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年高考优秀文选
(三十九)2005年福建卷
[题目]下面两幅图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或感悟,请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把图给你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
我规范
我新颖
圆形 我稳定
星形 我多变
我周长短
我周长长
面积大
面积小
……
……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与两幅图都相关。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⑤不得抄袭。
[例文一] 八·十八·二十八
“啪!”一巴掌猛地打在屁股上。我大哭起来。“老师怎么教你的,小草是绿的,太阳是红的,看看你,怎么画的!”我透过泪眼,看着那张被撕掉的画:小草是黄的,太阳也是黄的。为什么非要把小草画成绿的,把太阳画成红的?我戴爸爸那个太阳镜,看到的小草和太阳就是黄的。我不解。
“还有你的作文。”老师的喊声把我拉回现实,“让你写爸爸、妈妈,你怎么写的?妈妈是书童,爸爸是车夫。”“本来就是嘛,妈妈陪我读书,爸爸背我上学,不是书童、车夫,是什么?”我不服,和老师顶嘴。
那年我八岁,还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新颖、多变、极富想像力。周长长,面积小,人生阅历浅。
“太过分了。”我回到家,把书包一扔,坐在沙发上生闷气。“怎么了?”爸爸关切地问,“今天考试,居然有人作弊,老师也没看到。”“他有没有抄你的?你有没有受影响?”说到作弊,母亲如临大敌,紧张地问。”那倒没有。“只是这样对努力学习的同学太不公平了,我要去举报。”“别傻了,没影响到你就行了。举报,万一人家报复怎么办?再说了,那么多作弊的,你举报得过来吗?”听听父母的话,有道理,于是打消了举报的念头。
回到房间,我想起刚刚被老师读过的作文。写友情的。只是我所描述的友情与我遇到的相差甚远。文中用了很华丽的辞藻,而我拥有的友情都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却又很温馨的。“文章很唯美,但很违心。”我苦笑着对自己说。
那年我十八岁,已经被渐渐改造成规则的图形,只是棱角还在,不新颖也不规范,不多变也不稳定,周长不长,面积也不小。
“我的这件衣服怎么样?”女伴向我展示她新买的衣服。“很不错,和你很配,你穿上它年轻了十岁。”我赞不绝口。其实那件衣服很难看,但我在“赞美”的时候,竟没有任何感觉。全然没有第一次说违心话时的慌张。
老板刚刚批评了我,说我工作的方法不对,并告诉我另一种工作方法,于是我很听话地按老板介绍的方法去工作,尽管方法更不对。但管他那么多,这是老板交代的,出了问题不关我事。再说,和老板顶嘴没好下场。多年的经历,已经让我有经验了。
那年我二十八岁,已经被打磨成了一个圆,很稳定,周长短,面积大。我的人生阅历丰富了,我变得世故圆滑了……
一天,去幼儿园接女儿,女儿哭着扑过来。“老师说太阳是红的,小草是绿的。可我戴爸爸那个黄黄的眼
镜看到的太阳和小草就是黄的,老师说不行,还批评我。”女儿哭哭啼啼地讲完。这些话猛地击中我的心,尘封已久的记忆大门猛地打开。我想起了那黄的草,黄的太阳,妈妈是书童,爸爸是车夫,想起那个未经世俗打磨的不规则的多边形。我的泪水悄然滑落,为不再拥有的那个不规则的多边形……
【简评】这是一篇挺精致的记叙文,以自己为人处世的变化为中心,用时间的纵线贯穿自己成长中的四个片段,写出了教育的偏离。文章构思精巧、内容自然流畅,又透露着作者对生活的用心提炼和思考;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包含着对成长的深刻反思。
用不规则多边形逐渐转化为圆形来比拟自己的成长过程,刚好与话题相应,这是一巧;开头与结尾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哭,恰到好处地完整了文章的结构,同时又留下引人思考的空间,这是二巧。朴实的文字刚好成就了文章生活化的风格,简洁的叙述包含着的却是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这样的文章看似平淡,其实更耐人寻味!

