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大绩老师
王大绩老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971
  • 关注人气:23,4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01月23日:来龙去脉(一)

(2013-01-23 13:00:47)
标签:

高考

作文

阅卷

分类: 教育

北京市高考作文阅卷标准严格保密的

 

  来龙去脉(一)

 

    《现代教育报》热议北京市高考作文阅卷标准的保密问题。的确,近几年来,这项工作一年比一年严格。我对其中的来龙去脉略有一些了解,简述如下。

               2008年:加强评分细则保密工作

一、作文题目与评分细则

【作文题目】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过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610,命题组在阅卷领导小组和各阅卷组组长范围内对题目做了解说,要点是:

⑴坚持一贯命题原则:①坚持开放性,让不同程度考生都有话说,改变考场作文千人一面的状况,②最大限度防止宿构和套写,体现考试的公平性,③符合选拔要求,能拉开考生层次;

⑵题目不是成题;

⑶题目角度很多:①空间与极限,②顺序,③重要性,④逆向思维,还可以有⑤丰富的人生不仅要求“实”,⑥不自满等等;

⑷题目具有思辨性;

⑸希望难度与去年持平。

最后这一希望令人费解。“难度”是由试题和考生实际水平决定的,作文阅卷只能参照“评分参考”的原则进行,而不应凭谁的主观“希望”去控制。这种“希望”,无异于要求阅卷工作“削足适履”。不知命题组是不是在传达考试院领导的精神。

【评分细则】

612,全体阅卷老师到达阅卷现场。阅卷领导小组宣讲了“评分细则”:

“归类看切题,归档看行文,但不惟审题论”。

关于“归类看切题”,“评分细则”的标准是:

⑴切合:符合“换个角度来看,依然存在空间,还未满”这一逻辑的——一类;

⑵贴合:只写“突破极限”、“轻重缓急”、“答案是丰富多彩”、“换个角度看问题”等类似主题——二类;

⑶能与上述一、二类主题,或者说能与材料搭边的——三类;

⑷完全不与材料沾边的——四类。

这一细则,以某一“个性理解”代替“多向理解”,既违背作文题目的含意,也背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北京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尽管有“不惟审题论”的说明,但是,在不只一位阅卷老师的笔记本上,“符合‘换个角度来看,依然存在空间,还未满’这一逻辑”的“切题”标准,变成“‘角度’、‘空间’、‘满’这三个主题……”,“不惟审题论”也没有记录,却是事实。误记、漏记,当然反映出某些阅卷老师认识上的偏差,在他们心中,可能有潜在的“立意”决定论。可是,对于“作文评分细则”这样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为什么不形成文字,求得阅卷认识最大可能的统一呢?

二、作文题目的解析认识

这是一则给情景材料作文题目,题目先是提供了数量众多的写作原点,进而又把写作原点的设置权下放给了考生。

材料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提供了一个生活场景。“课堂”,可视为北京市几千个考场的代表;“老师”,可视为高考的代言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是对几千个考场、十万考生的期待和鼓励。

材料的第二部分是提示部分。发言的四个学生是众多考生的代表。第一个学生的发言表现出认识的扩展,第二个学生的发言关注的是实验的过程,第三个学生的发言展示出过程的延伸,第四个学生的发言则呈现着逆向的延伸。四个学生之后还有省略号,其中包含着难以计数的考生可能的各有千秋的发言。例如:

 一个学生说:“要想装满瓶子,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2002年北京高考题目

 一个学生说:“由空到满的转折,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呢。”——2003年北京高考题目

 一个学生说:“广口瓶包容了大小不等材质不同的物质。”——2004年北京高考题目

 一个学生说:“要想装满广口瓶,不能安于习惯性思维。”——2005年北京高考题目

 一个学生说:“包容是北京精神,实验展示了北京符号。”——2006年北京高考题目

 一个学生说:“倒入水让我想起细雨湿衣看不见的诗句。”——2007年北京高考题目

……

每一个联想,是一个作文话题,一个写作思维的原点。省略号涵盖了北京历年高考所有的作文题目。对这些联想,高考代言的“老师”,都没有阻止,也没有否定。

阅卷中,有的老师质疑作文题目的材料:老师说是“做个实验”,其实哪里是实验?他做的只是“演示”。

其实,这也不失为一个角度,世上名不副实的事情也并不鲜见。如果质疑作文题目的材料,角度还很多。例如:老师问“满了吗?”本身就很荒唐,因为广口瓶里本就装满着气体;若就固体、液体而言,只有理论上的100%,实际是永远装不满的!

课堂小实验,本就是具有许多原点的情景材料,一如丰富多彩的生活,角度是无穷无尽的。经提示材料进一步泛化,等于把写作原点的设置权,或者说是作文的命题权交给了考生。

这还没完。题目要求“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以上材料”已经听凭考生自拟原点,再在“展开联想”之后听凭考生“自定角度”。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目呈现出“不命题”的奇观。

“今年高考作文不出题,同学们随便写”——作为实验,偶尔尝试一次,也未为不可。但是命题人并没有把这个意图传达给阅卷领导小组。阅卷领导小组认识没跟上,拟出与题目相悖的作文评分细则,以此指导阅卷,乃至造成混乱,责任也不能全由阅卷承担吧?

三、问题反映与相关处理

可以说,2008年北京市高考作文的评分细则与作文题目严重背离,这也使得阅卷工作出现了一定混乱。为此,我先后七次给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的负责人写信反映情况,始终得不到回复。无奈之下,只能向北京市有关领导申诉,这才得以与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接谈。谈话中,负责人承认我反映属实,为拖延做了自我批评,听取了我的意见。我想,同时也会有各种意见反映到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如果当年能就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工作进行深入研讨,原会取得专业认识上的重大进步。可惜,研讨没有深入进行,却将关注重点放到了对阅卷评分细则实施保密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