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201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㈣
(2011-12-29 17:01:49)
标签:
2011高考解析语文浙江 |
分类: 教育 |
2011年浙江省高考
语文试题解析㈣
三、古代诗文阅读
[2011年浙江课标卷]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文言文阅读备考要点]
①文言文阅读题目是知识积累和推断能力的综合考查;
②文言文阅读最重要的前提环节是一般性读懂文言文;
③知识积累三要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④文言知识积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文言实词积累。
[文本阅读要点]
①文本阅读的重点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不重要;
②备考复习中,要看需要,读文本是巩固文言实词的重要手段;
③考试中,是否读文言文的文本,要根据自己和题目需求确定。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①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②。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③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
【注】①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②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③佗:他。
[译文]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年,搬家到魏州的昌乐。(张文瓘)幼时父亲就去世,他侍奉母亲、兄长,以孝敬母亲、友爱兄长闻名。贞观初年,(他)考取明经博士,补任并州参军。当时李勣是长史,(李勣)曾经感叹说:“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李勣升迁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都为李勣饯行,李勣用佩刀、玉带赠给属僚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文瓘。文瓘把心中的疑问向李勣请教,李勣说:“您不要有什么猜疑。像属僚中的某人,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把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把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约束。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呢?” 李勣就极力推重引荐张文瓘。(张文瓘)又升迁为水部员外郎。当时张文瓘的兄长张文琮是户部侍郎,按照当时的为官制度,兄弟不能同时在朝廷为官,张文瓘调出京都任云阳令。多次授官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升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跟李勣同任宰相。不久任左史事。
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又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养厩马万匹,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张文瓘上谏言说:“称王的人抚养百姓,安逸就富足而且安康,辛劳就有怨言以致反叛。秦、汉时期广泛征讨四方的少数民族,建造宫室,秦朝到了二世就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百姓人口减半。所以要在国家没有动乱时提前控制处理,在朝廷没有危险时预先保护国家。人没有固定的心愿,(而)对仁有固定的希望。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高宗皇帝认为张文瓘的谏言很正确,(因而)赐给(张文瓘)缯锦百段,因为(张文瓘的谏言)裁减了几千匹马厩里养的马。
(张文瓘)改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子右庶子,又兼任大理卿。不到十几天,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的人没有怨言。(张文瓘)曾经患小病,囚犯互相吃斋祈祷,希望(张文瓘病好)马上处理政事。当时因为(文瓘)执法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后来(张文瓘)官拜侍中,兼任太子宾客。许多囚犯听到张文瓘升官调离大理寺,(人人)都落泪,张文瓘深得人心就是这样。(张文瓘)性格严正,不曾有笑容。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把事情委派给他。有时奏议移交时间很紧,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瓘讨论过了没有?”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有时(奏事人)说:“已经(和张文瓘)议过。”皇帝就说上奏的事都准奏了。
[文言实词要点]
①重点是古今词义有差异又有关联的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②要将知识积累和语意推断结合,不能单凭知识积累,也不能只靠语意推断;
③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目的是巩固相关知识并且强化聚焦判断意识;
④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根据题目要求,首先对最有把握的选项快速判断。
[2011年浙江课标卷·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明经
B.子无为嫌
C.俾其守约束
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解析]参考答案:D(对“方”的解释,不正确;应解释为:比方、比拟)
A.聚焦判断的关键词语:明经;相关知识积累:书生用甲第为相国。(《芋老人传》)
B.聚焦判断的关键词语:为;相关知识积累:嫌疑、嫌恶、讨嫌(现代词语)
C.聚焦判断的关键词语:其守;相关知识积累: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促织》)
D.聚焦判断的关键词语:时;相关知识积累: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察变》)
[文言虚词要点]
①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虚词,重点是常见虚词比较特殊的用法;
②考查的实质不是罗列虚词知识,而是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
③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判断,明确强化语意判断的意识;
④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依题目要求快速判断最有把握的选项。
[2011年浙江课标卷·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所不及
B.因极推引
C.逸则富以康
醉则更相枕以卧
D.保邦于未危
[解析]参考答案:B(“因”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所:……的(助词,用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组成名词性结构),
B.因:于是(连词),因:于是(连词);
C.以:并且(连词,并列关系),以:来(连词,修饰关系);
D.于:在(介词),于:与(介词)。
[赏析文意要点]
①考查范围是对文章中内容的全面理解,错项的误点是明确的;
②考查的实质不是赏析文意,而是逐次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
③备考中,要逐项择定选项在文中的对应域,逐一做比较判断;
④考试中,择定选项的文中对应域,快速突破选项的一处误点。
[2011年浙江课标卷·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解析]参考答案:D(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
A.相关文域: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赏析正确)
B.相关文域: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赏析正确)
C.相关文域: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赏析正确)
D.相关文域: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赏析不正确。错误点:“迁”——调动)
[文言文断句要点]
①考查范围是对浅易文言文的断句,所用材料或为独立文言语段;
②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断句只是考查一种切入方式;
③备考中,要以解读文本为主,断句标志为辅,将二者结合起来;
④考试中,要致力于对文本的解读,适当注意断句的一般性标志。
[2011年浙江课标卷·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诸 司 奏 议悉心纠 驳 故 帝 委 之 或 时 移 疾 佗 宰 相 奏 事 帝必 问 与 文 瓘 议 未 若 不 者 曰 往共筹之。
[参考答案]诸 司 奏 议 /悉 心 纠 驳 /故帝 委 之 /或 时 移 疾 /佗 宰 相 奏 事/ 帝 必 问// 与 文 瓘 议 未/若不 者 /曰/ 往 共 筹 之。(“//”可断可不断)
[文言文翻译要点]
①考查范围是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所用材料多为一卷文言选句;
②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重点是语句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备考中,要坚持直译为主,尽量将每个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
④考试中,尤其要将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准确,兼顾全句的流畅。
[2011年浙江课标卷·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⑵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参考答案]
⑴至于像你这样的才华,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关键词语:若、施、焉)
⑵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还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关键词语:抚之、无使、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