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6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11-07-16 15:22:07)
标签:
高考写作 |
分类: 教育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每年高考会有十七、八个作文题目,高考之后,人们总要根据当年高考个作文题目,评判优劣,归纳特点,探求走向。其实,这些作文题目的特点和走向都在固有的规律之内,其优劣分野也并非一般评说所谓的优劣。
作为高考作文题目,必然得具有开阔性、普适性和贯通性。高考绝不可能出一个作文题目,只有男生能写,女生不能写;只有城市考生能写,农村考生不能写;只有南方考生能写,北方考生不能写;只有沿海地区考生能写,内陆地区考生不能写——那就不是高考作文题目了。作为高考作文题目,必然得让全国青少年都能够从容写作。正因为如此,这些作文题目必然在生活的长河中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也是你。
十二年前,1999年考试中心在高考语文全国卷中首先推出了给话题的作文命题,这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与此前的作文题目相比,提示与鼓励开放的意图更鲜明,于是,高考作文题目的开阔性、普适性和贯通性也就更鲜明地展现出来。高考作文题目奏响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序曲,也使得高考作文题目更贴近了写作的本原意义。
1999年给出的作文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考生熟悉哪个人物,就可以移植哪个人物的记忆,熟悉哪件事情,就可以移植哪件事情相关人物的记忆。这个题目表现形式新颖,实质要求写的是“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或“我最熟悉的一件事”这类最传统的题目。“移植记忆”的过程就是调动素材积累的过程。
2000年给出的作文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提示性的例子之后,作文题目又做了提示性的说明: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题目唯恐考生不能展开思路,再次提醒考生注意:①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说出了永恒的真理,而“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更道出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原因。在熟悉的生活中“移植记忆”,写“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吧,“记述经历”,可以写记述性文字;“编述故事”,可以写文学性作品;“抒发感情”,可以写抒情性诗文;“发表议论”,可以写论说性文章;“展开想象”,可以写任何形式的幻想。作文题目,门窗洞开,八面来风。此前此后,面对所有作文题目,都可以得到它的启发。
2001年给出的作文话题是“诚信”。怎么看待“诚信”?在何种条件下恪守诚信?在何种条件下抛掉诚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2002年给出的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心灵选择的结果。题目的实质是要求考生把自己,或自己熟悉的任何人,做某件事之前、之中的心理活动挖掘出来,写成作文。恪守诚信,还是抛掉诚信,也都是心灵的选择的结果。不同的心灵选择,见证着“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2003年给出的作文话题是“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既可以是基于“诚信”的判断,也是一种“心灵的选择”。人们对“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的认识各不相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考生要写自己,还是哪位人或哪件事吗?那就只有移植相关的记忆了。
2004年,继上海市、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先后之后,很多省市进入了自主命题的阶段。作文题目的形式百花齐放,归总起来有“给话题”“给标题”“给材料”三大类。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作文题目都离不开生活,都是“生活”这条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任何作文题目也不可能脱离生活。生活,是高考作文永恒的话题,所有作文题目都在演绎、阐发这同一主题:生活中“传统”与“时尚”的承递、碰撞和交融——传统来自历史,时尚通向未来。运动是永恒的,生活在时间长河中的人们,无不感受着新与旧的承递、碰撞和融合,主观上或客观上。高考所有作文题目,或者是针对一种“传统”或“时尚”而提出,而建立其意义;或者直接包含着“传统与时尚的承递碰撞和交融”。从这个意义上看,所有的作文题目无非都是“传统与时尚的承递、碰撞和交融”的子题目。
这其实也并非什么新发现。因为生活和生命的本质就是“传统”与“时尚”的承递、碰撞和交融。懂得了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这个规律,实际上就懂得了生活和生命。而懂得了生活和生命的考生,还有什么作文题目不能驾驭呢?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正及反,突破思维的定式,展开思想的翅膀,感悟、表现这一核心。
2006年开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全国开始推行,高考作文题目也就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代表就是考试中心命制的新型材料作文。作文题目给出的不再是一个话题或标题,而是一则材料,而它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又有所不同。材料是一种生活场景的体现,题目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新型材料作文是没有靶心的靶子。考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其他类型的作文题目也都秉承了为“课标”所规定的开放态势。
让我们举2011年的三个不同类型的题目加以说明。
[给材料作文·2011年全国卷(冀、蒙、甘、青、藏、桂、黔、滇)]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题目提出“根据要求写”,具体要求是“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也就是说,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选好角度”。什么叫“选好角度”,依照“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当然是鼓励考生选择“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的角度。
那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是什么呢”?材料第一段,介绍一条社会新闻,“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其范围很类似于2001年全国卷作文题目“诚信”、2002年全国卷作文题目“心灵的选择”;这位业主的作为,当然也会使彩票销售和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今年花胜去年红”(2005年辽宁卷作文题目);和谐社会人都应该这样,这自然也是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景”(2006年天津卷作文题目);但也可能有人会说“都什么时代了,到手的533万大奖不要,还自己去挣那点儿工资?”(2010年全国一卷作文题目)……
