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11月20日:两则值得商榷的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1-11-20 18:07:58)
标签:

高考

试题

答案

分类: 教育

两则值得商榷的

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201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采用一篇小说作为阅读文本。

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这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本文有修改)

就这一文本,给出了11-21五道题目,所有答案均有缺憾。这里只说说其中第14题: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命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这个“参考答案”①②两点就有缺漏,“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首先应该是在寓示“第9车厢”错误的可悲后果。尤其是第③点,“圆月”的“圆”象征圆满,是汉语和汉民族文化中惯用的意象;在俄语和俄罗斯文化中有没有这种含义,我们难免心存疑窦。如果没有,那“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就是命题人的主观臆想了;即使有,考生也无从知道。至多是读小说的中国人,在赏析中,与中国文化相联系,生出的主观感受。我特别询问过一位北京大学俄语系毕业的学生,他也认为“圆月”象征“圆满”,并非俄罗斯文学的惯常表达。

如是,这道题目这样回答才恰当:

这一句描写了从车窗外望,看到被甩落的第9车厢所在的备用道周边景象:“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出一派空旷、荒芜、凄冷的氛围。象征性地揭示“第9车厢”错误的可悲后果,烘托、表达了乘客迷茫、失落、无助的感情。

作为一位中国读者,我们在赏析中更可以透过冷月之“圆”,体会乘客心情。从旅游泡汤的故事结局,悟出“圆月”不圆,人心“冷冷”的寓意。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小说的主旨。

二、201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试题选用了一首清代纳兰词。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大致翻译一下: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古往今来,大好河山从来没有准定的归属。

在高亢的号角声中,战马频繁地来来去去。

满眼边塞荒凉,我能与谁交流这复杂感触?

西风萧瑟,把红枫叶子吹成一派苍老干枯。

边地往昔,凝聚难诉的愁怨应该多得无数。

曾兵刃相搏战马奔突,孤寂青冢黄昏小路。

昭君的一往深情啊,到底深到了何等地步?

似这深山落日余晖,深秋时节无边的冷雨。

22题: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命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这个“参考答案”①②两点分界不清,表述抽象,对前后句中的“深”字缺少必要的认识。尤其是第③点,“‘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能说是“委婉”吗?“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则完全搞错了对象。词下阕由“从前幽怨应无数”领起,“铁马金戈”一句,用形象具体化“幽怨”,其中“青冢黄昏路”出自杜甫名句“独留青冢向黄昏”,更是举出“王昭君”作为“幽怨”的代表。因此“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不是直接传达词人的感情,而是词中人物“幽怨”的感情。而词人的感情,是对“从来幽怨”和“一往情深”的悲悯。

如是,这道题目这样回答才恰当:

词篇结尾两句“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前一句就“情深”发问,两个“深”字连用,引发读者关注;后一句即时撷景作答,以景传情,促成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深山”中“夕照”,“深秋”的“雨”,七字四层,从时间、空间、静态、动态的角度撷景传情,既有视觉的形象色彩,又有听觉视觉的共鸣,以充分渲染的景,回应“一往情深”的情。两个“深”字照应上句,传达以黄昏青冢为代表的无数深沉幽怨,寄托词人悲悯天下的情怀。

错误年年,无人理会,令人非常痛心,也十分担忧。高考是国家行为,真诚希望主管部门能慎重对待高考命题人选,让懂语文的人做语文的事,切实保证高考语文试题的质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