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17日:十二年高考优秀文选(五十四)

标签:
高考写作2006浙江 |
分类: 教育 |
(五十四)2006年浙江卷
【题目】
【例文一】
老屋不老,只因其外形而称其为老了,八十四个春秋不仅使得她白发苍苍,也在她的心头上刻上了历史的沧桑。
女人老了,开始自责自己再也不能劳动,自己成了累赘,可女人似乎忘了,就是在这老屋里,她曾养育了多少儿女。
在这老屋里,曾有五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而这几个小生命都是在女人的爱抚下成长的。那时的女人很忙,奔前跑后,可她不疲倦,她快乐于这种工作。
儿女长大了,外出了,成家了,房子空了,女人也老了。女人认为自己不中用了。直到小儿子把这两个宝贝孩子送到老屋。
老屋又热闹了,孙子孙女的欢声笑语一度填满了老屋的空虚,也年轻了女人的心。可是,在女人疲倦之前,孙女以及孙子又要外出求学了。女人虽然不舍得,可还是乐呵呵地将要用的瓶瓶罐罐装进孩子的包里。之后,女人又落寞了。
也许是岁月作弄人,也许命运根本就是这样,离去的孩子带走了老人的欢快。寂寞的心灵开始像孩子一样期盼着被关爱,女人终于开始承认自己老了。她的心只有在孩子回家看望时才会苏醒。
老屋要拆迁,可女人不准,她说要它陪伴走完一生,她不离开老屋,因为老屋曾陪伴她走过大半辈子。
可后来,女人同意搬家了。原因是孙女儿的话。她不接受儿女的请求,
女人一直都在埋怨自己一辈子毫无功绩,除了拉扯大几个孩子,其余的都不沾边。可孙女却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作用。女人的一生都在为孩子奔波,这是女人的功绩,这是她的价值。人需要有价值,女人做到了。一生的忙碌让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她的梦想达到了,现在是她安享晚年的时候了。
也许我的故事还没讲完,老屋并没有拆,女人则有儿女相伴。女人是我的奶奶,这个劳碌一生的人现在可以安详地欢度晚年了。她总是对我说:“人活一次不容易,要不断努力拼搏自己的理想,适当地休息也只是为了更好的努力。”
别让心跳乱了节奏,而让生活变得不自由,愿所有人努力生活,一起去解开萦绕心头的寂寞。有始有终,奋斗拼搏,准备就绪进入下一个世纪。
生无所息,创造生活;生有所息,只为更好地生活。我会努力,实现老屋里那个女人的梦。
[简评]这是一篇耐人寻味、入情入理的散文。文章将奶奶的一生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来表现:第一层叙写奶奶因儿孙而坚持半生的忙碌与落寞;第二层叙写奶奶晚年在孙女劝说下的休息与享受。第一层将一个女人生无所息、创造生活的过程展现得真实可感,反映了中国许多老人的生活现实;第二层将晚辈们对父辈、祖辈们生有所息、安度晚年的劝慰抒写得富于哲理,既表现出理解、体谅、感恩等意味,也表现出面对生活应持有的智慧。对于曾经无所息的一群人,他们终该有所息;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我们,适当地有所息是为了下一次的无所息。作者在“我”和奶奶的相互教育和抚慰中表达对“生无所息/生有所息”这个话题的看法,认识全面,领悟深切。不仅在思想方面,同时也在语言表达等方面,本文可称考场作文中的力作。
【例文二】
阳台的边缘,城市正退潮,打着惬意盹。
日子是织布机上的布,一片片滑下,又一片片接上。
日子也如蝶,每天从墙上飘落,幻化成粉,弥漫在每一个鲜嫩而生动的角落。
脊背上,岁月的鞭子愈抽愈紧,而一场又一场的忙碌也是接踵而至,压抑着你的生活。
在经历了无数的“忙”之后,你的身心都会倦怠,那么就忙里偷闲,寻找一方宁静的水土,小憩一下,恢复元气,等待迎接下一场忙碌。
李乐薇为自己搭建了一座“星星点点,飘渺的空中楼阁”,让自己的心有停歇的地方;陶潜在南山旁筑了间小屋,篱下种满菊花,于是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份闲逸。我们也要为自己的心造一间房子,开一扇小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小累的时候,请停下你行走的脚步吧。让自己平躺在草地上,闭上眼睛,感受着风穿过的声息,想像着南来北往的风把你一切的烦恼、劳累都吹散了。而你就只要沐浴阳光,享受生活所赋予的快乐与惬意,打一个盹。然后一身轻松地继续行走在人生的征途上。
在杯子中放几根茶叶,用滚烫的水冲下去,原本卷曲的茶叶在水的滋润下,舒展开四肢,渗出淡淡的绿色,渐渐地,茶香四溢,沁人心脾。品一杯香茗,听一曲轻快的歌,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搬一张躺椅躺在阳台上,吮吸着阳光的精华,让身体和心灵都打个盹,忙里偷着乐一下。
可以调饰一些小的细节,并把它们一点点积累起来,慢慢地开始在细节中感受生活闲逸的芬芳,从张开的毛孔渗入血液,并随着血液流转于全身,让每一个细胞都可以享受一份惬意。而这些细节并不会打乱你人生的步伐,只是偶尔放慢你前进的速度。
用灿烂的阳光,翻飞的翔歌和悦耳的鸣声酿一坛天堂之酒,与生活干杯,享受这一份微醉的感觉,仿佛灵魂游离的感觉。酒的醇香、甘冽的烈性,自然也是生活所蕴藏的味觉。
倦了吗?累了吗?给自己一个时间,坐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
春天还未完全退去,夏已经在三公里外的竹林起风了。趁着这一个时间的空隙,打一个惬意的盹吧!
[简析]这是一篇感情丰富、思想深刻、行文洒脱、文采飞扬的考场作文。作者表达“生有所息”的思想,将文章主体分为两层:第一主体层通过开篇一系列关于不得闲的诗意抒写,来推出现代人“应有所息”的思想;第二主体层进一步教育现代人“怎么息”,即用什么方式放松自己,享受人生。第一层指出病症,第二层开出药方,启人心智。本文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后半部分。作者从安顿身心和调饰细节两个方面为现代人指出一条生有所息的道路,展示人生应该享受的那一种结果。深刻的思想再加上如诗如歌的语言,读来不仅如啜香茗,亦如饮醍醐,令人受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