[例文二] 执子与通子
看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一个沉稳而平滑,线条柔和;一个棱角鲜明,光芒四溢,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种人:通子与执子。
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之人,面对明主或昏君,他们或为官一任,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该进时则进,该退时则退。于是面对乱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歌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心如澄澈秋水、不系之舟者如庄子,他持竿不顾,宁“曳尾于途”;心中悠然忘我、隐居田园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通子们胸中释然,他们圆如卵石。他们明白,面对乱世昏君,我自留清白足矣,凡事何必去认真。于是他们游闲山乐水,以渌水清猿、通幽曲径为伴,倚马挥毫,信可乐也。
然而,受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往往是执子们。他们胸中自有乾坤。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谄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的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劝告呢?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面临抉择时,司马迁选择了生,他隐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世”。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执著呢!他置个人荣辱于度外,终于成就“史家之绝唱”!
棱角分明,无所畏惧者如执子。他们执著于他们的追求,无悔无怨。那位“投戎从笔”的辛弃疾,一生被弃用多达38次,仅剩一把软羊毫,他也要书写御敌之心,纵把栏杆拍遍,也无人会。诸葛亮,执着于先帝托孤,积劳成疾,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美名!
执子们执著着他们的执著,通子们通达着他们的通达。不论圆润豁达,明哲保身,还是棱角分明,坚守信仰;他们都成为了中华万代的不朽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通子们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学会从容,在“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中学会包容。通子们教会我们学会适应,沉稳柔和如圆;我们在执子们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学会坚持;从嵇康绕梁的琴声与阮籍的恸哭而返中体会信念与力量。执子们教会我们坚定自我,固守信念,棱角分明,闪耀如星。
历览前贤,如果我们拥有了执子的执着与通子的包容,该会有另一种更美的图形吧!
【简评】中规中矩的结构、开阖有度的议论、挥洒自如的语言、流畅清晰的思路,这篇文章是当之无愧的满分作文!
内容充实饱满,文字酣畅淋漓,体现了作者的敏捷才思和深刻的思考。文章开篇以比鲜明的对比,照应题目;引出作者独到的构思。简洁而深入解题,使文章对“执子“与”“通子”的解读达到相当的高度。进而作者通过联想,把两种不同处事风格、生活方式的人进行比照,展示他们的各得其所、各有所长,观点比较辩正。其中赞美“执子”的几段,工整的文字中满含激情,严谨的论证中洋溢诗情;颇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收尾很有力度,使文中整体的构思得到升华。

[例文三] 谁是英雄
“圆以融,乃中庸之精义也。”
对于历史或人物的评价,老祖宗要求“盖棺论定”,一旦“论定”则意味着不可更改!但有些时候,往往是某人的棺材也盖好了,评价也写进了史事,却仍然有人要“翻案”,让人不知如何是好。就像北宋的“拗相公”王安石,他在文章中大骂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首,并非世人认定的“好士”之人,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曾盛赞孟尝君的人士瞠目结舌。
1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谈起了王安石这石破天惊的言论,依然心怀敬意,他对历史的“万世之至论”进行了重新的拷问和洗礼,冲破了千百年来围住世人的樊篱。且不说他后来的变法是如何风雷激荡,单是一篇文章,便可朗照北宋的万里荒原了。
自古以来,圣人们便将中庸之道尊为安身立命的底线,中庸之精义,便是一个存在于世人心中的圆,稳定、规范、面积大,所以周旋的余地也大。一切棱角都被磨得干干净净,不能有一点出格。“士无求用于世,惟求无愧于世”,“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众多的中庸之徒和隐者,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万马齐喑的冷清画面
所有叛逆者一律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得超生。因为中庸需要秩序。想想历史上的王安石、范仲淹、康有为、戊戌六君子,作为挑战者,他们的下场,或是被贬至蛮荒之地,眼睁睁地看着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或是更为惨烈,为着革新之梦拼下一腔热血。
谁是英雄?
