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11月07日:高考语文试题专题㈢古代诗歌阅读

(2011-11-07 17:39:11)
标签:

高考

试题

古代诗歌

阅读

分类: 教育

高考语文试题专题㈢

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要点]

①把握形象:诗歌贵在形象思维;

②体会意象:连缀整合诗歌形象;

③理解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④联想想象:诗歌阅读思维方式。

[理解诗歌要点]

①关注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

②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形象,整合诗歌意象;

③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推断;

④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变成一篇散文。

2011年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译词]                     关河令         周邦彦

清秋阴郁不时放晴渐渐迫向黄昏。演变成充溢一所庭院的凄凉冷清。

静静伫立倾听秋天种种萧疏声响,积云深重看也看不见那北来雁影。

更已深时人都离去周边一片寂静。只有院门的照壁和孤灯相互照映。

晚间借以浇愁的酒劲儿已经全醒,怎么消解这长夜无边时候的心境!

2011年辽宁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 (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译诗]                    题郑防画夹五首 (其一)  黄庭坚

观赏惠崇绘制的烟雨归雁图卷,恍惚自己就坐在潇湘洞庭湖岸。

想要召唤船夫驾扁舟送我归家,老朋友告诉我这只是水墨画面。

2011年山东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译诗]                      咏山泉        储光羲  

在山间见到一条潺潺的泉水,尝试询问没人知道它的名称。

地上的泉水映现出天空色彩,水沫飞溅悬空化作飒飒雨声。

流转来到深涧将水汇聚满满,又分开成几个小池也都平平。

那一份恬静澹泊没有人看见,年复一年永葆着自我的澄清。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文字”“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而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要确切,作答要尽量做到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文字”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2011年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⑴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是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备考答案]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时间推移为明线,感情深化为暗线来写的。上阕首句“秋阴时晴渐向暝”,写的是秋天在浓阴时晴中渐渐迫向黄昏的景象,寄托着凄寂思家的感情;下阕首句“更深人去寂静”,写的是更深夜静人已离去的情景,传达着挣扎无助的孤寂。由渐近黄昏到更深寂静,清晰地体现出时间推移的明线,含蓄地融入了凄凉、孤寂的情感积累酝酿深化的暗线。

⑵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

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备考答案]

 周邦彦的“关河令”一词,抒写了思家心切,孤单寂寞,无可排遣的感情。

 上阕写黄昏院落的景象,句句是心情写照。阴云是浓浓的,放晴是短暂的,庭院中一派凄冷。久久伫立,期盼望见北来的秋雁,寄托思家的愁绪,可风声、落叶声、虫鸣声,声声入耳,望穿浓云深处,也不见大雁踪影。落寞之情无可寄托,唯有落寞。

 下阕紧承上阕,写夜深酒醒的情景。落寞中,时间悄然流逝,寂寞深深,只能借酒消解。到了更深夜静时,酒已全醒,只见孤灯照壁,了无亲人。思家寂寞的感情纠结满怀,无可化解。长夜愁怀该如何度过?也只能填写这样一首词聊以排遣了。

2011年辽宁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 (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备考答案]

 诗的第一句写画境:惠崇描绘的湖面烟雨朦胧,天空归雁飞翔的画面。第二句转入真景:仿佛自己就坐在湘江和洞庭湖岸边。第三句就真景自然展开遐想:身在岸边,眼望归雁,多么想呼唤一条小船载着自己归去。第四句由遐想回到画境:朋友告诉他眼前只是一幅图画,并非真景,打断遐想。简短四句,二十四字,诗人在画境、真景间反复转换,流畅自然,不露痕迹。既表现了对高超画技的赞美,又传达了思家的情绪。堪称妙笔佳构。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备考答案]

 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恰当。“诗言志”,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诗歌往往要借助想象,并运用夸张的写法。这首诗为了表达对画作逼真传神的赞许,也为了传达自己思家的情感,有意幻化渲染进入画境的独特感受,是一种高妙的艺术构思。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论诗必是诗,定非知诗人。”看来,这类批评者的确是诗歌创作的门外汉。

2011年山东课标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⑴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参考答案]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备考答案]

 颔联“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构思高妙,内涵丰富。出句从视觉角度,描绘静态景观:山泉虽然在地面静静流淌,却映现着天光云影。对句从听觉角度,描绘动态景观:湍流飞落之时,激荡起磅礴雨声。这两句诗承接首联,产生先抑后扬的效果。平凡无名的山泉,虽位处低地,却映照天光;虽并非浩大,却生发雨声。抑扬间彰显出以物况人、托物言志的主旨。为后四句全面、深刻揭示“山泉”的品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⑵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备考答案]

 这首诗以物况人。诗中的“山泉”不显世扬名。虽有包容天地、吞吐宇宙,流转足可满深涧,分化小池亦平和的才具与胸怀;但更有着恬静澹泊,处事清澈不浊,超然物外的品格。

 这首诗又托物言志。诗人写山泉,实际是写自己的情怀:一方面恃才傲物,睥睨天下;一方面率性自由,恬静澹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