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09日:高水平大学“自考”题目例析(七)
(2012-10-09 19:20:58)
标签:
语文自考例析 |
分类: 教育 |
【例7·2012“卓越”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木镇有很多的树,高过屋檐高过炊烟的是那些树,挽高房檐挽高炊烟的也是那些树,就像一只瓢虫把玉米秸秆当成依靠,我把木镇的那些无论是椿、楝、桑、槐,还是皂荚、白蜡、棠梨当成乡土的依靠,有时我从外面回到木镇,走累了,也会靠着一棵树休憩,如靠在祖父的膝盖上,感到接到了乡土的脉管。
在我家的老院,空闲地随意地栽种着各式样的树,花椒、榆树,槐树,椿树,枣树、梨树、杏树,这些树每个季节早晚都不一样,它们的脾性和语言,父母能听得懂,这些树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父母对树有敬畏也有宠爱。
母亲说一九四二年的大旱来临的时候,人们还没感觉,老鼠就从房屋的缝隙,从地边,从树上下来,他们成群结队,义无返顾地逃,随着老鼠出逃的人活了下来,后面的想逃也没有力气逃了,几千里的大旱,河南山东饿死上千万的人。
那些年,树没有逃,树往哪逃呢?那些树还在老地方顽强地站着,在院子里,在村头,它们看见了一队一队的老鼠,也看见逃荒的独轮车走着走着,推车的人仆地了,张着嘴伸脖子喘粗气,最后被子一裹,往沟边一滚。谁也不知道树怎么想,它留下了。
树不会抛弃它立根的土地,人们回来了,但有些人没有回来,回来的是一把骨殖,埋在这片土地里,旁边栽种一棵树,那灵魂就开始在树下生活。
我知道父亲有一个遗传爷爷的习惯,好背靠树干剔牙,刚吃过饭,还要喝碗水喘口气,此时母亲正用泔水喂羊,儿女们有的蹲在砖头上有的屁股下垫着鞋底。
树枝是树扎在天上的根吧!
冷不丁父亲说出了这没头没尾的话,我们看不见树扎在泥下的根,但看到越过房檐的树枝,是啊,树是有两部分组成,那些地下的躲藏在土里的根,那些划拉在空白中的枝梢,我们猜想地下的根,他们呼吸地气,采集养分,我有时胡乱想,树根该是木镇最敏感的神经吧,它们把细密的触角伸到泥土的深处,它们最理解泥土,它们抱着泥土,有时泥土累了,他们挠泥土的腋窝,直到泥土咯咯笑出声,笑的抽筋,父亲说那是惊蛰了。父亲的手也像皴皮斑驳的树根,他也在泥土里摸索,这手指也吸收泥土里的养分,什么时候,手指不能接受泥土的养分,那人也该成了泥土的养分,回归到泥土里了。
但我们能知道多少树的秘密的,在我们不知道的夜里,树躲藏在我们的察觉之外,那时候的树是什么模样?即使高过房檐的树枝,我们知道多少呢?有些事是神秘的,树也是如此,长成一棵树不易,就如我家老院里的杏树,邻居家盖房打夯,虽然离我家的老院还有几十米的距离,隔着几家的屋檐,几处土墙,但没多少时间,那花也开晚了,果也挂少了,你说奇怪不?第二年还是如此,惊蛰三天了,这棵杏树,才迟迟疑疑地打点了花苞,勉强地露出了笑,象春天一样蹒蹒跚珊迟迟疑疑,不想亲近木镇了。连续几年那棵老杏,都是高踞在我家的老院,不再繁花似锦,好像是坚守朴素,只几朵素素的花,像一个个翘凸的嘴唇,但说的什么我没听懂。
但父亲听懂了,父亲说这树被惊吓了,得几年才能缓过劲来,是的,在我们看不见的地带,树有树的生存的方式,父亲说柳树不怕杀头,你头年秋天把它头部以上的枝梢砍掉,第二年照样一见风,一见阳光雨水就像被人用手提溜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天一个模样。父亲说梧桐树质地软,如西瓜瓤子,用手指一抠,就能见凹,但用它做曹濮平原上独有的筝,那声音就特别的有韵味,是的,在乡下的夜间,听说唱人抓筝说书,才上小学的我,顶着满头的星星,一动不动地坐在木镇街头满是星星还有点潮湿的树桩上,在琴曲中,想梧桐变成了曲子,梧桐是死了,还是托生另外的一种物质呢?它腐朽了,还会不会再发芽,当时还是早春,木镇的树大都还没长出叶子。要不了几天,几场东南风一吹,那在屋角的树,原先还乌眉灶眼半死不活的树枝头上,就像一下长出了角,有红的,有绿的,好像要斗牛场上的牛的犄角。其实木镇的人看到那树枝,就说:发青了。那代表春天来了,对杏树也说:发青了,他们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就是木镇人常说的,一斧头砍到脉,他们不像诗人说春意在闹,这是完全不同的对春天的看法。
