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年高考优秀文选
(三十八)2005年浙江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例文一] 歌唱的灵魂
在地球这个大舞台上,人类的灵魂正在歌唱。
一、船长
日出东方,当大海被涂满了金色,一个身影总会在舰桥上眺望海平面,看信天翁与海浪搏击。嗜血的礁石渴望着把利齿刺入船的龙骨,一个身影总会在舵把边,用更坚定的意志让那些冰凉的石头只能气急败坏地吞咽海水苦涩的泡沫。波涛汹涌,疾风在风帆上撕扯,一个身影总会攀在桅杆上,任凭旗帜在身边呼啸,任凭长风在风雨中狂舞,他站在那里,让风帆闪避一切烈风的咆哮,直至天边的太阳重又点燃。
是谁把生命融入大海,融入风帆与旗帜?是船长,那个高歌着坚强与不放弃的灵魂。
二、骑士
不要以为长矛坚盾就是骑士的全部。骑士的荣耀并不在于杀戮与征服。在立马横刀的骑士心中,慷慨、谦逊、非凡的气度、崇高的爱情、自由的理想与对荣誉的追求是他们生命的支柱。在策马奔驰,面对着人潮与刀枪丛林的时候,是骑士的精神让他们勇往直前。无论是烈火燎原还是流血漂橹,只要大地上还有绿草,只要生命还在跃动,他们就会让马蹄擂响大地,让阳光在刀锋上折射出生命的辉煌。
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们是骑士,长矛上挂着忠诚,铠甲上绘着无畏,灵魂里刻着对荣誉的追求。
三、艺人
五色琳琅的瓷瓶闪耀着光辉,活灵活现的花鸟虫鱼在画卷上呈现出千姿百态。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个烧制瓷瓶的艺人手上的疤痕正隐隐作痛;又有多少人看见那个两眼充血的画家彻夜未眠。人们看见了色彩与灵动,却未必触及得到那背后的艰辛与苦思。艺人中的大多数不会被历史铭记,不可能等到鲜花与掌声,他们可能不被世人认同,不被理解。他们得到的也许只是贫穷、饥饿、甚至嘲笑……
漫漫长路,上下求索。他们在雨夜中高擎着艺术的火炬艰难前行,因为它们有着执着的灵魂。
四、一枝一叶一世界
般长、骑士、艺人……在这无限的时空中,他们只是一段青枝甚至只是一片残叶。然而一滴水足以让世界的芬芳在上面停留。那些或伟大、或平凡、或卑微甚至已经不存在的人们都足以让人类灵魂的精华——坚强、忠诚、执著——在自己生命的舞台上演绎。他们是世界的缩影,他们让自己歌唱的灵魂,汇成一曲人类文明进步的壮歌。
【简评】这是一篇激情澎湃的散文,选材很有特色。文章以点带面,选取了具有典型性的三种人:船长、骑士、艺术家。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的生活状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深入的分析。文章从他们的行为入手,剖析他们的精神世界,挖掘他们精神世界中具有全人类共性的优秀品质。世界上的人有千千万万种,这三种人仅是“一枝一叶”。但是,透过这一枝一叶,作者看到了全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些精华元素:坚强、忠诚、执着。
华美的修辞是这篇文章的一个特色,特别是在三个主体部分,形象生动的比拟、灵活精妙的化句,气势大增的反复……恰当精妙的修辞使文章具有散文诗般的典雅风格。

[例文二] 找寻那一份细微
大千世界,熙熙攘攘反反复复纷纷扰扰。人世间婚丧嫁娶,锅碗瓢盆;自然界驼走大漠,虎啸深山,风云雨雪,草木枯荣……这一点一滴一枝一叶不正体现了世界的辽阔与博大么?
一丝青芽,声声蛙鸣,那是春天的到来;一场大雨,阵阵雷鸣,那是夏天的讯息;一丝凉风,片片黄叶,那是秋天的脚步。从一枝一叶而知世界,从细微之物而感受世界的玄机。
海明威笔下,老人与大海的不屈的搏击,马尔克思笔下,拉美洲千姿百态的风情,巴尔扎克笔下,欧洲光怪陆离的生活图景……不都是笔触细微,意旨玄远么?
