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02月03日:作文命题基本规律(二)

(2012-02-03 23:32:27)
标签:

高考

北京

写作

分类: 教育

北京市十年(2002—2011)高考作文目所揭示的

 

 作文命题基本规律(二)

 

 

 

【2005年·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第题】

以“说‘安’”为题作文。

“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

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我的认识]这是一则给标题作文,“说‘安’”是提供给写作的原点。

 这个标题有点儿新奇。大约因为北京市连续三年都以一个双音节的词语作为作文题目(算上2001年全国卷的“诚信”,已经连续四年),为了稳中求变,所以标题采用了两字短语。

对作文题目的解释语,应该是用以圈定范围的。可是这个圈定让人费解。是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等意思,还是“安定、安全、安宁、安逸”等含有“安”的意思?“安于……”就更莫名其妙,这是“安”含有的意思?既然标题是“说‘安’”,那就照理要以“安”为议论核心,可是“安于现状、安于怠惰”等,怎么以“安”为核心来“说”?也许不是不可以,但这圈子实在是够弯弯绕的了。“字数不少于800字”,词语累赘了。

[题目期望]用“安”字组一个词语,以这个词语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2006年·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第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要求作文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我的认识]这是一则给标题作文,“北京的符号”是提供给写作的原点。

“北京的符号”是一则需要解释的标题。题目给出的提示性材料也对此做出了精彩的解释。

开宗明义,“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用定义诠释了“城市的符号”。作文题目的原点十分清晰。

接下来,又用举例子的方式,多角度、有层次地解释“北京的符号”,层层涟漪,由原点向外扩展,省略号更为考生延展出“自由、个性和创意”的广阔空间。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进一步从时间上开拓了原点辐射的维度。

最后一句“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有力的话语,加重的字符,独立的段落,更如同响亮的鼓角,激励考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

2006年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第,为业内专家交口赞誉,称这道题目为高考作文史册中的“北京的符号”当之无愧。

精当的作文题目,也促进了作文阅卷水平的提升,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在《2006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命题总体评价》中写下了绚丽的一笔:

说苏轼是北京的符号,听起来似乎荒谬。当北京人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浅尝辄止、自以为是、不求甚解的时候,石钟山下的苏东坡就可能成为北京人仰慕的一个符号了。说司马迁是北京的符号,听起来似乎荒谬。当北京人迫于种种压力失掉了尊严和信仰的时候,“天地苍茫一根骨”的司马迁就可能成为北京人仰慕的一个符号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北京的包容与大气,又有什么绝对永远不能成为北京的符号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都可能成为符号,而让它们真正成为某种符号,必须仰仗的则是写作者卓越的思维。 

没错,我们的写作,就是要培养学生“卓越的思维”,而不是“平庸的思维”。

现在看来,这份“评价”也还有认识上的局限,只在是不是“北京的符号”这一界面内思辨——这也是“作文常识观”的一种反映吧?

[题目期望]阅读下面的材料,要求作文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