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03日:高水平大学“自考”题目例析(六)

标签:
语文自考例析 |
分类: 教育 |
【例4·2009清华大学】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尽管科技发明日新月异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大为改观(最主要的变化在“行”,实现了从马车到飞机的跨越),但人们居住的基本格局并无大变,无论是独幢住宅还是楼宇式公寓。现在仍有模仿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成套古典家具出售——既是复古,也是时尚,将其置于欧式别墅,再配上古典油画,可谓相得益彰;至于乡村风格的实木家具,其温馨简约的气质似乎更能包容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油画;当然了,与“狞厉之美”的现代派油画相协调的只能是风格冷“酷”的现代家具了。
我们据此可以大致得出结论:住宅与家具风格样式的延续性使得装饰其间必须与之协调的画作(主要是油画,也包括水彩、素描、版画等)的风格得以延续,而人们的审美习惯也因此沿袭而难以被彻底颠覆。只是,名画多锁于豪门深院,行画多置于中产客厅,而名不见经传的佳构或许正悬于寒士的阁楼。
对传统油画过气与否的分歧还在于:同是“海归派”,带回国内的见闻却迥异——美国的艺术教育根本不教什么素描、写生、人体结构,只是鼓励学生们肆意涂鸦;俄国的美术学院至今保留着完整、严谨的俄罗斯画派的写实基础训练课程;欧洲一些完全按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创作方式复原的艺术工作室声誉日隆。而在中国,既有陈逸飞、靳尚谊等人的写实油画的天价拍卖纪录,也有深圳大芬村创下全球行画市场60%份额的商业奇迹。
在我看来,传统绘画方式的继承者往往不像那些野心勃勃的叛逆者那样追求惊世骇俗的轰动效应,作画的动力多源于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他们追慕大师,不抱超越之心,但求臻于化境。由于心境淡泊,反倒不乏自出机杼、别开生面者。
所附油画的作者徐文华君,与陈逸飞、陈丹青、夏葆元等同为80年代赴美的上海画家,在纽约这样的现代大都市生活了二十多年,却从未间断过写生。
画面中的秋景即取自纽约中央公园(见图),左侧凸前的青灰色树干与背景中林木的黄绿色形成虚实与色调上的对比,色块和线条显然经过画家的简约处理,可见其研习俄罗斯风景画大师列维坦的心得。构图则大胆采用了风景画中少见的正方形,沉稳大气,可视为画家对印象派宗师塞尚的致敬。然而,晨曦透过薄雾弥漫的秋林,整个画面给人以静穆中蕴含生机之感,这种淡淡的诗意却无疑又是东方式的。
[思路结构脉络]
一、①传统油画为何魅力犹存
二、②居住格局容纳古典油画
三、④传统油画得到广泛传承
四、⑥赴美上海画家坚持传统
1.“式微”出自
[解析]参考答案:“式微”一词出自《诗经·国风·邶风》,意指事物的衰落。(《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诗:“天渐渐黑了,为什么不回去呢?若不是国君的缘故,怎么会身披露水之苦!天渐渐黑了,为什么不回去呢?若不是国君的驱使,怎么会在泥泞中辛劳!”式:作语助。微:昧,黄昏。式微,字面的意思是,天就要黑;可引申为指王室的衰微。现多指衰落,无足轻重。)
2.写出2个文中出现的与“架上油画”意义相同的词。
[解析]参考答案:传统油画、写实油画。(此外还有:古典油画、具象油画。)
3.解释传统油画风格得以延续的原因。
[解析]参考答案:传统油画家的勤勉、传统绘画方式的继承者作画动力源于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心境淡泊使得自出机杼、别开生面的作品层出不穷。
更好的回答:
传统油画风格得以延续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住宅与家具风格的延续使装饰油画必须延续风格,与之协调,人们的审美习惯因此沿袭而未被彻底颠覆。传统油画在教学上得到传承,在市场上得到认可。
另一方面,传统油画的继承者身居闹市,心境淡泊,源于热爱,体察自然,练习基本功,持之以恒;他们追慕大师,潜心虔敬地研习大师,追求化境,不乏创意独到的杰作。
4.解释“这种淡淡的诗意却无疑又是东方式的”的含义。
[解析]参考答案:徐文华君的油画虽然有西方油画的影响,但画面给人的静穆中蕴含生机的感受,是符合传统油画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传统的审美习惯的。
更好的回答:徐文华君的油画虽然受到西方传统油画大师的深刻熏陶,简约沉稳大气,但画面给人的静穆中蕴含生机的感受,则毫无疑义地传达出中华民族“画中有诗”的文化传统特征。
【例5·2009清华大学】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终于公元846年(唐武宗会昌六年),活了74岁。经历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六朝。无论当时,无论后世,谈及这位诗人,离不开以下三点:一,他在诗坛领袖群伦,推动潮流的地位;二,他在朝野引起轰动,遐迩知名的程度;三,作为诗人,他在当时中国人之大多数心目中的无与伦比的尊崇,非同凡响的声望,他的粉丝,可以说是举国上下,遍地皆是,大江南北,无处不在,这也许是最值得大书而特书的中国文学的“白居易现象”。