有的树,是被人砍下死去的,那是木匠相中了或者有人想拿树来换钱了,确实很多的树不是它想活多久就活多久的,有一年,就是春分那天,一个响雷,把我家老院的杏树劈开了一半,父亲以为这棵老杏要死呢,它的半边身子要瘫痪了。谁知第二年的惊蛰前两天,这棵老杏还没有动静,父亲琢磨它怕要寿终正寝。就在惊蛰的夜里,没有炸雷,没有鸡叫,只是我家的狗突然汪汪对着父亲睡的屋子狂吠,正是半夜,父亲正想披衣解溲,他打开房门,狗温顺地依偎着父亲的膝盖,父亲迈下门槛,他吃了一吓,满满的星光下,那枝头的杏花像商量好了似的,一下子都张开了小嘴,是它们一起对着屋门喊父亲了么,小嘴吹出:唔……唔……。兴许那时父亲睡得沉,父亲没听到,那狗子看不下去了,就狂吠,父亲看到杏花开了,用手抚摸一下还剩半拉身子的老杏,回到屋里对我说:咱家的老杏没死啊。
我感到我的枕上有泪,不知是父亲的还是我的。
但木镇的树有时也会老死的,树在那里站着站着,就空了,谁要踢上一脚,那树干就轰然仆地,是啊,树老会死,但父亲说木镇的树很少能老死,像人一辈子经历七灾八难,能活成个老头可不容易。
后来,我在填写履历时,在亲戚社会关系一栏,真想填上老杏,年龄:八十,户口住址:木镇:党派:无:与本人关系:老杏比我高一个辈分,是我的父辈。
[思路结构脉络]
木镇的树
①木镇的树是乡土的依靠
③人们逃荒时树却留下来
④树枝是树扎在天上的根
1.下列涉及本文的表述,不恰当的两项是
A.“树枝是树扎在天上的根吧”一句想象奇特,显示出父亲对树的敬畏与宠爱。
B.邻居打夯惊吓了杏树,显示出杏树的脆弱和敏感。
C.“很多的树不是它想活多久就能活多久的”一句,表现出对树命运的感慨与同情。
D.“我感到我的枕上有泪,不知是父亲的还是我的。”这句话体现了父子对老杏树的深厚感情,也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灵犀相通。
E.本文最后一段,作者想把老杏当作长辈填入履历表,说明作者写老杏也是在写老父,点明主题,呼应标题。
[解析]参考答案:B、E(B项“显示出杏树的脆弱和敏感”不恰当。E项“说明作者写老杏也是在写老父,点明主题”不恰当。)
2.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诗人与木镇人对春天的看法不同,请问两者的不同在哪里?作者写这段话用意何在?
[解析]参考答案:木镇人对春天的描述是直观、率真的。诗人对春天的描述重个人主观感受,是审美的。作者此处意在肯定乡人的淳朴与本真。
3.树、人、土地在本文中有着怎样的关系?其间蕴含了作者什么思想?
[解析]参考答案:树为人守护乡土,树与人共生于土地;树与人都历经磨难,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爱土爱乡,尊重自然,赞美生命,和谐共生的思想。
【例8·2012“北约”联考】仔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生命的滋味
另一位朋友肺癌晚期,一年前医生就下过病危通知书,是钱、药、家人的爱在一点一点的延长着他的生命。对于病人,病痛的折磨或许会让他感到生不如死,对于亲人来说,不惜一切代价,只要他活着,只要他在那儿。
人无权决定自己的生,但可以选择死。为什么要活着?怎么活下去?是终生都要面对的问题。
有一个春天很忧郁,是那种看破今生的绝望,那种找不到目的和价值的虚空,那种无枝可栖的孤独与苍凉。一个下午我抱了一大堆影碟躲在屋内,心想就这样看吧看吧看死算了。直到我看到它——伊朗影片《樱桃的滋味》,我的心弦被轻轻地拨动了。那时我的电脑还没装音箱,只能靠中文字幕的对白了解剧情。剧情大致是这样的:巴迪驱车行驶在一条山间公路上,他神情从容镇静,稳稳地操纵着方向盘。午后的烈日炙烤着光秃秃的黄褐色的山,看不到一点绿色。他遇到一个年轻的士兵,把士兵邀上车聊天,从交谈中得知,士兵的家乡很贫穷,他很需要钱。
于是巴迪告诉他,如果他肯帮自己做一件事,就会得到20万的报酬。士兵与其说是吃惊不如说是惶恐,他迟疑着不肯下车。巴迪告诉他,前边的那棵树下,有一条沟,他已经在沟边挖了个洞,他今天晚上要睡在洞里,请士兵明天早上来到洞边,叫三声“ 巴迪先生”,如果听不到答应,就把洞填上,然后到车里拿20万。吓坏了的士兵跑掉了。
巴迪又遇到了一个牧师,求牧师来帮助他。牧师说,自杀是一种大罪。巴迪说,不快乐也是一种罪,神是最慈悲和伟大的,他也不愿看到他的造物受罪。牧师也拒绝了他的要求。