材料第二段介绍据上述事情的社会调查引起相当广泛的关注。调查结果比率:第一、对半分,第二、给自己,第三、给对方,第四、不选择。“社会调查”“广泛关注”以及四种选择及比率,都是考生可以思考、选择、表达的空间,相互关联、交叉起来思考,角度就更多。哪一个角度最好?毋庸置疑,真情实感最好,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最好。怎么才能把自己选择的最好的角度表达好,写出好作文,当然要联系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去写。
如果总起来看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它的含意和2000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目完全一样:“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给话题作文·2011年江西卷]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一乐作文。
题目要求选择孟子提出的“三乐中一乐作文”,这就为作文确定了三个备选话题。“一乐”的话题范围是家庭亲情,“二乐”的话题范围是事业抱负,“三乐”的话题范围是教育成才。对于考生,三个方面都并不陌生,同学们身心健康成长,无时不在感知和享受这“人生三乐”吧?“三乐”中间再任选其一,“三乐”还都可以转化为许多相关话题,谈“乐”之因,“乐”之果,“乐”之事,“乐”之情,“乐”之有,“乐”之无,“乐”之无中生有,“乐”之有中变无。“三乐”中任何一“乐”都不会是空洞的,都因具体内容充实而享其“乐”的。这个作文题目,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诚信”“心灵的选择”“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忘记与铭记”“明星代言”“兽首回归”“我说90后”“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全都贯通。这就为考生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提供了充分自由的空间。
或问:如果我对“三乐”都没有体会怎么办?退一步,例如,我自小父母双亡,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我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也感受不到老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豪迈与欣慰,怎么办?题目说得好:“这(三乐)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应该成为,却缺失了,我们不应该为自己、为同学、为社会,表达真切的感受、沉重的反思和强烈的渴盼吗?唯如此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才不辜负亲情和师情。
[给标题作文·2011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
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春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匆匆地流逝,而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的时间”是一个很好懂的,无须解释的题目。题目给出的材料,都是提示。
第一段是侧重感性的提示,诸多偶像,表明时间与成功、立志、奋斗、途径等等的关联,归结为“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第二段是偏重理性的提示,时间表现为抽象和具象、季节和分秒、悲喜和对错等等,归结为“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作文题目为考生展开写熟悉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广阔天地。以一名中学生的角度写,中规中矩。你熟悉物理吗?那你就写你怎么沉浸在物理中度过时间;你熟悉化学吗?那你就写你是怎么遵循道尔顿或门捷列夫的脚步度过时间;你热爱妈妈吗?那你就写怎么在妈妈的怀抱中度过童年的时间;你倾心周杰伦或李宇春吗?那你就写你怎么追寻他们的足迹在歌坛上探求……只要表达出“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这个核心含义。
从其他角度写,别辟蹊径。作文可以就站在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的角度写,也可以站在屈原、杜甫、岳飞、曾国藩、谭嗣同、埃丝美拉尔达、罗亭、简爱的角度写,只需要在作文中给这些人物赋予第一人称:“我”,只要表达出“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这个核心含义。
这个“我”当然也不一定是某一个人。你珍惜和平吗?那就写“和平的时间”吧;你憎恶战争吗?那就写“战争的时间”吧;你迷恋粤剧吗?那就写“粤剧的时间”吧;你钟情西湖吗?那就写“西湖的时间”吧……只需要在作文中将这些事物拟人,赋予第一人称:“我”,只要表达出“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这个核心含义。
“我的时间”大气磅礴,作文只要用第一人称,就允许写世上任何人和事的成功、立志、奋斗、途径、悲喜和对错……真是:六月钱塘大潮宽,潮外汪洋海无边。
综上,高考作文题目十分开阔,不只符合“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写作规律,更有一个文件支撑,那就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标”中明确规定:“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提请注意:这里的措辞,不是“允许不允许”的问题,而是“鼓励不鼓励”的问题;不是“一般性较少束缚”,而是“尽可能减少束缚”;不是“接受新鲜的写作个案”,而是“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是不容逾越的底线。高考是严肃的国家行为,高考命题担负的是国家使命。如果哪个高考作文题目,不“鼓励”,不“提供”,不“尽可能减少束缚”,等于它在对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这是决不允许,也决不可能的。
新课标的高考作文题目有多么开阔?我达不到它的边际,任何人也达不到,就是全世界的人合在一起,也不能穷尽一个题目的边际!作文题目好比一个窗口,它面对的生活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有限的是我们的认识,我们往往是在自己的坐标点上,以自己有限的视野和思维能力看待作文题目的。那些评说作文题目的专家学者的错误就在于,他们自以为可以涵盖一个作文题目,其实,也只不过是盲人摸象,每个人只是触摸到作文题目的一个边角而已。
十二年来,全国所有高考作文题,都比较好地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课标”所提出的“广阔的写作空间”就是生活空间,其最理想的状态是不命题,让考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空间自由驰骋,表达真情实感。十二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为靠近这个理想,做出了很大努力和成效卓著的尝试。
考场作文的真谛是“据题发挥”。因此考生要严格审题,充分认识题目中的启发、鼓励因素,透过题目的窗口,看到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在熟悉的领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试题白纸黑字,容不得任何主观臆断。我们要很好地体会命题人落实“课标(实验)”的良苦用心。用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说,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