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12月26日:题目百面,不离其宗

(2013-12-26 11:40:50)
标签:

高考

语文

题目

实质

分类: 教育

题目百面,不离其宗

 

语文高考题目所采用的文字,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是一个词句,一个句群,一个段落,一篇文章,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是散文还是诗歌,它的本质都必然呈现为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交织的状态。这是不以命题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

这“必然”,是为高考的环境、条件和任务所决定的。高考是大规模的笔答考试,又是大规模的快速阅卷,为保证权威性,答案必须建立在鲜明的重要信息(答案信息)的基础上。但是高考又是选拔性的考试,它的每一道题目都需要有一些考生答对,还必须得有另一些考生答错;如果一道题目百分之百的考生全都回答正确,那就是废题一道,因为它无法实现高考区分、选拔的任务。怎么让一部分考生失误呢?只有用次要信息干扰。谁来命题,什么地方的命题,也无法逾越。

如是,解题的根本目的,就是将纠结在一起的重要信息(答案信息)和次要信息(干扰信息)分离,“聚焦”于重要信息。这样就抓住了题目考查的实质,从而准确、快速获得答案或答案的依据。

一、坚持动态比较,不死背术语教条。高考题目没有静态的题目,都是动态,语言运用状态的题目。因此,“比较”是灵魂,比较,就是斟酌、推敲、琢磨。

二、关注句号,一句话表达一个独立完整的意思,要把一字一词的阅读习惯,改成一句一句的阅读方式,从而实现剔除次要信息,聚焦重要信息的根本任务;

三、有些题目,重要信息就是答案要点;还有些题目,例如诗歌阅读、现代文阅读的题目,重要信息往往并不是直观答案,需要将重要信息转化成答案要点。

一、语言表达和运用

“语言表达和运用”是“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的基础。

例如,2013年全国课标一卷“正确使用成语”的题目共210多字,考查的实质无非是下面几项:A.振振有词受欢迎,B.浩如烟海的典籍,C.电光火石一席话,D.几家平分秋色。全国课标二卷“正确使用成语”的题目共230多字,考查的实质无非是下面几项:A.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B.梅兰芳舞台上风姿绰约,C.五六家分庭抗礼竞争,D.小霸王对谁都侧目而视。

看来“正确使用成语”的题目只要落实两点:①调动积累,明确成语的对象和感情色彩;②就语境意义和感情色彩,聚焦判断依据。

 再例如2013年广东卷“语言连贯”的题目,要求在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

生产能力的增强,加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人类对生物形成了过分的优越感,产生了过度的欲望,              ,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       。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                     ,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在尽可能少地影响自然的情况下生存,并且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还可更有效地保护物种和自然环境。

①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②是人类的观念③科学技术的发达④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⑤以至对生物的破坏和干预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⑥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

A.④①⑤②⑥③             B.④③⑤⑥②① 

C.⑤①④⑥②③             D.⑤③④②⑥①

语段四句话。第一句谈“生产能力”,第三句谈“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因此第二句必谈“科学技术”,可知③在第二句,即处于选项的第2位置。这样排除AC。而BD的选择就在④⑤之间。第二句的“无视”与④的“看不到”联系豁然,答案应该选D

看来“语言连贯”的题目只要落实两点:①聚焦语句中关键、相关、关联性词语;②依据重要信息寻求突破点,组合排序。

二、古代诗歌阅读

    尽管题目内容和形式不同,答题要求的意识和思路一样。做好“古代诗歌阅读”不能只看题目,不读诗歌,要重视诗歌阅读。大致步骤:专注于诗歌的词句,聚焦诗歌中的形象,将其转化上升为意象,最后归结到感情。

例如,2013年辽宁课标卷,要求阅读张镃的《竹轩诗兴》: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其中一道题目要求简要分析“第二联描写精妙”。诗歌第二联以竹子为描写对象。诗人用比拟写法,赋予竹子以鲜活的生命和性格,巧妙地写出了轩前新竹和轩内景物的关系,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和心境。出句“梢影细从茶碗入”,从视觉角度写所见竹梢的影姿,这婆娑梢影经由杯盏茶影映入轩内。“细”字准确传神,梢影的轻巧、静俏、变幻似在其内。对句“叶声轻逐篆烟来”,从听觉角度写所闻竹叶的声响,这窸窣叶声经由盘香烟缕飘来轩内。“逐”字形象生动,叶声的柔美、品味、气质尽在其中。诗人全身心地倾注,陶醉于竹轩的情境之中,这一联既是对新竹的精彩描绘,也写出了竹轩内的清幽环境和高雅生活,展现了主人闲适怡然的感情天地和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

另一道题目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这首诗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生活情趣的闲适怡然;通过对“栽竹”“倦卧”“闲吟”等随遇而安行为的描写,反映了诗人生活态度的自然洒脱;通过对“茶碗”“篆烟”“雪梅”等内涵丰富意象的描写,传达出诗人人生志趣的高雅脱俗。总之,塑造了一位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三、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语言表达和运用”的延伸,要求:清晰其途,丰腴其实。独立思考,不迷信参考答案。做到文本要点无一遗漏;作答无一词无根据。              

大致步骤:①提取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②转化信息——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③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各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回答。

例如,2013年全国课标二卷文学类作品阅读,给出阿城的小说《峡谷》。一道题目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

提取转化信息:

[第一次写到鹰]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鹰的第一次出现丰富了峡谷的神秘环境。峡谷幽深一线,冷气森森、恐怖莫测;而雄鹰从容俯视,傲岸睥睨,既为骑手到来渲染了环境,也从总体暗示着骑手的风貌。

[第二次写到鹰]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鹰的第二次出现是倏忽而去。骑手将到,雄鹰隐去,喻示雄鹰是骑手的化身。平添了骑手的神秘色彩和豪迈气概。

[第三次写到鹰]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鹰第三次出现,伴随着棋手的英姿和马蹄的脆响。雄鹰与骑手遥相呼应,暗示着骑手傲岸不群的精神风貌和从容自如的内心世界。

又例如,2013年全国课标一卷实用类文章阅读,给出《“飞虎将军”陈纳德》。一道题目是: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依据提取、转化重要信息的意识和思路,得出如下回答:陈纳德具有战略远见,富有正义感、献身精神和决断品质。他有卓越的飞行、作战技术和军事理论著作,未雨绸缪,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建立全国性地面空袭警报系统,又赴美招募志愿者,历经挫折,终获成功。在战术上也远见卓识,善于总结敌军规律,妥为防范布置,克敌制胜。他在实战中更是指挥有方,多次与日军空战,战绩卓著。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贡献巨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