四季轮回,沧桑变幻,那些宗庙祠堂里文官武将的石像,早失却了当年的文质彬彬或威严勇猛;在改朝换代的时光中一脸漠然。历史风化了他们颜容,却将那些“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的影像雕刻得愈发清晰。我们赞颂着他们“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自由,称许着他们“以我血荐轩辕”的人格独立,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葬身何处,捧着鲜花却不知如何吊唁!但这些英雄的名字,已镌刻在历史的纪念碑上,时间会记得他们,历史会铭刻他们!在社会历史的滚滚进程中,他们是勇敢无畏的先驱!
我想,我们的生命需要开发出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一个四平八稳的圆圈固然规整而有序,但那不规则的多边形如同黑夜中闪烁的光芒,它的辉煌足以照亮人生。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整个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保障。因循守旧,使中华民族在160年前的饱尝灾难与耻辱,多少仁人志士为了铲除这历史的耻辱殚精竭虑、出生入死,他们试图冲破旧制的樊篱,创造一个全新的中华,面对这创新的历史和这些与时俱进的先驱,我们将如何告慰?
“大江流日月,春秋代古今”;草长莺飞、春华秋实,逝者如斯、大浪淘沙;自然和历史在不断地交替中显示生命的活力,然而我们的生命无法复制,我们必须用自己的的创造使生命更加丰富、更加美丽。面对这创新的时代,我们没有理由躲躲闪闪!
【简评】文章开篇即引用经典,点出“中庸”精义,并且与话题自然钩连;可称得上起笔不凡。接着笔锋一转,由王安石对孟尝君“盖棺定论”后石破天惊的评述引起的轩然大波,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现象:稳定、规范的中庸却导致“中国社会万马齐喑的冷清画面”;这一转引人深思。但作者又不动声色的由王安石、范仲淹等“叛逆者”挑战权威的惨烈下场,展开了“谁是英雄”的深入思考。蓄势待发之后,文章道出历史的创新来自与奋不顾身的挑战者的结论,结进而水到渠成的亮出观点:面对这“一幕幕创新的历史和这些与时俱进的人们”,我们要做一个敢于创新的人。
行文结构严谨,论证逐层推进,语言意蕴深刻,这些都充分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才情。

[例文四] 惑
我把周长比作我们的信仰,把面积看成我们几年来物质需求的增长。我们的祖国正在和平崛起,物质生活水平正在提高,然而正如那个圆,当我们开始寻找物时,圆的周长一点点被吞噬,我们的信仰也在一点点地缺失。
周国平说:“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失。”是的。人们带着冷漠的表情像游魂一样行走;网络上的刀光剑影;舞厅里的灯红酒绿;人们绵里藏针,笔里带刀,钩心斗角……沉湎迷失像尘埃一样迷漫于各个角落。舒婷的诗写到:“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困惑了,难道刚从对神话的顶礼膜拜中倏然醒悟,我们就立即堕入黑与白的另一个极端,一如逻辑上的排中律?
当王朔骂骂咧咧掘鲁迅的坟茔时,一位支持者(好像还是位作家)说:“什么年代了,还搞伟人崇拜!”此人有非凡之觉悟(倘若人人有此觉悟,则大同世界可计日程功),我建议他把郁达夫也否定一下。郁达夫说:“有了伟大的人物的出现,而不知崇仰、爱戴、崇敬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若伟人尚且不能崇拜,是否信仰之跫音已渐行渐远?我困惑了。
阿Q临死前有句豪言壮语:“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的忘却精神是他的祖传宝贝。我疑心灵魂的缺失是因为忘却精神已进化得淋漓尽致。
几十年的光阴磨灭了许多,也洗涤出许多。
当影星赵薇穿着印有日本海军旗图案的服装在纽约街头作秀时,我们能仅仅责备她吗?她的无知不正是我们的无知吗?她的忘却不正是我们的忘却吗?
