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6日:十二年高考优秀文选(四十九)

标签:
2006年高考作文天津卷 |
分类: 教育 |
(四十九)2006年天津卷
[题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了一个新词——愿景,词义是:所向往的前景。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例文一]
No War,我高举反战牌,一颗子弹穿过了我的眉心,我倒下了,而我的牌子依然立着。
它永远不会倒,那是我的愿景:我希望这个世界没有战争。
我是一名记者,战争刚刚打响,我就带着摄像相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为了获得新闻的第一手资料,我冒然枪林弹雨往来于各个城市,穿梭于大街小巷。
这短短的三个月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人间地狱。
在这里,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在这里人们没有饮用水来源,只有靠雨水生活;在这里,每天都有人流血;在这里,每天都有人死去:在这里,每天都有熟悉的面孔在我身边消失;在这里,每天都有熟悉的笑容随风飘向远方;在这里,我的眼睛和镜头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同时,我的内心深处更强烈地感觉到要是没有战争,该多好啊!
经历战争,犹如一场心灵的洗涤。
当我提着摄像机跟随人们走上大街时,我震惊了。人们手中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走上街头,向侵略者示威,有老人、有妇女、有儿童,在他们的眼中我看不到失去亲人的悲伤,在他们眼中我看不到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恐惧,只有一丝坚毅、勇敢、愤努的眼神,我被这个民族震憾了。我多么希望没有战争,那样这个民族将会多么强大,同时,我也坚信它迟早会强大起来的,因为这样的民族是不会被打倒的。
我知道我没有走,在这弥留之际,我回想起了这三个月所走过的历程,回想起了历史。
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没有战争只有四百年,和平只让人类享受了四百年的快乐,就被战争的阴影驱散,难道我们还未吸取教训吗?有过了两次世界大战,欧洲损失惨重,欧洲人民痛苦不堪,有过了两伊战争,更是掀起了阿拉伯世界的混乱,中东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本来富饶美丽的土地千疮百孔,是贪婪,是私欲吞噬了人们的心灵,发动了战争,醒悟着,让爱来帮助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脑中一阵巨痛,我知道死神在向我招手,我用尽最后的力气想要挤出一句话,却未等我张口,生命的最后一秒已然飞走。
在飘向远方的那一刻,我似乎感知到人们听见了我心中的呐喊,向我的心告诉他们,再用他们的心告诉全世界:我们不要战争。
[简评]这是一篇平中见奇的佳作:构思不落俗套,情感深刻鲜明。之所以说它“平”,是由于文章没有深刻的立意,也没有激扬的文采;说它“奇”,是因为文章不落俗套,敢于用记者的身份去面对死亡,用淋漓的鲜血来发出深情的呼唤——“我们不要战争”。构思上有这种效果,且语言流畅整齐,于是便博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例文二]
心愿是守在心里的珍藏,前景是射穿乌云的阳光。
一直念念不忘这样一个故事:
在地球最北端的格陵兰岛上有这样一种鸟:假如你逮住了母鸟,用不了多长时间,它的孩子们一定会千方百计地飞来寻找它的母亲,不论你把母鸟藏在哪里,带到多远的地方;同样的,假如你逮住了雏鸟,它们的母亲也会千方百计地寻找它的孩子,无论你把它的孩子带到哪里。
岛上的人们把这种鸟叫做母子鸟。
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土地都在北极圈以内,土地长年冰封,岛上的人们主要以狩猎为生。要按我们一般的想法,岛上的猎人只要想办法逮住母鸟或子鸟,坐在家里等着大批的鸟自投罗网就可以了,这是何等事半功倍的事情啊。但是,格陵兰岛上的居民们没有这样去做,而且,千百年来,岛上的人从来也没有人去射杀母子鸟。这个传统一辈一辈地流传下去,成为格陵兰岛上不成文的法律。
格陵兰岛上几乎没有三口两口的小家庭,大都是几十口人的大家庭,直到实在是住不开了,才恋恋不舍地分开居住。人们说,连鸟都知道亲情团圆,都知道千里相随,我们为什么要骨肉分离呢?
最早听到“愿景”这个词是从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大陆之行的演讲中,炎黄子孙结束了世仇恩怨,越过一步之遥的台湾海峡,让亲情零距离地回归,使民族情感完成半个世纪的跋涉。
母子鸟的寻找给我带来的是牵挂亲情的震撼,格陵兰岛人和睦相处的快乐生活让我读懂了相依相守的幸福内涵,唇齿共存的一家人,割裂了亲情,制造着痛苦,是炎黄子孙永远的痛。
共话桑麻的亲情相拥已不再是遥远的梦,人为制造的“柏林墙”将不再设碍,久藏于心的愿景将铺设出一条红地毯,连接着海峡两岸。
[简评]写作需要智慧的机敏。倘若文章没有母子鸡的故事,倘若母子鸟的故事引出的不是“从来也没有人去射杀母子鸟”的主题,本文的光彩会大大减弱。就因为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当地群众出人意料的做法,与人类分离却又渴望团圆的心理是何其相似,作者便从物与人的身上找到了“理”的切合点,就让连战先生的大陆之行顿时放射出了情感的光芒,收束时让“久藏于心的愿景将铺设出一条红地毯”的愿景也自然如山涧之泉,潺潺而来。正是:由物及人话愿景,探古索今铸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