历史、行政、军事、文化……贾谊无一处不细致思考,终于成就了《过秦论》,让我们领略到两汉文章的雄健;一句句睿智的话,一个个怪异的行为,一种种惊世骇俗的想法……汇聚成了《世说新语》,让我们认识到两晋名士的风采。
一点一滴凝结成了博大,一枝一叶汇聚成了世界。
然而,停留于点点滴滴只会变得琐琐碎碎,流连于枝枝叶叶只会变得目光短浅。由点滴而博大,由枝叶而世界的桥梁是心灵。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迹罕至焉”细微之处往往隐匿于不显眼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寻找,去思考。只有善于寻找,善于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广博的大世界。
月亮自古以来就在山林里照着,泉水自古以来就在山石上流淌,多少山间的樵夫、赶路的客商、迁谪的官员对此视而不见。可是,在王维的眼睛里,这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不一样了。月光已照进他的内心,泉水已流进他的心田。在月光和泉鸣中他感觉自己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避开了俗世的纷扰,超越了低级的欲求,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在这松间月下,王维把世界想得更清楚更明白了。
片片飘落的花瓣本身只是“无情物”,但当它飘过敏感的心灵,就成了护花的牺牲者。“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里面不正包含着自然界运转的玄机么?这里面不正包含着生命价值的思考么?这里面不正说明世界的生生不息么?
宇,茫茫无极涯;宙,漫漫无极限。世界是如此辽阔,宇宙是如此无限。唯有用心寻找那一份细微,探索一点一滴一枝一叶,才能认知大世界。
【简评】这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内容在“通过一枝一叶看到一世界”的窠臼影响了绝大多的文章情况下显得比较突出。第一主体比较平稳,文辞华美,旁征博引,着力讲“细微组成博大,枝叶构成世界”这个简单道理。第二主体的内容就非常出色了,谈到了一个绝大多数文章没有涉及的内容:“从点滴怎样成为博大,由枝叶怎样看到世界”。这个问题把文章内容向纵深引领了一大步。作者给出了一个很有道理的答案:用心。以“只有善于寻找,善于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广博的大世界”作出结论。内容的深度使文章出类拔萃。
文章的选点非常有特色。例如选用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来分析“善于寻找,善于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广博的大世界”,角度新颖,语言灵巧。堪称将背诵篇目灵活运用到写作中的上品。

[例文三] 尽享每一束阳光
沐浴一束阳光,你就能接收到全世界的能量。
吹拂一阵凉风,你就能享受到人间所有的清爽。
倾听溪流的轻唱,你就能发出生命奔腾的欢歌。
也许,你摇摇头,会说“不信”。
那么,请你俯下身来,认真地观察一下路旁那待放的一颗花苞。看它经受了怎样的风雨,怎样陶醉在阳光下,怎样吸收着营养。它最终慢慢地绽开,舒展着柔嫩的新生的花瓣,自信地向世界露出欣喜的笑靥。
如果你仍旧怀疑,那就再耐心地瞧瞧那春雨过后的土地,看它如何冒出尖尖的笋芽;那就再细心的看看那秋风中的橘果,看它如何醉红了小脸,不胜自持……
这时,我想你定会恍然,禁不住感叹,自然界的奥秘原来全都收藏在这一枝一叶之中。
不错,有人看见“一滴水包含着整个海洋。”还有人说“一叶落而天下知秋”,更有人“借一芽萌而绘春光似海”……
自然界的枝枝叶叶渗透着哲理玄机,同样,生活中滴点点滴滴不也饱含着世间真情么?。
一个暖人的微笑,一句贴心的问候,一个含蓄的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传达着无尽的内涵。
出门前从母亲手中接过一杯温热的牛奶时,我们所品尝到的不仅仅是牛奶的香醇可口。
路过熟悉的母校,无意间听到朗朗书声时,我们内心涌动的是对童年的怀想和往事的追忆。
身陷困境而意外地受到陌生人的热心帮助时,我们深切体会到的不正是对人间温情给的由衷感动吗?