然而我在另一些事中坚定了我的想法。
日本至今不愿忏悔,冈森正宏公然为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辩护,小泉首相每年都要参拜靖国神社,并得到近半数民众的支持。而同在欧亚大陆,在以色列犹太受难者纪念碑前,德国总理毅然下跪,德国民众带着小孩进行教育。
对比中我感到荒凉。日本竟能在谴责的口水流淌成的河流中安然泅渡!是否我们该想想自身的问题?为何庞大的中华无法显出令人振慑的魄力。
我在作家张抗抗的《沙之聚》中找到了答案:当风渗透沙子,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沙子便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终完成它(鸣沙山)的屹立。
人心之聚正如这沙之聚,信仰就是那渗透沙子的风。一盘散沙,何以有威慑力?
看着那规范、稳定、大面积却短周长的圆,我又想起了红柯所说的:“一个软弱的民族,一个血气不足的民族,你不能光指望它长个子。”什么时候,我们能让信仰回归,让灵魂在场,让民族重塑血气?我依旧困惑。
【简评】本文的主题涉及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信仰缺失。敢于以此为话题,不能不说作者是有胆识的。当然行文中我们也看到了这胆识的根基:从周国平、舒婷、郁达夫到张抗抗,娓娓道来,恰当引用,足见作者文学修养的丰厚;从现实社会“冷漠”的人际关系、“信仰之跫音已渐行渐远”的困惑,到领悟日本民族至今不愿忏悔在于国人“一盘散沙”的精神现状之因,可见作者的思想深度;从开篇以“周长”“面积”设喻表明困惑,到结尾以“风”“沙”为喻巧妙解惑,又见作者构思精当。“让信仰回归,让灵魂在场,让民族重塑血气。”短句收尾,铿锵有力。
文章带着对现实的殷切关注,对现代人精神现状的厚重思考,对未来再塑民族精神的热切渴望。这样的考场作文,堪为典范!

[例文五] 棱 角
浩浩历史长河,多少英雄豪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多少帝王将相,稳坐龙椅,挥指江山社稷。有的人挥剑沙场,战功赫赫,却只能屈居人臣,甚至身陷囹圄;有的人垂拱而治,食言谏诫,广施良田,福仁惠于百姓,却能位及人王。
犹如棱角多变的星形与浑厚稳实的圆形,新颖多变的却面积小,规范稳定的空间却大,古今圣贤能载入史册名垂千古的无非是星与圆的极端之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于是古人渐渐觉悟,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方能成就大业,包举宇内。
汉世家族在其基业初定时便谨记历史的训诫,堂而皇之地“休养生息”,分封良田,轻役减赋。大汉天下物阜民丰,刘氏家族便稳坐高堂,但自身力量的弱小却也使刘邦忧心忡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正突显了他在怀柔政策下的忧患。“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在这一看似圆滑的蜜罐中或许正孕育着种种危机,只要凿开这道弧线,沉溺于安详的汉室子孙,无力反抗也只能沦为他人刀俎下的鱼肉……
历史在我们的前方总会摆道岔口,虽然人性的弱点总让我们去追寻安逸的生活,让自己游弋于蜜罐中乐不思蜀,让自己圆滑地为人处世,无憾地“行走”。虽然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何等逍遥自在,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如此轻逸无谓,但风华正茂的我宁愿如锋芒毕露的苏东坡饮酒赋诗,大放厥词,尽管早生华发却也乐得自在,深居高堂又几度罢黜,人生的酸甜苦辣一一尽尝,如此才子方能让后人在其名言佳句中醒悟真谛。无独有偶的岳飞,以他“精忠报国”之志,将铁蹄踏遍敌穴,“靖康耻,犹未雪”,在十二道金牌的威逼下仍挥剑勇猛,果敢决然,虽惨死于小人之手,却也换来世世代代后人的景仰。
别让生活磨平了你的棱角,别让现实消融你的斗志,圆滑谨慎之辈只能获取片刻的安逸,让你的光芒更耀眼些,更夺人些。历史便会在你的脚下铺开。“古来圣贤皆寂寞,只有‘勇’者留其名。”
【简评】文章仍是以历史为切入点,通过两类英雄豪杰的对比,提出本文论点:“古今圣贤能载入史册名垂千古的无非是星与圆的极端之杰”。但作者没有简单地评说两类人物孰是孰非,而是进一步选取了两个典型的历史事件进一步加以评析,棱角分明的项羽无奈自刎,霸王之业终成梦幻;磨平了棱角,忧心忡忡地刘邦并未满足于汉室基业表面稳定。这样,文章就包含了一种深刻的思考——单纯的棱角分明与圆滑平和的个性不是成事的关键,所谓“星与圆的极端之杰”恐怕已在此罢!
