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16日:“最佳立意”批判(四)
(2011-03-16 22:35:52)
标签:
高考作文课程标准评分细则最佳立意 |
分类: 教育 |
“最佳立意”批判(四)
这场集群型地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狙击,是多年来应试教育形成的陈旧观念的挣扎,是对写作规律和写作传统的扭曲。在这场决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前途的斗争中,考试中心的态度怎样,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2008年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兰和妈妈都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母女俩第一次养鸟,母亲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相约要好好对待小鸟,这次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很好。但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自由歌唱、自由飞翔的权利,母女俩依依不舍地把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参加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又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的有好几百人。一声礼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虔诚合十。母女下山后,听见花鸟市场的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的需求量大增,要每天起早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材料展示出一种相对比较错综的生活场景,作文题目要求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当然可以是就整体而言,也可以是就局部而言。为了封闭阅卷负责人曲解题目要求的口实,特别删掉了“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的说法。
2010年,考试中心命题组对这道作文题目作了如下解说:
上面这段话对作文宗旨分析得清清楚楚。“作文材料复杂一些,这有利于选择角度的增加,有利于高考作文的多样化”的解说非常值得称道,它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符合题目本身的要求,也符合“神游万仞,心骛八极”的写作规律。
母女俩三次和鸟“纠葛”。可以任选一次,每一次都包含多个侧面,多种角度。如果从材料整体含意而言,母女俩从来没有真正爱过小鸟,她们无非是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在她们心底,并没有小鸟的位置——和谐社会不应是这样的关系。据此,当然也可以联想许多——在旧社会,有钱人可以养小老婆,他可以把小老婆养得花枝招展,可以把她饿死,也可以把她放生,大观园里那些可爱又可怜的丫环不就与小鸟命运相同吗?在现实中也有,某些黑窑主与矿工,某些老板与打工仔,某些校长与教师,某些老师与学生……
但是,令人费解,还是在2010年,考试中心却做出了180度的翻转。[2009年全国一卷]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选准角度”是一种新说法,它有着某种模糊性。可以恰当地理解:因为题目材料包含的角度极其丰富,担心考生游移不定,所以做出这样提示性的要求。这个“选准”的准星是考生的自主、个性和创意。可悲的是,考试中心命题组却做出了背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说:
材料角度的层级性。材料的丰富性产生含意的多元性,也就必然导致作文角度的多样性。新材料作文角度的多样性本是个优点,但过去有些地方过于强调各种角度的一视同仁,忽略了角度选择有优有劣的层级性,导致作文评分区分度降低。为了提升角度选择的层级性功能,2009年高考在作文试题要求上提出“选准角度”,同时在“评分标准”中也作了相应的修改。
在里,“选准角度”,完全由命题人专断,被限制在“教育”角度之内。“鼓励”变成“限制”,“尽可能减少束缚”变成了“压缩”,“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变成了“封闭”。所谓“‘中心角度’‘重要角度’并列为‘属于符合题意’”的说法,与“最佳立意”沆瀣一气。
这反叛不仅怯懦,而且卑劣。为了给自己对“选准角度”的荒唐解释寻找借口,竟不顾事实,公然扯谎,“过去有些地方过于强调各种角度的一视同仁,忽略了角度选择有优有劣的层级性,导致作文评分区分度降低”,谁信?凡是参加阅卷的语文老师,几乎没有不知道的,造成阅卷混乱和评分区分度降低的真正原因,恰恰是刻板的“最佳立意”。
“角度选择有优有劣的层级性”吗?好比一位考生去考场,他有许多路径可以选择:步行,可以斜插;骑自行车,可以走小路;乘汽车,需要走大路;他可以直接去考场;也可以先到河边逗留片刻;先去吃点早点也未为不可;要是坐飞机,就得经过特殊程序了……没有哪一条路径是绝对好的,也没有哪一条路径是绝对不可以的。考生应该选择的只是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又好比看一部影片,《非诚勿扰》吧,我们可以关注全剧浪漫缠绵的情节,也可关注那一个个趣味横生的征婚小品;可以欣赏主角人物,美丽看舒淇,幽默看葛优;可以称道“舒淇”爱得真实,也可以指责她是第三者;可以赞美“葛优”豁达大度,也可以批评他无所事事;可以欣赏配角人物,“范伟”风骚的小秘,“一年一次”的“车晓”,也都一炮走红;可以留恋西溪湿地的风韵,也可以沉醉北海道的风光;可以品味那间装不下罪恶的小教堂颇具况时意味,也可以为乌桑那忧郁沧桑的歌声感喟不已。观众可以有各不相同的观赏评说角度。所谓“中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和“沾边角度”云云,纯属某种片面认识的衍生品。
创造的本质是对传统的突破,或曰使荒谬合理化——在传统看来荒谬的,得以在现实中立足,引领时尚。任何作文命题形式和给出的材料都不应该,也无法限制思想解放的头脑;体现“课标标准”精神的高考作文题目更是如此,它的立意之根是鼓励,而不是限制。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中心角度”“最佳立意”,那么,鼓励开放,就是它的“中心角度”“最佳立意”。这也应该是高考作文题目的“中心角度”“最佳立意”。写作是一项创造,在写作领域,没有立意“行与不行”的限制,只有作文“好或不好”的标准。前者,有意无意地桎梏着学生的创造才能;后者,旗帜鲜明地激励着学生的创造意愿。作文立意,只有通读全文,才能品评它的对错优劣。
立意与角度等级的预设,既是无理的,也是有害的。在这种桎梏下,大量沾上“最佳立意”的拙劣作文浪得高分,而那些角度新颖、立意超卓的优秀作文,却被刻板、无理的“最佳立意”打入另册,成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牺牲品。这才是“导致作文评分区分度降低”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桎梏下,作文成了阅读、审题——而且是狭隘、片面的阅读、审题的考查。在快速阅卷的进程中,作文的思想、内容、思路、语言都成了“立意角度”至上无足轻重的附庸。在这种桎梏下,作文教学和备考将被葬送,取而代之的是对命题人和阅卷人心思的揣度。
就这道作文题目而言,考试中心所规定的“中心角度”,就一定是“中心”吗?