那么,让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在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上吧,用更多的心意去体会那点点滴滴中蕴含的人间挚爱吧。
世间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不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吧;不要说“我忙于追逐无暇驻足”吧。停下匆忙的脚步,流连一下身边的风景,体味一下琐事中的真情,你会发现,你已经在享受你所追求的东西了。
赞叹每一朵鲜花发出的淡淡幽香。
感受每一阵清风吹来的丝丝凉爽。
享受每 一米阳光带来的缕缕温暖。
【简评】这是一篇隽永深刻的抒情散文。作者笔触细腻,见解深刻,从自然界的枝枝叶叶说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枝枝叶叶可以引人感悟世界的种种奥秘,点点滴滴可以引人感悟人世间的真挚爱意。
文章的结构安排真是独具匠心:每一个主体都由“小”而感知“大”,由现象而推究精神内质,每一个主体都可以独立阐释“一枝一叶一世界”,而两个主体组合在一起由自然界的枝枝叶叶而谈到人类的情感世界的点点滴滴,恰恰又形成一层由“小”到“大”的递进关系,恰恰又阐释了“一枝一叶一世界”。

[例文四] 祭艺术
艺术已死。
随着嘹亮的汽笛声,蒸汽机车轰鸣着把人类社会引领进现代的大门。三百年来在科学技术大旗引领下人类一路狂奔,物质的供应与需求以几何级数增长,商品充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世人的眼中,没有什么不能用机器生产,没有什么不能用金钱交换。当物质的世界畸形强壮,精神的世界却趋于萎缩。于是根植于心灵的艺术之花被打落,倚在鲜花店门口的塑料水桶里等待着凋零。
世间已没有文学――有的只是刀光剑影、风花雪月、青春期躁动和下半身写作;世间已没有美术――有的只是招贴海报、巨幅广告、卡通动漫和信手涂鸦;世间已没有音乐――有的只是声光效果、劲舞伴唱、作态的歌手和尖叫的“粉丝”。
没有了艺术的创新,甚至没有了艺术的传承。
人类千万年来绵延相传的艺术本能,竟然在自己最进步的阶段退化到面临断绝子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蒙克在《呐喊》中所表达的对后现代的恐惧,现在已经是事实了……
我悲哀着,奔跑的人类为什么会遗失了艺术?我独自上路,在横流的物欲之海上以知识为船,以信念为帆,期望能找到那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的圣堂。最终,我来到了一座小岛。
说是小岛,其实只是一块礁石,石顶有一座破败的修道院。我轻轻推开修道院的门,里面没有修士,却有坟墓――神的坟墓。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尼采说:“上帝死了。”当人们自以为足够强大时,便抛弃了信仰,迷醉于物质享受之中。没有了心灵的土壤,又怎么会开出艺术的花朵?
我从艺术的残枝败叶中窥见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深秋。千万年的积淀在三百年间丢的所剩无几。在精神世界里苦苦求索的“艺术家”被敬而远之,在市场票房里呼风唤雨的“艺人”则成了追捧的对象。追求物质文明没有错,创造物质文明更没有错,但是,如果天地万物都要“适应市场”,那么就是将艺术逼良为娼!让艺术断子绝孙!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精神世界里艺术正在飘零,如果冬天真的来临,那么,落下的枝叶又该是多少呢?
【简评】角度“刁钻”,笔锋犀利,发人深省是这篇议论文给人的突出印象。作者通过“艺术”这一枝的凋零看到了当今社会“精神世界”的全面危机。这“一枝”选点精准,这“一世界”看得透辟,使得全文在立意上独树一帜,境界高远。
文章用词充满激情,痛快淋漓,引人警醒。作者对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精神文明相对滞后的现象痛心疾首,以先知先觉的姿态大声疾呼:艺术这一枝的凋敝将给世界带来不堪设想的恶果。

[例文五] 指间的世界
歌德曾说过:“一书一世界”。
读书只因喜欢纸张磨搓手指的感觉,心中一阵莫名的悸动,用好奇的双眼打探那指间展开的世界。
读《史记》,我看到了历史的风云变换、人物的命运沉浮,我更看到了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抗争。一部《史记》,记载了千年的历史,呈现了人性的的光辉。
读《撒哈拉》,我看见了三毛那段旷世奇缘。看见她的孤寂、不忍、落寞和挣扎,看见了她用丝袜结束自己一生的悲凉。一颗纯净透明的心被收藏在书中,留给阅读者无限的惋惜,让世界多了一层悲凉。
