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07日:高考语文试题专题㈢古代诗歌阅读
(2011-11-07 17:39:11)
标签:
高考试题古代诗歌阅读 |
分类: 教育 |
高考语文试题专题㈢
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要点]
①把握形象:诗歌贵在形象思维;
②体会意象:连缀整合诗歌形象;
③理解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④联想想象:诗歌阅读思维方式。
[理解诗歌要点]
①关注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
②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形象,整合诗歌意象;
③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推断;
④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变成一篇散文。
【2011年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译词]
清秋阴郁不时放晴渐渐迫向黄昏。演变成充溢一所庭院的凄凉冷清。
静静伫立倾听秋天种种萧疏声响,积云深重看也看不见那北来雁影。
更已深时人都离去周边一片寂静。只有院门的照壁和孤灯相互照映。
晚间借以浇愁的酒劲儿已经全醒,怎么消解这长夜无边时候的心境!
【2011年辽宁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 (其一)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译诗]
观赏惠崇绘制的烟雨归雁图卷,恍惚自己就坐在潇湘洞庭湖岸。
想要召唤船夫驾扁舟送我归家,老朋友告诉我这只是水墨画面。
【2011年山东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译诗]
在山间见到一条潺潺的泉水,尝试询问没人知道它的名称。
地上的泉水映现出天空色彩,水沫飞溅悬空化作飒飒雨声。
流转来到深涧将水汇聚满满,又分开成几个小池也都平平。
那一份恬静澹泊没有人看见,年复一年永葆着自我的澄清。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文字”“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而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要确切,作答要尽量做到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文字”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2011年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⑴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是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备考答案]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时间推移为明线,感情深化为暗线来写的。上阕首句“秋阴时晴渐向暝”,写的是秋天在浓阴时晴中渐渐迫向黄昏的景象,寄托着凄寂思家的感情;下阕首句“更深人去寂静”,写的是更深夜静人已离去的情景,传达着挣扎无助的孤寂。由渐近黄昏到更深寂静,清晰地体现出时间推移的明线,含蓄地融入了凄凉、孤寂的情感积累酝酿深化的暗线。
⑵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
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备考答案]
【2011年辽宁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 (其一)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备考答案]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备考答案]
【2011年山东课标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⑴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参考答案]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备考答案]
⑵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备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