他的朋友元稹为他的诗集《白氏长庆集》序中,这样写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道。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中,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明人胡震享的《唐音癸签》一书中引《丰年录》:“开成中,物价至贱,村路卖鱼肉者,俗人买以胡绡半尺,士大夫买以乐天诗。”白居易的一首诗,竟可以换来一条胖头鱼,一方五花肉,我估计当代诗人的作品,怕难以卖出这样的高价来。所以,我一直认为,白居易大众化的文学追求,和白居易诗歌的大众化现象,是特别应该加以研究的对象。因为与之相对的文学小众化,文人的小圈子化,贵族化,雅痞化,老爷化,使得文学脱节于现实,疏隔于生活,陌生于人民,淡漠于民众,再这样下去,不但换不来鱼,换不来肉,被人唾弃,视作敝屣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为什么要研究,因为在唐朝,中国文人的作品,其传播的范围,速度,方法,手段,都是极其有限的。然而,白居易能够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来无限的局面,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被他同时代广大公众所追捧,千载以来被更广大公众所认可的成功者。
“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日者又闻亲友间说: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传为准的。其余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仆恧然自愧,不之信也。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伎。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到通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复何人哉?’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我很纳闷,唐代一没有作协,二没有诗刊,三没有朗诵会、演唱会,四没有立体的、平面的媒体鼓吹,五更没有好事之徒、乌合之众,炒作什么排行榜,名家榜,成就榜,畅销榜,起哄架秧子,赔钱赚吆喝。然而,白居易的诗,竟弄得连政事缠身的将相王侯,深居九重的嫔妃宫娥,也被他的诗声文名,为之倾倒。不能不看到没有现代传播手段的唐代诗歌,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大,群众反应之广,舆论呼应之热,简直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因为一直到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白居易死后约二百年,一个叫毕升的技工,才发明活字版印刷。在此以前,雕版印刷书籍,数量有限,然而,尽管如此,白居易,还是成为中国最受欢迎,最有读者,最具广泛影响,最拥有知名度的诗人了。那时的读书人,要是手里不拿着两册白居易的书,要是嘴里念不出白居易的诗,就是缺乏格调,赶不上时代的落伍者了。
据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卷二载:
而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白居易竟有如此热爱其诗歌的追星族,简直令人叫绝了。“荆州街子葛清,勇不虏挠,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成式尝与荆客陈至呼观之。令其自解背上,皆能暗记。反手指其去处,至‘不是此花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又‘黄夹缬林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缬窠锁胜绝细,凡刻三十余处,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也。”说实在的,古往今来,中国诗人何止千千万万,但从来没有一位诗人的粉丝,追捧到这等程度者。
打开整部中国文学史上,与大众如此呼吸相通,生息相关,声气相连,心神相交的文人,还真是很少见有与他相匹敌者。所以,对于我等身在其中的,已经进入21世纪的中国文坛来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读小说的人,比写小说的人少,相较之下,就不免感到相当败兴,相当沮丧,相当打不起精神来呢!
