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11月14日:致北京教育考试院的第一封信

(2011-11-14 22:39:01)
标签:

高考

试题

分类: 教育

致北京教育考试院的

第一封信

 

北京教育考试院、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您们好!

2011-11-12 01:23:55,在我博客的“评论”栏里贴了如下一篇文字:

现将您反映的“2011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出现错别字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对高考命题质量的关心。

经核实,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曾出现一处错别字,误把颍川印成颖川。当年在阅卷前及时发现,并做了妥善处理。

您在信中提到的溶铸适用两处错误可能是您引用参考答案版本资料有误,实际的高考试卷中未出现此类差错。系目前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混用情形,但也提醒我们,在高考试卷中应该避免出现这种没有定论的用法。

这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坚持把命题质量放在首位,严格程序,增强责任意识,本着对考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坚决杜绝错误。感谢您对教育的支持与关注,欢迎您的批评和监督。

 北京教育考试院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11-11-7

 

2011年11月14日:致北京教育考试院的第一封信

 

北京教育考试院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所表示的诚恳态度,令我感动。

这篇评论文字谈到的问题出自我的两篇博客文章:2011727日的《低级错误,令人瞠目》和201184日的《高考阅卷被迫修改机读程序的尴尬》。现将相关内容摘录于下。

一、2011727日《低级错误,令人瞠目》。

2011年北京卷·第4题】“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所写的内容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关。

“幅”字是“副”字的误写——一个常用字的误写。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出现错别字也不是第一次了。前些年试题(2006年?)文言文阅读文本中是颍川,选项里变成了颖川2008年诗歌阅读参考答案里把熔铸写成了融铸。同样是每次都被指出,每次都得不到重视。

2011年的北京卷的阅读文本中还有这样两句话:AJ庄我们参观了户用秸秆气化炉的适用”“这种气化炉适用燃料广泛,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适用。我一直怀疑这里是转录错误,否则,句子里的三处适用,就有两处是使用的误写。谢天谢地,但愿是转录之误。

二、201184的《高考阅卷被迫修改机读程序的尴尬》

[2003年北京卷·第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答案:D。但D项有严重错误——文言文原文是:“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文中“当以书相分”的“分”是“介”的误写(吴金华《三国志校诂》)“书”应解为“书信”。这个错误,阅卷中发现了,但答案无法修正,因为如果排除了D,这道题目就没有答案了。机读程序也无法修改。

[2008年北京卷·第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颖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答案:D。但A项也有错误——文言文原文为“颍川”,“理解”写成了“颖川”。阅卷发现后,A项也被增补为答案。机读程序随之修改。

[2011年北京卷·第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B.“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所写的内容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关。

   答案:C。但B项也有错误——“这幅对联”应为“这副对联”。按理,B项也应被增补为答案,可是直至阅卷结束,并未被发现提出。机读程序也就无从修改了。

   对评论文字涉及的问题,我有如下看法。

一、评论文字说“经核实,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曾出现一处错别字,误把‘颍川’印成‘颖川’。当年在阅卷前及时发现,并做了妥善处理。”

对此,我有两处疑问。

第一、文字中说“误把‘颍川’印成‘颖川’”是否属实?是“印成”的,还是原稿就错了?如果是“印成”的,责任主要在印刷厂,在印刷工人;如果原稿就错了,主要责任就在命题人。我不明白,印刷工人,怎么会把原本对的字印错?

第二、“妥善处理”,是不是我在《高考阅卷被迫修改机读程序的尴尬》一文中所说的“阅卷发现后,A项也被增补为答案。机读程序随之修改”?如是,我认为,“A项也被增补为答案”,只能说是别无他策。这一“增补”潜藏着诸多问题,这是一次事故。“妥善处理”很难自圆其说吧?

二、评论文字说:“您在信中提到的‘溶铸’和‘适用’两处错误可能是您引用参考答案版本资料有误,实际的高考试卷中未出现此类差错。”

关于溶铸。所指应是2008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第12题第③小题的“参考答案”:“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这里的“融铸”应为“熔铸”。这处错误是无可置疑的。我当年亲眼见过原版的“参考答案”。当年我的一篇文章《语文备考的新境界》里就指出了这处错误:“顺便说一下,‘评分答案’中,‘融铸’一词有一个字错了吧?是‘熔铸’,还是‘融注’?”只有《北京市高考语文学科阅卷领导小组·2008年语文试题整体评价报告》悄然将“融铸”改作了“熔铸”。

关于适用。我是先在考生和监考老师那里听说“小阅读文本中有错别字”的,继而查看了试卷。因为手头没有原始试题,所以我在博客文章里是这样讲的:“我一直怀疑这里是转录错误,否则,句子里的三处‘适用’,就有两处是‘使用’的误写。谢天谢地,但愿是转录之误。”我现在仍然这样说:谢天谢地,但愿是转录之误。

三、评论文字说:‘幅’和‘副’系目前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混用情形,但也提醒我们,在高考试卷中应该避免出现这种没有定论的用法。”

“幅”和“副”在目前有“混用情形”吗?是“没有定论的用法”吗?

查《现代汉语词典》。“副:量词。用于成套的东西:一副对联。”“幅:量词。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一幅画。”这里分界清楚,不容混淆,我也从未在任何地方见到过二者“混用”的情形。

就此,我有三点疑问:

第一、如果说这里是“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混用情形”,可否举出实例?

第二、是不是命题人原就知道两个词的用法“没有定论”,所以才不加“避免”地用了“幅”字?

第三、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第1题中,那些让考生辨识的错别字,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是“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混用情形”?

以上各点,请北京教育考试院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给予答复,顺便也请就“2003年北京卷·第15题”的问题一并作出答复。

至于近年来北京市高考阅读和写作命题和阅卷中的诸多问题,容逐次反映。

相信高考命题和阅卷工作,在北京教育考试院和北京市教育委员的主持和领导下,会越做越好。我愿对此尽绵薄之力。

此致

崇高的敬意!

                                               王大绩

                                                201111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