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05日:高考语文试题专题㈡文言文阅读
(2011-11-05 18:50:37)
标签:
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 |
分类: 教育 |
高考语文试题专题㈡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备考要点]
①文言文阅读题目是知识积累和推断能力的综合考查;
②文言文阅读最重要的前提环节是一般性读懂文言文;
③知识积累三要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④文言知识积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文言实词积累。
[文本阅读要点]
①文本阅读的重点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不重要;
②备考复习中,要看需要,读文本是巩固文言实词的重要手段;
③考试中,是否读文言文的文本,要根据自己和题目需求确定。
【2011年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
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译文]熊鼎,字伯颖,是临川人。元代末年被乡里推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贼寇暴乱,熊鼎聚合乡里兵丁自行守卫。陈友谅屡次威胁,熊鼎都没有顺应他。邓愈镇守江西的时候,多次邀请熊鼎相会,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向朝廷)推荐他。太祖想授予熊鼎官职,熊鼎用双亲衰老(需要照顾)的理由而辞谢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幕府之中辅助军队事务。等到母亲去世守孝期满之后,熊鼎这才应召到了京师,被授予德清县丞的官职。松江人钱鹤皋反叛,相邻的郡治都非常惊恐,熊鼎予以镇守抚慰使他们得以恢复平静。后来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要求不派御史),皇帝都没有接受。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一起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出御史。改洪武纪年后,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人,都非常凶暴横蛮。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不住地分辩,几百个老百姓都来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想要听从民意,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的罪名来怎么办呢?”熊鼎叹息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的人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人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伸冤。熊鼎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等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没有敢隐瞒的。洪武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熊鼎察知敌寇是假装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使节前来慰劳,赐给他皮裘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来召他回京。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返回北方。熊鼎对他们以大义相斥责,怒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一起被杀害了。
【2011年辽宁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日:“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
[译文]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断居庸、岳岭、五回等条道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瘅气,从没人到达过。宋庆礼亲身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开元年间,作河北支度营田使。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于是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处,并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足。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而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触犯。但喜欢兴作工程,多有更改,议论此事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实际。开元七年逝世,追赠工部尚书。太常十二张星评议说:“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对人太苛察就无可用之人,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的数以万计。按照谥法,喜好取巧又自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宋庆礼为人苦守忠节,是国家的辛劳之臣,一到边疆,历时三十年。在家本厅欢乐,他独独甘心于来往奔波;农作本艰辛,又能使军粮充实。无不是从事劳辱之事而兢兢业业,恪守坚贞之规而竭尽全力,即使其中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坠失。”于是议定谥号为“敬”。
[文言实词要点]
①重点是古今词义有差异又有关联的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②要将知识积累和语意推断结合,不能单凭知识积累,也不能只靠语意推断;
③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目的是巩固相关知识并且强化聚焦判断意识;
④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根据题目要求,首先对最有把握的选项快速判断。
[文言虚词要点]
①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虚词,重点是常见虚词比较特殊的用法;
②考查的实质不是罗列虚词知识,而是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
③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判断,明确强化语意判断的意识;
④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依题目要求快速判断最有把握的选项。
[文言虚词的知识积累]
【2011年全国大纲卷·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A.聚焦词语:书院;知识积淀:而翁长铨(《记王忠肃公翺事》);判断:正确。
B.聚焦词语:乡兵;知识积淀:愿结友(《廉颇蔺相如列传》);判断:正确。
C.聚焦词语:见;知识积淀: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判断:不正确。
D.聚焦词语:军事;知识积淀: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赤壁之战》);判断:正确。
【2011年辽宁课标卷·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充岭南采访使
B.庆礼躬至其境
C.遂罢镇兵五千人
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
[解析]参考答案:A(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正确解释:担当。)
A.聚焦词语:仍;知识积淀:充当(现代词语);判断:不正确。
B.聚焦词语:至;知识积淀:亮躬耕陇亩(《隆中对》);判断:正确。
C.聚焦词语:镇兵;知识积淀:既罢,归国(《廉颇蔺相如列传》);判断:正确。
D.聚焦词语:方;知识积淀:乖僻、乖张(现代词语);判断:正确。
[信息筛选要点]
①考查范围是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甄别,次要信息只是干扰;
②考查的实质不是筛选的方法,而是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
③备考中,要致力于把握文意,不要致力于琐细方法的钻营;
④考试中依题目要求,把文句放回文本排除误点,快速判断。
【2011年全国大纲卷·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①表明熊鼎处事以孝为先,②表明熊鼎敢于善于劝谏,③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
④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⑤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⑥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
【2011年辽宁课标卷·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
①问风俗,示以祸福
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④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
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
[解析]参考答案:A
①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②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③表明皇帝向宋庆礼下命令,
④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⑤表明宋庆礼“为政清严”,⑥表明宋庆礼“为政清严”。
[解析文意要点]
①考查范围是对文章中内容的全面理解,错项的误点是明确的;
②考查的实质不是概括分析,而是逐次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
③备考中,要逐项择定选项在文中的对应句,逐一做比较判断;
④考试中,择定选项的文中对应句,快速突破选项的一处误点。
【2011年全国大纲卷·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解析]参考答案:C(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
A.相关文句: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判断:符合文意。
B.相关文句: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判断:符合文意。
C.相关文句: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判断:不符合文意。(文本:“之”;选项:“官将”。文本“赃”;选项:“行贿”)
D.相关文句: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判断:符合文意。
【2011年辽宁课标卷·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于是加谥为“敬”。
[解析]参考答案:B(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
A.相关文句: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
B.相关文句: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判断:不符合文意。(文本:“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更于柳城筑营州城”;选项:“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
C.相关文句: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日:“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判断:符合文意。
D.相关文句:判断:符合文意。
[文言翻译要点]
①考查范围是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所用材料多为Ⅰ卷文言选句;
②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重点是语句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备考中,要坚持直译为主,尽量将每个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
④考试中,结合原文理解句意,重在翻译准确;兼顾句式和通畅。
【2011年全国大纲卷·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解析]⑴参考答案: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赋分点:奏罢、有司、列部)
⑵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解析]⑵参考答案: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貂皮衣服和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宣召熊鼎。(赋分点:裘帽、复遣)
【2011年辽宁课标卷·7】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解析]⑴参考答案: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大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赋分点:功役、嗤、切事)
[解析]⑵参考答案: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赋分点:苦节、劳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