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2日:高考语文的本质规律
(2014-01-22 19:35:12)
标签:
高考语文本质规律 |
分类: 教育 |
高考语文的本质规律
一方面,高考语文符合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对语文学科的属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做出了恰切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有渊源。唐人韩愈曾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并没有说可以“大学而小遗”。他是在晚唐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偏重“小学”,轻忽“大学”,即“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状况下,提出上述观点的。韩愈所强调的实质上就是“小学”与“大学”的统一。韩愈说的“小学”,诸如文字学、训诂学、考据学等;韩愈说的“大学”,就是儒家之“道”。我们今天,大体可以意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离开语文的“人文性”,只谈“工具性”,这种“工具”固然是苍白的;反之,离开语文的“工具性”,空谈“人文性”,这种“人文”也是廉价的——这里的关键是二者的“统一”。
正因为语文学科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它的特殊性。中学的其他学科都是科学学科:自然科学是理科,社会科学是文科。科学必须讲究专业术语,必须探究细密的方法。非科学的语文就不适合这样。语文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学科,不是与其他学科等同意义的科学。承认语文学科不是科学学科,才是科学的态度。
我们说语文不是科学学科,有许多证据。同学们写议论文,议论文应该是语文中相当具有“科学”特质的内容。有一种论证方法叫例证法: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不是科学的方法;科学不允许,也不承认这种证明。数学家陈景润终生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偶数都可以表现为两个素数之和的形式。我们举一千个、一万个例子都可以证明它的正确,人们至今举不出一个它不正确的例子。但是仍然没有证明这个命题——这才是科学。举若干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不是事实胜于雄辩,这是雄辩胜于事实。语文环境创造的往往并不是科学定理,只是某一社会环境下屈从的公理。一杯水,这是常识。它有两个发展方向: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就是它的分子式、离子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向语文的方向发展,就可能是一掬清凉、一种滋润、一股生机、一份殷切的期盼、一片体贴和关怀。
语文是反映生活的学科,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高考语文一贯淡化专业术语、摒弃琐细的所谓方法,这符合并体现着中学语文的性质和要求。语文知识,唯有“字词”而已。诸如语法、修辞、句式、手法、流派,都是对语文现象的梳理和解释,都不属于语文本身。这些专业性的梳理和解释,是大学中文系的专业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把语言、文学当做科学来研究的专业,是学问,也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从业基础,但与中学语文,与高考语文的基本方向,核心内容并不相同。我们需要遵从学科规律,依据高考实际做实事求是的认识。语文学习重要的是感悟生活、理解语言、锤炼思维;高考语文也在其中。
我们还需要认识,高考是一种智力能力的考试,不是单纯的体力毅力的拼争。要提高备考效率,优化备考效果,就不能盲目陷入题海。备考的目的要高度明确,不是盲目的为做题而做题。目的之一是明确意识和思路,做到特别清晰透澈,答题正确快速,目的之二是激发充实内涵积淀,在高考的鞭策下,扎实提升语文素养。
我们常说语文学习有“听、说、读、写”四个环节。语文高考是笔答考试,不考“听”和“说”,只考“读”与“写”。“读”考查吸纳能力,即对语言的理解、吸收、判断、鉴赏的相关能力;“写”考查释放能力,即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见解、主张的相关能力。“读”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归纳,“写”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演绎。
语文试卷中,除选择题目之外,都包含“阅读”“写作”两项因素,兼顾考查两种语文能力,都需要运用两类思维方式;因此,都具有双重训练价值。如果把语文试卷喻为一张餐桌,那么,在这张餐桌上,摆放着形态各异的馒头:大的、小的、方的、圆的、高的、扁的,我们需要认识它们外在的差异,更需要明了它们本质的相同。各类题目,只是对“读”“写”要求的侧重不同。阅读类题目,是以“读”为主:读诗、读文,是“读”;但回答问题,就是“写”,只是不要求写800字,而是一句话、几句话、一段话。写作类题目,是以“写”为主:读作文题目,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是“读”;但显然,“写”成800字作文是主要的。
这样认识,语文备考才有效率的提升和效果的优化。因为,我们做任何一种专项准备,都牢牢盯住“读”“写”的根本规律,相互迁移、转化、共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谈语文高考,自然需要了解语文备考的要义。平时,学生们学习语文,目的是充实知识,提高能力。打个比方,是在打造一把刀剑。进入备考阶段,主要任务已经不是打造刀剑,而是磨砺锋刃。如果刀剑没有打造好,锋刃当然就磨不好;我们要解决的是,刀剑打造得不错,知识能力都不欠缺,就是总不能获得理想的成绩,也就是要解决磨砺锋刃的问题。至于语文考试——我这里说的,只指每年6月7日的高考考试,而不代表任何模拟考试。模拟考试,都是备考行为。在6月7日的高考考场上,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磨砺锋刃,而是使用刀剑。快速正确,获取高分,是考场行为的唯一目的。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获得最高的成绩,是考场的不二追求。
在这一点上,做模拟试题和做高考试题有重大差异。在高考考场上,面对一道选择题目,A、B、C、D四个选项,判断出答案是A,B、C、D就不必再看了;但是在模拟考试中,四个选项都需要判断,因为它们都是很好的磨刀石,都有磨刀——备考的价值。在高考考场上,一道选择题目的四个选项里,有两个犹豫不定,把握不准,那没关系,把正确答案抓住就是胜利;但是在模拟考试中,能够确切判断的选项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并不需要通过它解决什么疑难,把犹豫不定,把握不准的选项弄明白,才是更重要的。这一差异,只在语文学科里体现得特别鲜明。数学选择题,四个选项里,一个正确,其他三个自然错误;语文选择题,四个选项,大多是各自独立的,相当于四道小题目。如果按照模拟考试的方式做高考题目,写作文的时间将捉襟见肘;如果按照做高考方式做模拟考试题目,就达不到备考的效果。“用刀”和“磨刀”,势难兼顾。
面对其他题目,也存在类似差异。在高考考场上,一道答题,答出要点是关键;在模拟考试中,则要追求尽善尽美。非如此,就不能通过备考,实现意识高度明确,思路特别清晰和激发充实内涵积淀,提升语文素养的双重任务;更不能在完成答题的同时,提高片段写作的能力。
在生活里和学习中,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自发”,还是“自觉”,这是业余水平和专业水平的分野,同学经过多年刻苦学习,有理由以专业考生的姿态进入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