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11月22日:致北京教育考试院的第二封信

(2011-11-22 17:57:41)
标签:

高考

试题

分类: 教育

致北京教育考试院的

第二封信

 

北京教育考试院、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您们好!

   您们在 1117日的署名评论中一再表示“非常感谢您对高考命题质量的关心”“感谢您对教育的支持与关注,欢迎您的批评和监督”。这种诚恳负责的态度令我感动,催我尽力。为此,我准备分几次谈谈自己对2011年北京市高考试题和阅卷的意见。希望引起讨论和关注。

这次谈谈古代诗歌阅读。

[2011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我认为,“参考答案”在未能就最典型的例句做出具体、恰切的分析之外,把诗歌的感情归结为“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更是完全错误的。诗歌序言里说得明明白白:“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诗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对“卖饼儿”勤奋自强的赞佩之情,而更深层的感情则是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张秬、张秸的担忧和期待。

 详解如下,向命题专家请教:

 这首《示秬秸》诗,在写景叙事中语言平实如话。写景:“城头月落”“楼头五更”直接道来,没有任何修饰;“霜如雪”的比喻也很浅近。叙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就像散文一样明白。诗用七言古体,没有律诗的对仗,四换韵脚,不事雕琢,平仄兼用。这种诗歌语言,与所写的下层劳动者的生活情景高度吻合。

诗歌语言虽然平实,但平而不淡,富有独特的韵味。开篇两句写景,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多角度勾勒出凌晨空旷寒冷的环境,对卖饼儿的形象做出有力烘托,使其动作更鲜明,呼声更清晰。“歌一声”与“人未行”对比鲜明,对卖饼儿勤奋自强的赞许跃然纸上。诗歌在平实的叙述中,也不乏细节特写,“北风吹衣射我饼”,换用第一人称,诗人完全走进了卖饼儿的精神世界,一个“射”字,也就更令人感同身受。“不忧衣单忧饼冷”揣摩心态,写出了卖饼儿的艰苦和志气,为诗歌最后两句对儿子的忧虑和劝诫做出了坚实的铺垫。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第二问: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参考答案”归结出“教育内容”的两个要点,这显然是对诗歌结尾两句“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的诠释。认为只有这两句论说诗句才是“教育内容”,很不完备。既然全诗都是用来“示秬秸”的,而“卖饼儿”的形象是作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的,那么,诗序和诗歌中所陈述的“卖饼儿”的所有可贵行为,无不是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诗序说:“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的勤奋早起,“虽大寒烈风不废”的不畏艰苦,“时略不少差也”的准时敬业。都是很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所以诗人才紧接着说:“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诗歌中“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里的昂扬精神,“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里的持重心理,无不渗透着张耒对自己儿子的担忧和期待,这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我想命题专家应该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那么,为什么会认为“教育内容”只存在于论说诗句中呢?

详解如下,向命题专家请教:

北宋文学家张耒为了教育自己的两个儿子张秬、张秸写下了《示秬秸》这首七言诗。在诗序和诗歌中,张耒介绍了邻居家一位卖饼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很勤奋,在天还没亮,街上行人还没出来的五更天就绕街呼卖,即使是严寒大风也不停止,他不怕自己寒冷,只担心饼被吹冷。并且非常准时,从无偏差。谈到写这首诗的目的,张耒说:“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可见,张耒是从“卖饼儿”身上,有所警觉,以“卖饼儿”的种种美德作为教育内容来训诫自己的儿子,这两个高官的后代。

 教育的内容在诗收尾的两句进一步明确出来。“业无高卑志当坚”,张耒特别告诫张秬、张秸,要认识到未来从事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绝不能贪恋高官厚禄、锦衣玉食,重要的是要树立坚定的意志,不畏艰辛,奋发图强。“男儿有求安得闲”,张耒着重叮嘱张秬、张秸,人生在世要有追求,有抱负,要信守职业操守,持之以恒,勤勉不懈。

 一千多年前张耒的这首诗,在今天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教育启迪。作为首都北京的学生,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都比较优越,我们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并从点滴做起。社会上的攀比之风,某些“富二代”“官三代”的作为,应是我们的警戒。那些做着平凡、甚至艰苦工作的年轻人,他们那种坚忍奋斗、矢志不渝的精神才是我们的榜样。

 张耒教育儿子,特别注重效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以邻家卖饼的年轻人为榜样,从正面激励孩子,特别具有形象的启发性,而儿子引起张耒警觉的不良行为,他并没有说破。正面开导的效果好于反面斥责。

 张耒的诗歌浅近通俗、朴实真切,对卖饼年轻人的行为描述具体,细节丰富。形象饱满,褒扬赞许的感情也就十分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孩子反复诵读,会体会到更多的教益。诗歌的这种艺术感染力比枯燥大道理的说教要大得多。这对我们今天处理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启迪。

 静候回复。

此致

崇高的敬意!

                                               王大绩

                                                 201111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