这则作文题目的材料,包括小兔子、小狗、小龟、小松鼠、培训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狼、动物管理局、游泳培训班等许多侧面,每个侧面又都有其各自的言行,形成多种角度。题目材料提供了一种寓言化的生活情景,考生本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选择其中某一侧面、某一角度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如果在这样一种多侧面、多角度的作文材料中,命题担心的是考生找不准、走不准自己的路,为了防止考生跑偏,所以特别提示“选准角度,明确立意”,那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以自我片面、狭隘的认识为准绳来约束考生,那就既违背题目要求,违背写作原理,也是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反叛。
说到“立意”的角度,当然有许多。仅就小兔子和小松鼠而言,可以是提倡“因材施教”“发挥特长”,也可以鼓励“超越自我”“弥补特短”。“兔子学游泳”和2006年全国一卷“乌鸦模仿老鹰”何其相似乃尔!小兔子学游泳?“牧羊人”一类人会说“忘记了自己叫什么了”,“孩子”一类人则会说“它也很可爱呀”。
论说乌鸦成不了老鹰,兔子也学不会游泳,可以;阐明乌鸦模仿老鹰,兔子学习游泳的意义,也未尝不可。这里没有立意“行与不行”的限制,只有作文“好与不好”的标准。人,能飞吗?不能!飞,在一千几百年前,是梦想,是神话。但是,人类不信这个邪,人说:我们只是还没有飞好。在这种激励下,人类终于飞上了蓝天,飞向了太空。人类的飞行能力超越了任何翅膀强劲的鸟类。
看总体,小兔子该不该学游泳,众说纷纭。材料的中心立意应该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吧?考试中心命题组还记得十年前自己在这则作文话题里的“提示语”吗:“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今天,“小兔子该不该学游泳?”就是这“提示语”中的那个“问题”。请问:就材料整体而言,是你们所说的那个“教育问题”是“中心”,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是中心?
看细节,角度就更丰富。仅举一例。“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到。”这是“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的动因吧?这个很蹊跷的细节,不是很有思辨意味吗?兔子被追到河边,所以就学游泳,这不是很可笑吗?那只狼,可是游泳游得很棒呢。学游泳干什么?到河里洗干净再喂狼?另外,兔子毕竟没有被抓到,如果为了学游泳而松懈了短跑,还没跑到河边就被抓到了,岂不冤枉?或者,兔子到了河边,只是差点被抓到,最终并没被抓到,它怎么逃脱的,这也颇费端详。莫非狼和兔子只是在进行一场“藏猫猫”的游戏;还是“狡兔三窟”,兔子钻进了地洞?你就是认为狼是国家保护动物,兔子就应该被提着耳朵扔进狼窝,也未为不可……我们希望学生具备并且需要考查他们的,正是细察、深思生活(包括生活的某一角度)的意识和能力。不顾新课标的精神,不顾写作的原理,也不顾生活的实际,甚至不顾自己编制的作文题目,你们凭什么先入为主制定“中心角度”“最佳立意”?凭什么把本该“优劣”判定的作文,简单化为“对错”判定?凭手中的权力吗?看来,考试中心命题组应该重温《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重学“写作基本教程”,重新品评一下自己为人治学的准则吧……
考试中心承受着陈旧作文观的压力,可以想见。就在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考试中心的某位对高考作文命题颇有见地,曾经很有贡献的专家还说过:高考作文题目非常开阔,可是在有些地方阅卷中限制得很死板。但是,作为一级国家权威机构,考试中心不应向陈旧作文观妥协。当下这种反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行为,必须纠正。(待续)
[注]本篇内容多取自本人另一篇博文《考试中心对“课程标准”的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