读《文化苦旅》,我窥见了世界千古文明内涵的一隅,看到了文化的衰败,文明的掩藏,古老的淹没,人性的种种。于是,眼中的世界更多了一份神秘,心中更多了一份向往。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听见了生命的颂歌;读《牛虻》,我看见了精神的力量;读《简·爱》,我领会了灵魂的平等;读《爱的教育》,我看见了真情的可贵,读《飘》,我懂得了未来的价值……
在书里,我看见特蕾莎修女在风雨中蹒跚的脚步;我看见她低下头恳请在瑞典皇宫里参加诺贝尔颁奖典礼的每个人捐出午餐的数十个英镑,只为用温情的春风吹化苦难者脸上的泪花;我看见她满身疾病,一生命苦却得到了所有苦难者的祝福——我看见了一个充满关爱的世界。
在书里,我看见任长霞扫恶打黑时的无私铁面,扶危济困时的百转柔肠;我看见长街上自发送葬的人群,我看见涕泗滂沱,白花满地,挽幛如云……我看见一个柔弱女子成为了百姓心目中的丰碑,赢得了百姓最真诚的尊敬与爱戴——我看见了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
在书里,我看见明正彬正在枪林弹雨中奔跑,在刀尖上舞蹈;我看见他在毒贩面前,吓不怕,摧不倒;毒贩在他面前过不去,逃不掉;我看见他持剑降魔,拨开毒品的阴云,为人们守护一片蓝天,成为人们心中真正的英雄——我看见一个充满正义的世界。
书是大千世界的缩影,它将无限的世界收藏于有限的纸页之中,在我们的指间展现开来。
【简评】这是一篇谈书籍的散文,作者信手拈来读一些作品,谈谈对世界的看法;再读一些人物,聊聊对世界的一些感悟。内容不会浅,因为有好书作依托;结构不会乱,因为两大主体清楚明白;剩下的就是从容不迫的修饰语言和不失时机地显示自己阅读面宽广了。
选材的精巧让文章在众多泛泛而论的文章中脱颖而出。在话题宽广的范围内作者精心选取了“书籍”这个小点为题材,“一枝一叶”在作者笔下换成了“书页”。书籍本身就是大千世界的文字载体,透过书籍了解世界对青年人而言是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因此,读了十多年书,这篇文章写起来也就不会特别困难了。

[例文六] 走向充满春意的世界
霓虹闪烁终究只是幻象漂浮在眼前
无法忘却的是心中对家永远的牵念 ——题记
一叶
黄昏中点点滴滴的梧桐夜雨声总让人想起琼瑶那份剪不断的乡愁;秋夜里悉悉簌簌的促织悲鸣怎不让人惦记着四川乡下的那只蟋蟀……
黄叶片片飘零。它残破,它遍身泥污,它记载着曾经的伤痛与苦难。
那飘落的,不正是儿子寄给母亲的家信么?
那飘落的,不正是丈夫寄给爱妻的情书么?
那飘落的,不正是兄长寄给手足的惦念么?
那飘落的一叶,它飘飘荡荡,辗转了半个多世纪,历经了风吹雨打,早已是残破不堪。它飘得出这冰封的小岛么?
一枝
白茫茫的雪覆盖了整个大地,寒冰冻结了整个海峡。每一枝都枯萎凋敝。
我用心触摸着历史的痕迹。我听见了郑成功的隆隆炮声,我看见他在高峰种下一株挺拔的青松。我看见了华夏民族的脊梁从此挺得更直……然而当铮鸣的鼓角渐渐远去,当峥嵘的岁月慢慢飘逝,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历史竟然走进了一个漫长的冬季。
“三通”忽断忽连,成为缭绕在两岸人心中的痛楚。余光中在悲泣,那窄窄的船票竟渡不过浅浅的海峡,留下的是深深的乡愁。
我触摸着被风雪捶打得千沟万壑的冻土。忽然,我感受到一枝新芽在萌动。我凝望着,那枝条正在顽强而蓬勃地生长,她的土壤浸润着连战从上海带来的“滚滚黄埔南流水,浪花造出英雄”,她吮吸着宋楚瑜撒下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肥料。我笑了,灿烂的春色似乎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
一世界
收回我的遐想,我的心中已经展现出了一片广阔的世界,那个世界里飘飞的一叶在用“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姿态迎接着一枝勃发,进而万枝勃发的精彩世界。
我听到远处的乐声响起,两岸的一家人携起手来唱响同一首歌。
那一叶虽已飘零,但那一枝的勃发将带着我们跨过海岸,走向一个春意融融的世界。
【简评】这是一篇含蓄、细腻、情感饱满的抒情散文。文章选取两岸关系为题材,在“一枝一叶一世界”这个话题中可谓蹊径独辟,而且现实意义突出。作者通过一枝一叶展现了两岸不可阻断的亲情和新的转机,进而展望“春意融融的世界”
“一枝一叶一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很具有象征意义的句子,而本文“象征”的手法用的非常成功。作者把“叶”作为家书象征,亲情的象征。这种源于血液的亲情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和永久性。人为地阻断这种情感的传递是残忍的。作者又把“枝”在寒冬中的萌动作为两岸关系转向正常的象征,表现了人们对于亲情传递的热切盼望。这“一枝一叶”最终将换来一个“春意融融的世界”,“一家人携手唱同一首歌的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