣有的压低雨伞,东一句西一句地咒骂着天气。两位青铜老人则稳坐棋局,分明超脱了世界的嘈杂,那恣肆的风,那喧嚣的雨,那些零落的残叶和败花,那些仓皇失措的人……一切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他们享受着另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品味着另一种非同寻常的充实,喧闹的风雨和风雨带来的喧闹在他们那里,不复存在!

我怔怔地站在小路上,暴雨如注,小小的雨伞显得孱弱无力。雨水已经打湿衣裤,我爽性把雨伞抛开,痛快淋漓地,任凭豪雨捶击我的身躯,涤洗我的胸怀。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咬紧嘴唇,扬起衣袖擦擦眼睛,这一刻,我的脸上只有雨水,没有泪水。

远离家乡,来京闯荡,经历了多少风雨,我不是都挺过来了么?眼前这一点失败打不倒我,我突破重围的心此刻分外轻松。不觉间,雨小了,西天层云间,太阳急不可待地露出艳红的脸庞。我对这座城市又增添了一层依恋——北京,不仅是开创我天地的战场,更是启迪我心智的圣地。

雨后空气格外清新,夕阳将金色铺在天地间,棋局中的两位老人也披上了绝美的暖色。在我眼里,在我心中,这夕阳余晖中的一幕定格了,它诠释着北京的历史与现实,展示出特有的沧桑与豁达,凝定为我心中北京永恒的符号。

作文运用的依然是“移花接木”的手法。作文塑造的“青铜雕像”这一“北京的符号”里,装填的依旧是苏东坡“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情怀。而苏东坡的原型,在这里几乎已经遁形转化。这并不神秘,“苏东坡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余秋雨),在每位中国文人的情感深处,都有着苏东坡的精神细胞,依旧活跃——当然,并不仅只限于苏东坡。

启发我们思考的是,这篇作文竟然又在2007年,在某市高考中赢得了作文满分。

[相关思维启发]        必须跨过这道坎

雨,来得突然,来得猛烈,方才还是晴朗的天,霎时暗了下来,雨水肆无忌惮地泼洒。我强撑着伞,在小路上疾走,噼啪的雨声和着我屈辱的泪水。想起学生会主席竞选失利,“淘汰,淘汰”,这两个字像恶魔一样纠缠着我,狞笑,怪舞,“淘汰,淘汰”……雨还在下,哗哗,哗哗,水珠四溅……        

忽然,我的脚步慢下来,一组青铜雕像吸引住了我。这是一组雕塑小品:两位下棋老人,四目注视着膝下的棋局。雨线在铜像上迸溅嬉戏,那般顽皮恣肆。我不由停下脚步,细看那两位老人。右边这一位,长袍马褂,一种学究模样,彬彬有礼地徐伸右手,请对方出着;对面那一位,短衣宽裤,劳动者打扮,眉飞目炯,动作张扬,正高举一枚棋子,敲向棋局。整个雕塑,呈现出苍凉的青铜本色,只是膝头臂肘,被人们长期摩挲,变得光亮。雨水是如此放纵,向老人的头顶项背泼洒,形成一股股湍流飞瀑,在棋局上漫流。而这两位老人,仿佛跨越了一个世界,享受着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的那份愉悦,任凭风雨喧嚣,毫不在乎。“好一份豁达!”我感慨,油然生出一丝歆羡,从心底涌出深长的喟叹……

路上跑过几个年轻人,有的裹着雨衣有的压低雨伞,东一句西一句地咒骂着天气。两位青铜老人则稳坐棋局,分明超脱了世界的嘈杂,那恣肆的风,那喧嚣的雨,那些零落的残叶和败花,那些仓皇失措的人……一切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他们享受着另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品味着另一种非同寻常的充实,喧闹的风雨和风雨带来的喧闹在他们那里,不复存在!

我怔怔地站在小路上,暴雨如注,小小的雨伞显得孱弱无力。雨水已经打湿衣裤,我爽性把雨伞抛开,痛快淋漓地,任凭豪雨捶击我的身躯,涤洗我的胸怀。

“必须跨过这道坎!”——我咬紧嘴唇,扬起衣袖擦擦眼睛,这一刻,我的脸上只有雨水,没有泪水。

远离家乡,跟随父母,来沪求学,经历了多少风雨,我不是都挺过来了么?眼前这一点失败打不倒我,我突破重围的心此刻分外轻松。不觉间,雨小了,西天层云间,太阳急不可待地露出艳红的脸庞。

雨后空气格外清新,夕阳将金色铺在天地间,棋局中的两位老人也披上了绝美的暖色。在我眼里,在我心中,这夕阳余晖中的一幕定格了,它诠释着跨过坎坷之后那金光熠熠的画面。

这是全文抄袭,这种行为理当受到评分的惩罚与道义的谴责。但是它也表明着高考作文命题的“贯通性”。是因为有了这种抄袭特例就为高考作文题目加上重重限制吗?“亘古千秋一话题”,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在高考特定的任务、环境和条件下,在“新课标”的推进中就更不可能。只有推倒应试作文的“柏林墙”,帮助同学克服“思维萎缩性”的种种观念,激励同学树立正确的作文备考观念,才能使他们成竹在胸,从而从根本上制约考场的丑恶现象。

这里所举的例子,多为“别辟蹊径”的例子,联想想象的桥梁是“写得通”的必由之路;在“恪守传统”的写作里,联想想象的桥梁同样是“写得好”的必由之路,这在前面各章的例文里,清晰可见,恕不多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