文章的议论逐层推进,评析史实深刻而有思想。语言表达有较强的逻辑性,特别是对古代诗文的恰当化用,不仅提升文章格调,而且赋予诗文新意,对深化文章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例文六] 晶莹雪·寂寞林
曾不止一次为黛玉含恨而死泪留满面,又曾不止一次为宝钗不得幸福而感慨不公,不知道雪芹先生为什么要让这两个同为日月之精华的奇女子,在大观园中悲惨地结束一生。
记得曾看过很多关于钗黛二人孰是孰非的评论,觉得颇为愤慨。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她们同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我怜黛玉,也惜宝钗,因为她们让我看到了女性特有的美丽与气质。
一、大家闺秀篇
或许这个标题是数百年来人们对这位商贩小姐统一的评价吧。不错,宝钗是一位恪守封建礼教、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小姐,可正是她的沉稳与规范,才让她令人刮目相看。小小年纪就能够处理好上下关系,老夫人喜欢,丫头们乐意,这样的好小姐上哪儿去找啊。
宝钗处事能力强却从不外露,仅是在凤姐儿生病的时候,她推辞不过,只好帮忙处理一些家事。可是从她对事情的处理中,便能看出她的睿智与过人之处。
在大观园中要比的便是美貌与才能,她不仅具备这两样,再加上敦厚、沉稳的个性,堪称天下奇女子。
其实宝钗是规矩的,宽容的,她不介意一得一失。她有宽广的心胸,她敢于承担生活所有的不幸。宝钗啊,你就像是一个圆,毫无棱角可言,从不刺痛别人,又善于帮助别人,你的心胸是那么宽,你的为人是那么好。
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特有的温和。
二、似水柔情篇
也许黛玉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那双哭肿的像桃核一样的眼睛了,不知道这玉儿的眼泪为什么如此之多,哭得让人为之断肠。
在大观园中,这位林妹妹恐怕是最引人注目的了吧。由于家庭变故,从小寄居外祖母家的她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被人耻笑了去,正是这样,才使得她多疑、猜忌。然而在骨子里,黛玉有的是水一样的柔情。
对待自己的爱情,黛玉敢于追求,她愿意表露出来,希望宝玉能了解。在这一点上,她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打破了这些规矩。尽管她最后含恨而死,但仍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爱敢恨,敢突破,敢创新的奇女子。
虽然黛玉有时会有一些小性子,小心眼,但这始终无法遮住和抹去她独有的光辉。黛玉啊,你就像是一颗星,虽锋芒毕露,难免刺痛他人,可你是那么特别,那么与众不同。
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特有的气质。
三、合篇
无论宝钗,还是黛玉,无论是圆,还是星,她们各有各的光辉,各有各的美丽。宝钗的规矩——像圆;黛玉的独特——像星。
我们看宝钗,也看黛玉;我们爱宝钗,也爱黛王;我们要学做圆,也要学做星,闪耀出独特的美丽光环。
【简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想本文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吧,读名著、看经典的作用也不言而喻。高考作文的话题离不开生活、社会、人生这三大主题,这些也恰恰是我们在名著中可以深刻领悟的,本文的作者一定对《红楼梦》这部奇书有特殊的爱好,也正是这爱好成就了这篇优秀作文。
当然除了对人物、故事烂熟于心,话题要求与作品的契合点的选择,不同人物个性与话题图案“圆”与“星”的钩连,也体现了作者在组材构思、行文安排方面的优势。但是我想多读、积累特别是能读透一部好书是写作积累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