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古代诗歌阅读集锦
【例1·2010四川大学】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名为“题沈君琴”的诗,其内容如下:“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请自由发挥,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看法。
【译诗】
题沈君琴
苏轼
如果说琴弦可以发出声音,
那为何把琴放在匣中时又听不到声音了呢?
如果说发声的奥妙在手指,
那为什么不到您的手指头上去倾听琴声呢?
【备考答案】表面看诗人是在做“十万个为什么”式的天真提问,实际是无疑而问,表达出较为深刻的辩证思考,形象地揭示出一个道理:任何事情“有声有色”的成功,都是主观努力作用于适当的客观条件的结果。
【例2·2010清华联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并对诗歌进行赏析。
【译诗】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陆鸿渐虽然只是移居到城边一带,
去那里也要穿过种植桑麻的小路。
看到他最近种植在篱边上的菊花,
现在到了秋天还没有开花和着蕾。
敲门静静地连狗叫的声音都没有,
于是试着去向西边的邻居家询问。
邻居回答说这家主人又去山里了,
每每要等到太阳西斜时才会回来。
【备考答案】这首诗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净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了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细节事物,描绘了一幅隐士居所的画面:靠近城边,桑麻环绕,小径相通;篱边种菊,尚未著蕾;篱门关闭,寂静无声;主人外出,邀游山林。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流畅洒脱。
【例3·2009清华大学】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是杜甫的传世佳作之一,请根据你对杜甫的了解并利用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对这首诗歌加以阐释。
【译诗】
旅夜书怀
杜甫
微风轻轻吹动大江岸边的细草,
桅杆高高的小船月夜孤独停泊。
星斗晶莹,垂望原野平坦开阔,
大江涌动,载着月光向东流淌。
我的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卓著,
虚居官位原应年老多病就退休。
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像什么呢?
真像天地间飞翔的一只沙鸥呀!
【备考答案示例】这首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
诗前半描写“旅夜”景象,景中有情。
首联写近景,展示诗人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般渺小,像江中孤舟般孤寂。
颔联写远景,平野辽阔,大江浩荡,星月灿烂,反衬出诗人孤苦无告,颠沛流离的处境和心境。
诗后半“书怀”,抒发情怀。
颈联含蓄地用反话书怀,文章盖世,声名卓著,却不能施展,反被以老、病的借口排挤,也因此沦落到今日漂泊孤寂的地步。
尾联即景设喻,水天空阔,沙鸥孤飞,人似沙鸥,转徙江湖。借景抒情,字字含泪,感人至深。
【例4·2009中国人民大学】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⑴这是杜甫的一首送别诗,诗风沉郁而凝重。以送别为主题的诗很多,请你默写一首离别诗,并写明题目和作者等信息。
⑵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译诗】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孩童时代就结下的亲情已历经四十年,
这中间分别后彼此消息不通两相茫然。
更牵挂着今后相会不知能在什么地方?
这次意外相逢竟然在匆忙的告别筵间。
眼前不安分的桃花怎么竟然红似锦缎,
生来就怀恶意的柳絮也白得超过絮棉。
剑阁南侧的春色还做出这种无端安排,
触忤离人心绪偏要展现在这酒筵旁边。
【备考答案】⑴略
⑵这是一首送别诗,体现着杜甫诗歌沉郁苍凉、迂曲顿挫的特色。
诗歌前四句写送别之情。
首联平平道来,交代原委。童稚情亲,四十年隔绝。
颔联逆挽因果,掀起波澜。正因忽漫,更为后会忧。
诗歌后四句写别时之景。
颈联突然跳脱,转笔写景。烂熳春景,却令人生厌。
尾联倾诉缘由,绾合全篇。春色无赖,因此时离别。
这首诗有两处艺术特色最为鲜明。
一处是内容与形式高度协和统一。诗歌颔联逆挽,颠倒次序,用上句突插的揣想带动下句绾接的原因。在诗句波澜中把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处是全诗跌宕迂曲,却又丝丝入扣,脉络贯通。颈联写景,看似突兀,美好春色也变成了“不分”“生憎”和“无赖”。而这一切,到诗的结末“酒边”豁然开朗:全是因为别离呀!而这也与前半的“别筵”绾合。春色,成为后会无期,离怀难舍,对景伤情的纽带。
【例5·2011“华约”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清平乐
辛弃疾
校检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校检山园:校检,这里指游览。山园,是作者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后在带湖新建的一座宅地,因在山旁,故自称山园。这首词约作于淳熙十一年。②社肉:祭神用的肉。③床:指“糟床”,是一种榨酒器具。
这首词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两个字?请指出,并说说你的理解。
【译词】
清平乐
辛弃疾
山园里松竹长势茂盛遮云蔽日,
经历过许多事情今天已很满足。
拄着拐杖到东家去分祭神的肉,
糟床头上那清香的酒刚刚酿熟。
西风吹着山庄内梨枣都已成熟,
孩子偷偷走来手里拿着长竹竿。
千万不要派人惊扰得他们离去,
老夫我要静静地躲在一旁闲看。
【备考答案】这首词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两个字是上片的
“足”字和下片的“闲”字。
我理解,这两个字里包含着诗人的两重心情。
一重是年事已高的诗人在抒发胸臆。在松竹茂盛,梨枣秋熟的山园中,过着分肉酿酒的农家生活,看儿童嬉戏,享邻里和睦的闲适与满足的心情。
另一重是壮心不已的诗人正话反说。“足”即“不足”,表达被罢官后壮志难酬的心情;“闲”即“难闲”,表达无端被闲置,无所事事中愤懑无奈的心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