巴迪继续驱车在公路上寻觅。这时他遇到了一个胡子花白的老者。老者明白了他的意图,一口答应了他的请求。巴迪非常高兴,提出要先预付10万。老者坚持说要等事情办完了之后再拿报酬,让巴迪送自己一程。巴迪掉转车头,送老者回家。老者心平气和地讲了一个故事:
我年轻的时候也想过要自杀。一天早上,我妻子和孩子还没睡醒,我拿了一根绳子来到树林里,在一棵樱桃树下,我想把绳子挂在树枝上,扔了几次也没成功,于是我就爬上树去。正是樱桃成熟的季节,树上挂满了红玛瑙般晶莹饱满的樱桃。我摘了一颗放进嘴里,真甜啊!于是我又摘了一颗。我站在树上吃樱桃。太阳出来了,万丈金光洒在树林里,涂满了金光的树叶在微风中摇摆,满眼细碎的亮点。我从未发现林子这么美丽。这时有几个上学的小学生来到树下,让我摘樱桃给他们吃。我摇动树枝,看他们欢快地在树下捡樱桃,然后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看着他们的背影远去,我收起绳子回家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想自杀了。
生命是一列向着一个叫死亡的终点疾驰的火车,沿途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值得我们去留恋。
老者在一个学校的大门口和巴迪道别。巴迪长久地望着老者的背影,一直到消失。他的表情开始起了微妙的应化,似乎不再那么从容。忽然,他飞快地冲进校园,看到老者正在标本室里,身边围了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学生。老者终于出来了,巴迪急迎上去,说,如果明天早上你叫我三声听不到答应,请你多叫几声,或许是我睡着了。老者微笑着说,我一定会的。
夜幕将临了,巴迪先生披上外套,熄灭了车内的灯,走进黑暗中。夜色里只看到车灯的一线亮光,然后是无边的,长久的黑暗……
天亮了,远处的城市和近处的村庄开始苏醒,巴迪先生从洞里爬出来,伸了个懒腰,站在高处远眺。
……
看到这里我决定认认真真洗把脸,把鞋子擦亮,然后到商场给自己买束鲜花。
后来我曾经问过那位欲放弃生命的朋友,问他体验死亡的感觉如何。他说一直在昏迷中,没觉得怎么痛苦。倒是出院的那天,看到阳光如此的明媚,外面的世界如此的新鲜,大街上姑娘们穿着红格子呢裙,真是可爱。长这么大第一次发现世界是这样的美好。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是感觉世界的那颗心不同而已。
患肺癌的朋友已经作了古,记得他生前爱吃那种烤得两面焦黄的厚厚的锅盔饼。每次看到卖饼的推着小车走来,就怅然,若他活着该多好!可惜那些吃饼的人,体味不到自己能够吃饼的幸福。
为什么要活着?就为了樱桃的甜,饼的香。静下心来,认真去体验一颗樱桃的甜,一块饼的香,去享受春花灿烂的刹那,秋月似水的柔情。就这样活下去,把自己生命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设计得再精美一些,再纯净一些。不要为了追求目的而忽略过程,其实过程即目的。
(取材于苏菡玲的同名散文,有改动)
[思路结构脉络]
一、由两个朋友想到关于生命的问题
二、绝望中受到《樱桃的滋味》启迪
三、就两个朋友重新思考生命的滋味
四、生命的真谛在于享受过程的滋味
1.请从全文中选出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一句,作为本文的题记。
[解析]参考答案:
生命是一列向着一个叫死亡的终点疾驰的火车,沿途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值得我们留恋。(选择此句得3分)
注意:选择文中其他句子不得分,选择两句以上不得分。
2.通读全文,写出作者体验到了生命中的哪些“滋味”?试分析影片《樱桃的滋味》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解析]参考答案:
第一问(3分):忧郁、绝望(1分),空虚、孤独与苍凉(1分),幸福(1分)。
3.文章开头说:“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你同意这句话吗?为什么?(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