[思路结构脉络]
一、①白居易是中国大众化的典型诗人
二、②盛赞中国文学的“白居易现象”
三、③元稹描述白居易诗当时广为传播
④白居易大众化文学追求值得研究
四、⑤白居易在有限空间创造无限局面
⑥元序中列举白居易粉丝众多现象
⑦白居易诗在唐广泛传播不可思议
五、⑧技术也没能限制白居易的知名度
⑨白居易能得到上下拥戴绝无仅有
⑩古往今来无诗人被追捧如白居易
六、⑾对照现实中国文坛状况抒发感慨
1.解释“白居易现象”。
[解析]参考答案:在传播途径与条件远不如现在的唐代,白居易的作品流传范围极其广远,赢得无语伦与的尊重,拥有钦佩得五体投地的粉丝。
2.唐宣宗诗中“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的“文章”指什么?
[解析]参考答案:唐宣宗诗中的“文章”,就在唐宣宗诗中,“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他不是唐宣宗创造的文章,而是宣宗提到的白居易的诗——《长恨歌》《琵琶行》。
3.段成式《酉阳杂俎》中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在原文中的依据是什么?
[解析]参考答案:段成式《酉阳杂俎》的记载为证:葛清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诗。段成式曾与陈至呼葛清以观之。令自解背上,葛皆能暗记。“反手指其去处”,至‘不是此花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又‘黄夹缬林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缬窠锁胜绝细,凡刻三十余处。”所以,陈至概括为“白舍人行诗图”。
4.文章说“与大众如此呼吸相通,生息相关,声气相连,心神相交的文人,还真是很少见有与他相匹敌者”似乎另有感慨。作者感慨什么?
[解析]参考答案:进入21世纪的中国文坛,文学变得浮躁,作者失去了与大众呼吸相通、生息相关、声气相连、心神相交的良好传统。这导致优秀文学的本源几乎消失,难以产生当初的白居易粉丝式的粉丝,不能形成繁荣的文学局面。
【例6·2011“华约”联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地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电灯非常地暗,读书是不可能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
“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么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做!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他?反正我是计划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是得意扬扬而去;打人是件舒服事,从人们的兽性方面看。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那自然我也想到了。我打他,他必定打我;我必定失败。可是有一层,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就是真还了手,把我打伤,我,不全像那小子那样傻,会找巡警去。至少我跟他上警区,耽误他一天的工夫(先不用说他一定受什么别的惩罚),叫他也晓得,打人是至少要上警区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地。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地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请注意,这里他很巧妙的,去了一个‘敢’字!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哦!”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背景知识]“五九”指“五九国耻”。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以后人们把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另有以日本提出的最后通牒日期5月7日为国耻纪念日。
[思路结构脉络]
一、张丙经常到茶馆发议论
二、张丙结论是中国人无望
三、这一晚张丙笑说打架事
四、五九促使张丙伤感转变
1.下列对小说有关人物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
A.主人公张丙虽然身体瘦弱,但他深受《七侠五义》之类武侠小说的影响,因此,在关键时刻,他也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B.虽然张丙有着很充分的理由,但他打了别人一嘴巴之后还是有些难受,毕竟是一个知识分子,他觉得这种做法不妥当。
C.张丙最值得人们称道的,不是他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而是他敢于行动的果决,在那个时代,仅仅发牢骚是不够的。
D.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虽然与张丙十分熟悉,但“我”只是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本身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与个人情感。
