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01月20日:2010年高考语文辽宁卷详解(二)

(2011-01-20 19:09:55)
标签:

高考

语文

2010年

辽宁

课标

分类: 教育

              2010年高考语文

辽宁卷详解(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备考要点

①文言文阅读题目是知识积累和推断能力的综合考查;

②文言文阅读最重要的前提环节是一般性读懂文言文;

③知识积累三要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④文言知识积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文言实词积累。

㈠文言文阅读(19分)

文本阅读要点

①文本阅读的重点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不重要;

②备考复习中,要看需要,读文本是巩固文言实词的重要手段;

③考试中,是否读文言文的文本,要根据自己和题目需求确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人荐举。初以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译文]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的曾孙。从小跟从他们乡的先生饶鲁求学,懂得立身的大节。等到做了官,在任职的地方以干练治理而著称,却不曾求人举荐。开始是因祖先的官职而循例受封为泰宁主簿,后多次变迁至淮西运辖,在官场升升迁迁达二十多年。考试举人及格,改任分宁县主管官员。分宁,是江西的大县,民风喧哗和攻击别人,赵良淳治理该县,没有使用刑法和杀戮,没有任用吏胥,选取忠厚孝顺的人,亲自尊敬礼遇他们,至于对那些特别桀骜不驯的人,就绳之以法,坏的习俗被稍微革除了一些。咸淳末年,赵良淳被任命做安吉州主管官员。赵良淳到任后,每天和属吏讨论用来守御的方法,并加以实行。当时年成饥荒,百姓在一起成为盗贼,在所在的地方蜂拥而起。有人请求出兵打击他们,赵良淳说:“百姓难道愿意做盗贼吗?时势艰难又遇大旱,所以一起剽掠苟活下去罢了。”命令僚属对他们晓以大义,众人都扔下武器分散而回,那些不走的众人把他们捆住献来。有抢了人家的财货到主人那里去谢罪并归还人家的人。赵良淳劝富人拿出粟米赈济他们,曾经对人说:“假如太守的身体可以赈济百姓,也在所不惜。”他的话非常诚恳,足以打动人们,人们尽出谷仓的粮食来响应他。不久范文虎派使者拿着书信前来招降,赵良淳烧掉书信斩杀使者。元兵来到,在他们的东西门驻军。在此之前,朝廷派大将吴国定增援宜兴,宜兴已经危急,他不敢去,就到安吉见赵良淳,愿意留下来作为辅助力量。赵良淳看到吴国定慷慨陈词,认为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求,把他留下戍守安吉。不久吴国定打开南门接纳外面的元兵,让家里人出去躲避,就关上门自杀。有士兵来解救他,他又醒过来,众人列拜哭泣说:侍郎何必苦自己呢?逃走仍然可以求生。”赵良淳叱责他们所:“我难道是个逃生的人吗?”众人仍然围守着他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叫道:“你们想作乱吗?”众人哭泣着出来,他又上吊而死。

文言实词要点

①重点是古今词义有差异又有关联的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②要将知识积累和语意推断结合,不能单凭知识积累,也不能只靠语意推断;

③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目的是巩固相关知识并且强化聚焦判断意识;

④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根据题目要求,首先对最有把握的选项快速判断。

文言虚词要点

①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虚词,重点是常见虚词比较特殊的用法;

②考查的实质不是罗列虚词知识,而是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

③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判断,明确强化语意判断的意识;

④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依题目要求快速判断最有把握的选项。

文言虚词的知识积累

    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中比较特殊的那些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未尝人荐举                    干:请求

 [推断关键]干人荐举  [相关知识]干谒(现代书面语)

 B.初以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推断关键]以荫为    [相关知识]荫庇(现代书面语)

C.分宁,江西剧邑,俗哗讦         尚:盛行

 [推断关键]俗尚      [相关知识]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

D.取民之敦孝者,亲尊礼之         身:自己

 [推断关键]身亲      [相关知识]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参考答案]B(荫:荫庇)

信息筛选要点

①考查范围是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甄别,次要信息只是干扰;

②考查的实质不是筛选的方法,而是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

③备考中,要致力于把握文意,不要致力于琐细方法的钻营;

④考试中依题目要求,把文句放回文本排除误点,快速判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

①民岂乐为盗哉             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①表明赵良淳能够体察民情,②表明赵良淳能够体察民情,

③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④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

⑤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⑥表明赵良淳言行感动人们。

  [参考答案]D

解析文意要点

①考查范围是对文章中内容的全面理解,错项的误点是明确的;

②考查的实质不是概括分析,而是逐次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

③备考中,要逐项择定选项在文中的对应句,逐一做比较判断;

④考试中,择定选项的文中对应句,快速突破选项的一处误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对应文句]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对应文句]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对应文句]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对应文句]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参考答案]D(误点:让兵士逃生——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

文言翻译要点

①考查范围是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所用材料多为Ⅰ卷文言选句;

②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重点是语句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备考中,要坚持直译为主,尽量将每个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

④考试中,快速理解句意,对照题目的理解;聚焦疑点比较思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参考答案]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可能赋分点]慷慨大言请于朝

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参考答案]众人仍守在四周不离去,赵良淳太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可能赋分点]环守不去尔辈复投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