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07日:十二年高考优秀文选(六十一)

标签:
2006高考四川作文 |
分类: 教育 |
十二年高考优秀文选
(六十一)2006年四川卷
【文题】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例文一】
你从远古走来,春风化雨之时,你浸透多少那原始的绿意的生气?
茫茫天地之间,你奉献了几许绿意?漫漫古今一路,你奉献了几许乡情?我敢说,几千年来,只有种入《诗经》里的杨柳,才会有这般绿意,这般乡情!
不是吗?听,一位征战的年轻人,站在家乡的小路旁,他望望天空,看看大地,俯视屋门口的几颗柳树,发出了这样深沉的悲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依依,是杨柳的乡恋;那霏霏,是战士的别泪。杨柳啊,你为什么会勾起古人对乡情的冲动?
你从大唐走来,春花烂漫之时,你镌刻人生的轨迹。
记得,诗圣杜甫在他的《吹笛》诗中,就曾向世人反问过这样的话:“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他想要回去,抚摸家乡的柳树啊!我知道,杜甫的乡思,无不是因为故园的杨柳而触发。
豪放飘逸的诗仙太白,在他《塞下曲》诗中这样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他埋怨塞外五月天还在下雪,让人看不到春色,看不到杨柳。这样的埋怨,平添了旅人的乡愁啊。难怪杨柳会为大诗人们瞩目。
我不敢相信,在巍巍巴蜀大地上,为何大唐人会轻诵起“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般多情的山歌?难道从《诗经》里诞生的浓浓乡情,竟然会被这淳朴率真的民风所替代?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瑰丽,难道还不能道尽春天里杨柳的飞扬?
我不敢相信,在漫漫长安古道边,为何大唐人会吐露出“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般愤懑的诗章?难道从《诗经》里发芽的浓浓乡情,竟然又会被这深邃忧愤的情愫所置换?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颤音,难道还不能写完春天里边塞杨柳的深沉?
你从大宋走来,春月圆缺之时,你反射命运的征程。
我不敢相信,在繁华的京都远郊外,为何大宋人会苦唱那“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般伤感的哀歌?那“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的亮丽,那“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清新,难道还不能描画春天里杨柳的神韵?
我不敢相信,在阴冷的黄州江水畔,为何大宋人会悲吟那“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这般悲苦的情调?那“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的超然,难道还不能摹写春天里杨柳的洒脱?
我问诗经,问唐诗,问宋词,问生长情意的杨柳。
我问乡思的缘起,问伤感的缘起,问怨情的缘起。
蓦然回首,杨柳依依,万条绿绦……
今人不见古时柳,试问杨柳几许情?
【简析】这是一篇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较深文学功底的散文。作者利用“问”这个题目所提供的平台,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调动平素积累,在古诗词中的“杨柳”这个意象上大做文章,表现出过人的才情。本文虽然沿着“远古”“大唐”“大宋”三个朝代的时间顺序推进,实际上,在对“杨柳”的品读上,却是从“乐与悲”或者说“有情与无情”这两个主体层面上展开的:第一个意象主体层以《诗经》为代表抒写杨柳的乡情、乡恋;第二个意象主体层以唐宋诗词为代表抒写乡愁、乡思。第一层虽有悲吟却终是留恋,第二层虽难免多情却终化作忧愤。两个意象层在情感上有联系,亦有纠葛。从人类情感上来说,有欢笑便有眼泪,人生无常;从诗歌创作上来说,有意象便有多意,独有会心。作者引用了大量古诗词名句句篇,将“天有斗转星移”“人有悲欢离合”的至理诠释得浪漫且深情。于幽微之处发问、感叹、叙写,对“杨柳”这一传统意象作现代人的感悟与阐释,将一首首裹挟着历史风烟的老歌唱给当代有情有意的人们,构成本文最为感人的新意——我在人间,我恋于情。
【例文二】
“我现在是中学生啊,为什么被当了成摇钱树?”