E.小说中打小孩子的人,是一个十足的洋奴形象。虽然是从张丙口中说出来的,但也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之一,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解析]参考答案:A.2分,B.1分,C.0分,D.2分,E.0分。(A项相关文句: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选项所说张丙帮助孩子的原因不符合文意。B项相关文句: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地央告他们:踢他!踢他!——选项所说张丙难受的原因不符合文意。D项相关文句:“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哦!”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选项所说“‘我’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与个人情感” 不符合文意。)
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
A.小说重点批判与反思的是仗势欺人的国民劣根性和洋奴心理,这与鲁迅等人所表现的启蒙主义精神是一致的,在当今时代,启蒙精神也仍然是需要的。
B.老舍的小说有着非常突出的幽默风格,《五九》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老舍的这一创作特色,幽默风趣,令人捧腹。
C.老舍的小说大多取材于下层市民的生活,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篇小说也同样体现了他的这一创作特色。
D.小说一开始,作者就描绘了主人公张丙身体瘦弱、好喝茶、爱发议论的形象,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丰富人物的内在精神。
E.小说最后,当张丙得知今天是五九之后,没说“中国人没希望”,也没有喝那么一碗茶就走了,既是点题,又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解析]参考答案:A.1分,B.0分,C.2分,D.0分,E.2分。(A项“小说重点批判与反思的是仗势欺人的国民劣根性和洋奴心理”不恰当。B项“《五九》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老舍的这一创作特色,幽默风趣,令人捧腹”不恰当。D项“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丰富人物的内在精神”不恰当。)
3.阅读文中画线部分,说说张丙表现出了哪些异于平常的言行,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解析]参考答案要点:①“他笑了笑”;“打架来着”。②正是在对人物反常举动的疑惑中,作者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以人物自身的反常表现为线索,可以更自然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具体回答:
茶馆的环境一如既往,甚至比以往还差些。可张丙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发牢骚,“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张丙“出我意料之外”地“笑了笑”,脱口说出“打架来着”这让“我”吃惊的话,并且斩截地用“我!”回答了我的惊愕。
作者这样描写张丙异于平常的言行,简捷巧妙地推进小说的情节,在上文的铺叙中突起波澜,使读者在疑惑中产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作者这样描写,还反映出小说人物情感的变化,开启了进一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小说主旨的大门。
4.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参考答案要点:对话的手法。小说大部分由对话构成,真实而亲切。善于运用人物的对话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
具体回答: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艺术表现手法。茶馆的场景,主要由张丙的独白和张丙与“我”的对话构成;“打架”的故事,全由张丙述说,其中也还包含着洋仆的语言。
小说中的语言描写,高度生活化,真切朴实,令读者觉得真实可信。语言描写,很好的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感情,展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5.在你看来,小说中的张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是怎样评价的?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参考答案要点:
观点一:这是一个爱国的下层市民形象,他从好发议论,到敢于出手,直到在“五九”这一天的伤感与若有所思,正是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作者对这一人物是肯定的。小说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正在觉醒,中国的未来是有希望的。
观点二:这是一个只会发牢骚,却不敢起来斗争的弱者形象,虽然他也对打小孩的人表现出了打抱不平的勇气,但并没有投入到民族解放的实际斗争中。作者对他是持批判态度的,这也是作者启蒙主义精神的体现。
具体回答:
张丙是一个处在觉醒中的爱国的下层市民形象。他富有正义感,平素好发议论,虽然多是失望和牢骚,但也反映出对现实的关注和对国事的期待。他敢作为,也相当机敏,敢于果断出手保护受欺负的孩子。他有着朴素的民族感情,为受到洋奴的欺侮而痛苦伤感。“五九”国耻日这一天,在满街“打倒帝国主义”口号的感召下,产生了思考,获得了动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作者对张丙这一人物形象持肯定态度。小说表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正在觉醒,中国未来的希望寄托在民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