那是三年前,我就开始生出的疑问。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一个在偏远山区生活了十多年的我,一个在当地小县城就读初中后,参加高中升学考试名列全市第一的我,一夜之间,竟然有机会被省城一所响当当的国家级示范高中“请”了过去,进入名校班学习!
岂止是这一点?
与其他同学相比,我还有三点不菲的特殊待遇:一是我在这里高中三年学习的所有学杂费全免,二是学校每月补助我200元生活费,三是如果我考上清华或北大,学校还会单独给我1万元奖金。
猛然间,我下意识地感到一种疑惑:咋啦,我成了全家人的摇钱树了?
当然,我心里也有一丝喜悦。
毕竟,我的家里太穷了。当时,到家里来“访”我的那位省城下来的老师,就曾当着我父亲的面,对我极为诚恳地说:“你只有跳出这穷山沟,跳出这小县城,到大城市去,到名校班去,才有前途,才有为你父母创造财富的机会!”
原来,我到外面去求学,不仅有美好的未来,就是现在,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也可以提前为辛勤的父母换来一些财富。
这,就是我离开故土、选择名校的理由吗?
于是,我带着这样的疑问,也带着这样的欣喜,在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父母的陪同下,乘坐时速为 100码的高速汽车,顺利地走进了这所巴蜀名校,开始了我非同寻常的高中生涯。
是的,这里的环境太具有新鲜感了。教室,操场,阅览室,游泳池,跟我在电视里所看到的那些大学有什么区别呀!这里虽然说不上富丽堂皇,可也幽美,簇新,大方,气派,令人激情澎湃。
“我要在这里寻觅到父母期盼的一切,
我要在这里获取老师承诺的一切!”我暗暗发誓。
为了期盼,为了承诺,我必须像孔老先生那样“韦编三绝”勤奋学习,更要发扬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精神,保持我学习领域的绝对优势。
然而,学习一段时间下来,我苦恼了:这里的老师,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导师;这里的同学,更是“不拼哪会赢”的对手。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隐型地镌刻着“竞争”“竞争”“竞争”的字样!
霎时间,我的大脑缺氧了。不,我要静下心来,补充新鲜氧气,为期盼,为承诺,激流勇进。
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寒窗苦读,我的成绩继续保持在模拟考试全市前三甲的绝对领先地位。
于是,我欣喜若狂——我父母的期盼,学校的承诺,我的未来,都不是梦!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原来,像我这样由学校从外地“挖”进来的一流尖子学生,哪止是一个两个?我们班,甚至我们学校,不少优等学生都是学校用钱“请”进来的呀!
现在,我坐进考场,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我苦恼,我疑惑:难道学校和老师只有用这种手段,从全省各地“挖”来一流尖子生,才能为学校带来良性发展,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突出的经济效益吗?难道你们“挖”来像我这样的尖子生,仅仅是让我们成为父母的摇钱树吗?难道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中学生的心灵,不就是过早地被你们“挖”而被扭曲的吗?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只希望那苦口婆心“请”我们到校优惠读书的老师们,你来向学生、向家长、向社会作正面回答……
【简析】这是一篇直指现实,思想深刻的文章。作为一名被“请”被“挖”来的学生,作者对名校争抢优秀生源的问题提出异议。文章由两个主体层组成:第一个主体层,写自己三年前的被“访”和三年中的学习;第二个主体层,写今天自己终于了解事实真相,进而反思。第一层是三年前的喜悦、困惑,第二层是今年的苦恼、质疑——作者的态度由相信到怀疑,情绪由激情澎湃到愤愤不平,这也正是作者由幼稚到成熟、由感情到理性的过程。其实,文章的深刻性还不止于此。昔日,我们涉世未深,对很多问题懵懵懂懂;今日,经过一番被“挖”的历程,大脑缺氧,心灵扭曲;未来呢?作者没说。如果我们联想到不少高分考生升入大学后无所事事、空虚失落甚至不思进取的报道,这种“催生”的可怕后果便显现出来了。由此可见,作者对争抢优秀生源这一现实做法的怀疑,是含有其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的。这种潜在的预见,更见其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